劉廣濤
在20世紀中國青春文學史上,路遙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研究作家路遙,不能脫離青春主題,他筆下的青年形象構成一個豐富的青春世界。路遙筆下的青春世界,其實是一個草根世界,但這個草根世界里卻不乏熱血人生,路遙將一代青年的熱血人生展示出來,引起千千萬萬個青年讀者的傾情關注,路遙在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得以牢固確立。
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路遙的創(chuàng)作,由于把握住了青年代表的精神,也就寫出了時代精神;由于把握住了青年代表的性格,也就寫出了時代性格。作家柳青在《創(chuàng)業(yè)史》中寫道:“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边@段話堪稱路遙寫作的座右銘。在平凡的草根世界里,探索一代青年的成長之路,構成路遙創(chuàng)作總的主題。
中篇小說《人生》的發(fā)表,標志著路遙的文學之路開始步入巔峰,也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這部作品一經發(fā)表,就引起了強烈的爭議,它所描述的愛情悲劇也引發(fā)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思索,高加林和劉巧珍的形象遂成為經典的文學形象。
《人生》不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是一個草根青年的奮斗或掙扎。小說描寫高中畢業(yè)的農村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最后又回歸土地,這樣一個人生變化過程。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fā)展的矛盾,表現了人生選擇的艱難和沉重。存在主義者薩特認為:人生即選擇。人生在世,每逢重大轉折,必有痛苦抉擇。對哈姆雷特而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對高加林而言,離開還是留下?同樣是一個問題。抉擇的痛苦在于,無論何人,必須對選擇的結果負責——換句話說,沒人為你收拾殘局!這便是人生的沉重。路遙捕捉到一個沉重的人生話題,這個話題足以超越時代。他借助文字,借助高加林形象,給出了一個擲地有聲的答案。
作為特定時代特定地域的青年形象,高加林首先是一個人生道路的探索者。探索者即便碰觸雷區(qū),也會為后繼者簽署通向未來的通行證;如果青年因循守舊,停止了探索,只能說階層的固化扼殺了一代人的勃勃生機,未來的希望何在?奮斗路程上的高加林,不僅有貧窮的重負,也還有詩和遠方,這一形象的生命力就在于此?;厥桩斈?,人們對高加林的熱烈評判,更多集中在道德層面。這其實是對作家路遙的嚴重誤讀。路遙塑造高加林這一青年形象,注定要讓他遠走高飛。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著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的人,也是第一位從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為紀念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壯舉,俄羅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宇航節(jié),緬懷這位英雄人物。在作家路遙筆下,高加林的名字正是源自俄羅斯宇航員加加林。
路遙是按照英雄的路子塑造高加林的,遠走高飛是其必然;如果因循守舊,那就不是路遙筆下的高加林了。勇于探索,永遠是青春的最為可貴的品格。高加林勇闖世界,碰了一鼻子灰,又重新回到故鄉(xiāng)原點。從探索的角度來看,這點痛算得了什么?既然叫高加林,他不會從此一蹶不振。路遙在同王愚關于《人生》的對話中,這樣說道:
“像高加林這樣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生活經驗不足,剛剛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不僅高加林是這樣,任何一個剛走上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也不會是一個成熟的、完美無缺的人,更何況高加林處在當時那么一種情況下,對任何事情都能表現出正確的認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絕不是一切都應該否定的。我自己當時寫這個人物時,心理狀態(tài)是這樣的:我抱著一種兄長般的感情來寫這個人物。因為我比高加林大幾歲,我比他走的路稍微長一點,對這個人物身上的一些優(yōu)點,或者不好的東西,我都想完整地描寫出來?!?/p>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路遙理解青年、關心青年的成長,他把高加林視作自己的弟弟,他試圖刻畫一個血肉豐滿的真實的青年,奉獻給當代文壇。相對于一些評論家對高加林的過激指責,路遙對高加林的態(tài)度則是理解和寬容。即便高加林重新回歸農村,路遙也沒有表明或暗示,高加林要一輩子務農。高加林身上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zhàn),自信堅毅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高加林渴盼從鄉(xiāng)村走出去,走進城市,由簡單的勞作走向層次較高的精神價值創(chuàng)造。任何人不管其家庭出身、社會地位和人生起點如何,都應該同等地具有人生追求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權利。高加林身上有一股強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銳意進取,這是難能可貴的青春品格。
