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若英
某個周末,先生聽說一家很棒的咖啡廳,便帶我去品嘗。那家咖啡廳的空間不大,但生意很好,以致人與人之間距離很近,就算不想刻意去聽,也無法完全回避隔壁桌的談話內(nèi)容。我跟先生面對面坐著,咖啡一上來,他便拿起手機看了起來。
“他這樣做,你不會抗議嗎?”瑪莎問。
我從認識他開始,就明白他跟手機是無法分開的,我那時候沒有生氣,當下卻抱怨不是很奇怪嗎?與其這樣,我寧可放任自己的思緒在咖啡廳里游蕩。于是,我跟先生一起在咖啡廳里各自“自處”起來。
忽然間,隔壁一對將近60歲的夫妻突如其來的談話吸引了我。他們并不是一坐下來就開始交談的,而是面對面沉默地坐了好一會兒,等到咖啡送上來,雙方都各自喝了一口咖啡后。
老婆開口說話:“我們家的裝潢費是多少錢?”
老公回答說:“那不是裝潢,那是修漏水?!?/p>
老婆說:“那有什么區(qū)別?要多少錢?
兩個人就順著這個脈絡以冷淡的語氣漫無目的地交談起來,言語間感受不到交集與火花,仿佛夫妻置身那樣的環(huán)境,就非得擠出點話來說才行。
有如交代義務般地交談,要表現(xiàn)出什么呢?是彼此的感情很不錯嗎?忽然間,我對那樣的相處模式感到可悲。
望著在對面專心看手機的先生,我忽然覺得我們就這樣一起喝咖啡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