《人生》中另一青年劉巧珍,美麗善良,愛情真誠。但她把自己置于高加林的附屬地位,理想之光幻滅后,她以無愛的婚姻表示對命運的抗爭,恰恰回歸到傳統(tǒng)道德。巧珍雖然不識字,可她絕非一個俗女子。當高加林最為落魄之時,劉巧珍卻向她展開懷抱。為他賣饃,為他買煙,為他買藥,給他紅棗,給他錢……計劃將來結婚給他放“星期天”,不讓他上山干活!巧珍的那句話“加林哥,我看見你比我爸我媽還親”,已成為經典的愛情格言。愛一個人就是為他付出一切,這是何等崇高的愛情境界!為了高加林,巧珍不顧家長的意見,不管父親多么氣憤甚至還動手打她,可每當巧珍想到加林,她就忘記一切……劉巧珍有一顆平凡而又可貴的金子般的心,她個性單純而情感豐富,外表溫柔而不乏堅強,是一位熱愛生活、忠于愛情的完美的農村姑娘形象。在愛情的王國,她寬恕了戀人的背叛,升華了自己的人格。路遙是把劉巧珍作為真善美的化身來塑造的,這一形象豐富了當代文學中的少女形象畫廊。
路遙為當代文壇塑造了草根世界里的熱血青年群像,《平凡世界》里的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則是這類群像中的突出代表?!镀椒驳氖澜纭泛汀度松吩诒憩F青春主題方面,流淌著共同的精神血脈。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孫少安就是留守在家園里的高加林,孫少平則是走出家園、闖蕩世界的高加林。
草根世界里的青年,沒有父母可以依賴,沒有家產可以繼承。他們唯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奮斗。他們要用雙腳走出自己的路,用汗水換取豐碩的勞動成果。山東大學張學軍教授認為,《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孫少平,既有脫離傳統(tǒng)生活的強烈渴望,又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保持了傳統(tǒng)美德,兄弟二人搏擊人生的過程,激發(fā)起很多現實中同樣出身底層的青年改變命運的蓬勃生機和強烈愿望,他們在作品的影響下,開始了奮發(fā)向上的自我人生設計。
作為孫家長子的孫少安,是背負最為沉重的包袱的草根。他6歲開始干農活,13歲輟學幫助父親支撐起貧窮的家,18歲憑借著“精明強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選為生產隊長,成為雙水村的“能人”。正是在孫少安的庇護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學業(yè),姐姐一家尚能夠勉強度日。而弟弟孫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闖世事”,也是因為有哥哥做他的“大后方”。路遙在小說中這樣感嘆:
“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簡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壓。他從孩子的時候就成了大人。他才二十三歲,但他感覺到他已經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沒吃過幾頓好飯,沒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沒度過一天快活的日子,更不能像別人一樣甜蜜地接受女人的撫愛……什么時候才能過幾天輕松日子?人啊!有時候都比不上飛禽走獸,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飛,在地上走……”
在沉重的生存壓力之下,孫少安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前進。他辦起燒磚的窯廠,幾經挫折之后,終于掌握了經營之道,改善了家庭極為窘迫的經濟條件。草根孫少安不僅要同與生俱來的貧苦搏斗,還要處處提防來自村書記田福堂的算計。出于對孫少安才干和威望的嫉妒,田福堂多次利用其老朽的手段,試圖將孫少安陷于困境之中。孫少安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頑強抗爭,負重前行,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孫少安身上已經沒有了父輩那種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的奴性色彩了。盡管在農村摸爬滾打,他卻并非“土包子”,他的性格中已經融入變革時代的生機。《平凡的世界》中有如下幾段話: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人。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會珍重生活,而不會玩世不恭;同時也會給人自身注入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薄扒嗄辏嗄?!無論受怎樣的挫折和打擊,都要咬著牙關挺住,因為你們完全有機會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喪氣,每一次挫折就只不過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塊普通絆腳石,而絕不會置人于死命?!薄笆裁词侨松??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了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上述這些樸素而深刻的警句,也正是孫少安孫少平兄弟二人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追求的如實寫照,他們的青春性格和探索精神,激勵著現實生活中的無數青年鼓起勇氣,奮力前行。
《平凡的世界》體現了路遙的心理矛盾:他一方面贊美中國農民的傳統(tǒng)美德;另一方面,他筆下的主人公又有一定程度的野性、叛逆和不安分,那就是要改變命運,不走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路。由于兩種理念常在他腦子里打架,于是小說中出現了少安和少平兩個主人公:如果說孫少安更多代表了固守鄉(xiāng)土的傳統(tǒng)農民,孫少平則代表了新時代的夢想者。
《平凡的世界》中的青春成長主題,最典型地集中于孫少平這一人物形象。小說細致地描寫孫少平求學、攬工、戀愛、探索的人生經歷,通過對其周圍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按照史學家的方式記錄了一個時代。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孫少平的家庭、朋友以及命運等等無不包涵在小說中,我們從一個草根的青年身上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作為草根的孫少平,吃的是窩窩頭,賣的是苦力,看的是《參考消息》,向往的是聯合國的講臺?!翱傆幸惶?,我要扒著火車去外面的世界”——這是孫少平式的青春渴望和生活動力。
饑腸轆轆的草根孫少平,走出農村,向命運挑戰(zhàn),試圖用自己的雙手和頭腦來改變和把握自己的命運。他沒有文憑,沒有漂亮衣裳,沒有一切軟硬件包裝。他經受生活的洗禮,堅強而自尊的活著,在現實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孫少平最后走下大牙灣礦井,成為一名普通的礦工,憑自己努力成為礦工組長。戀人田曉霞的意外死亡,使孫少平經歷了巨大的打擊,后來孫少平因礦難而毀容……孫少平的青春成長之路,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貫穿他的思想的主線就是奮斗不息、堅韌不拔,無論面對何種挫折,他都能平靜接受,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從某種意義上說,孫少平是《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精神的代表。孫少平代表著年輕時的孫少安,代表著年輕時的田福軍,更代表著世世代代像他一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他有年輕而敏感的自尊心,有積極而遠大的夢想,他不甘于在那個窮山僻壤里度過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詩和遠方。
在百年中國青春文學史上,每個時代的青年形象都留在歷史的文學長廊中。魯迅筆下的青年形象、丁玲筆下的青年形象、巴金筆下的青年形象、王蒙筆下的青年形象、張賢亮筆下的青年形象、路遙筆下的青年形象……應該說各具時代特色和藝術特色。路遙筆下的青年形象,處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個思想解凍、經濟復蘇的社會新時期,在地域上則處于相對落后、封閉的西北高原。路遙賦予其筆下青年形象血肉和靈魂,使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超越了時空,獲得了久遠的藝術價值,這是路遙的偉大之處。
路遙筆下的青年形象以草根出身居多,苦難,是他們成長中極力渴望擺脫的厄運,但苦難又總是像影子一般緊緊跟隨主人公的身軀。從某種意義上說,苦難造就和歷練了草根青年的優(yōu)秀品質,升華了草根青年的平凡人生。當然,路遙并不歌頌苦難,他歌頌的是草根青年戰(zhàn)勝苦難的精神和走向新世界的力量和勇氣。在苦難面前,有些人退縮了,一生走不出傳統(tǒng)的束縛;在苦難面前,有些人墮落了,灰色的人生留給后人許多負面的教訓。路遙筆下的青年,總是迎著苦難努力生長,在探索的路上不斷總結人生,收獲成功的經驗。那些草根青年未必十全十美,甚至也會犯下各種錯誤,但他們的生命總是熱血沸騰,他們的內心總是干干凈凈,令讀者看到邁向明天的希望。把生活的苦難、殘酷和卑微描寫出來,是路遙的特色,許多作家都能這樣做。而能夠把年輕人的貧窮和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這才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此意義上,路遙作品被許多讀者當成了人生路上的教科書。
路遙筆下的青年形象之所以激蕩人心,就在于他們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心血和生命。路遙的一生短暫而坎坷,堪稱熱血沸騰的燃燒式生存狀態(tài)?!跋衽R粯觿趧?,像土地一樣奉獻”是這位現實主義作家的生命寫照。路遙筆下的青年形象大都可視為路遙的自傳。據路遙的師友曹谷溪回憶,1970年春天,有人曾親眼看見路遙在家里穿一身白衣服,腰里扎一根麻繩。問他給誰戴孝?他說,給自己戴孝。路遙竟以極端的方式,來宣泄苦悶,這事令人心痛??梢哉f,路遙借助創(chuàng)作,把生活中的苦難融入了筆下的人物,借助那些藝術形象,張揚了偉大的青春精神。《路遙傳》作者厚夫說:“路遙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斷奮斗的傳奇人生,他是眾多草根階層通過個人奮斗改變自身命運的典范?!比绱速N近大地、燃燒生命的生存方式和寫作方式,注定了路遙筆下青春形象的價值和意義。
托馬斯·艾略特的詩歌《空心人》被認為是他描寫現代人精神狀態(tài)的代表作,其對現代人無聊、空虛、焦慮的精神生活刻畫得入木三分。艾略特敏銳地捕捉并表達出了現代人精神上的空虛與失落。在一個價值虛無的世界,人們失卻了信仰和靈魂,雖生猶死?,F代“空心人”的世界仿佛喪失了精神領域的衡量標準,沒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除了一種空虛感和失落感,他們無法得到活著的意義。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伴隨著物質條件的逐步提高,網絡和微信的日趨普及,我國的青少年“空心人”現象,也成為向現代化邁進的路上的時代難題。面對青少年教育中出現的困境,閱讀路遙,重溫他筆下的青年形象,或許能留給青少年讀者一些有益的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