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萍
魯東大學 山東煙臺 264000
自我認知理論認為,人們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來推斷自己的態(tài)度,最終影響后來的行為。人們會因為自己做了好事而把自己界定為一個善良和道德的人,因此人們后續(xù)也會表現(xiàn)出道德行為(古曉花等, 2014)。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卻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剛剛在當?shù)厣鐓^(qū)中心做志愿者的人,之后填寫納稅申報表時會故意"忘記"報告一些額外收入;一些擁有令人敬仰的道德履歷的官員也會違法亂紀。強調(diào)行為一致性動機的理論無法對以上現(xiàn)象加以解釋。
Monin等首次提出的道德許可理論為此類現(xiàn)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預測人們的道德行為會導致之后的不道德行為。Cascio在道德許可的基礎上提出假設并驗證了預期道德許可的存在。即想象未來會進行的道德行為會對當前的行為產(chǎn)生許可。
在做出與道德相關的決定時,人們會回想他們以前的行為。如果他們能夠指出過去的道德行為,那么可以讓他們更少地關注從事道德上可疑的行為。Monin和Miller首先證明了這種道德自我許可,表明參與者在首先執(zhí)行無偏見行為后之后更有可能做出道德上模糊的決定。Monin認為,參與非偏見行為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安全的道德自我價值感,這使得他們可以誠實地表達他們偏見的態(tài)度。例如,支持黑人政治候選人許可白人展示隨后的對黑人白人的偏好,特別是在更多的種族偏見的白人中。Irene (2015)等人在米勒的基礎上對道德許可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定義:過去的善行可以許可個人從事不道德的或其他問題的行為,若沒有過去的善行或者過去的善行不足以達到道德平衡點,他們會因為害怕或感到不道德而避免不道德行為。一些研究甚至表明,想象執(zhí)行道德行為可以授權未來的不道德行為(Zhong,2010)。
基于對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的探索,有研究者提出了預期道德許可效應:即人們只要計劃參與未來的道德行為,就可以允許自己當下參與道德上模棱兩可的行為。也就是說,人們可能不必實際參與到道德行為中去,僅憑想象自己將來會參與道德行為,就能會使當前行為產(chǎn)生許可效應。Khan表明,當人們認為他們以后可以選擇一個更有品德的項目時(看一部高雅的電影),他們更可能選擇一種“低俗”的行為(看低俗電影)。當人們希望他們能夠在晚些時候展示自己的道德時,他們也會同樣地允許自己進行不道德的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可以從他們預期會采取的行動中獲得道德上的許可,而不是他們可以采取的行動。
通過對目標追求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道德許可還存在于人們自我建立的目標階段之中(Zhang,2007),專注于目標過程的人會因道德許可的發(fā)生而減少對目標的追求,專注實現(xiàn)目標的人則不受道德許可的影響。
道德許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于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過去的道德行為可能引發(fā)不道德行為,現(xiàn)在的道德行為也可能是為將來做鋪墊,而預期將來的道德行為則會影響到當下行為的道德性。預期道德許可是道德許可現(xiàn)象在不同的時間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許可現(xiàn)象,屬于道德許可現(xiàn)象的一種。在研究者提出預期道德許可現(xiàn)象之后。諸多研究結果表明,預期在未來進行道德行為可以使人們在現(xiàn)在以種族偏見或是其他不道德的方式做出回應。無論人們被要求以書面形式實施該行為還是口頭上同意執(zhí)行該行為,都會產(chǎn)生這種效應。Cascio(2015)等人研究尚未執(zhí)行的行為是否可以許可不道德行為來擴展道德許可相關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測試了預期道德許可的邊界條件,即預測會參與未來的道德行為是否會明確地允許種族偏見行為。當人們的道德行為在建立道德信譽或者提供道德證書時就可能發(fā)生道德許可。當人們的行為確立了自己的道德憑證時,它加強了他們認為自己是善良的和道德的人,這使他們能夠以一種推測道德的積極偏見來解釋未來的行為。這種道德資格有助于重新解釋模糊的行為,但對于從積極的角度解釋不明確的不道德行為是沒有幫助的。在以往的研究中被試先進行了非偏見行為,然后許可他們在同一領域范圍內(nèi)對隨后的行為中表達偏見(Merritt,2012)。Jessica等人的后續(xù)研究表明偏見可以通過道德行為在獨立的不相關的領域得到許可。
3.2.1回憶特質(zhì)與回憶行為
Conway發(fā)現(xiàn)回憶道德行為導致道德許可,而回憶道德特質(zhì)導致一致性。他們認為,對道德行為的回憶表明道德行為已經(jīng)取得了進展,并且在道德上正確的事情與出于自身利益行事之間進行了后續(xù)選擇,道德的目標變得不那么重要,因此自我利益更有可能占優(yōu)勢。相反,回憶道德特質(zhì)被認為激活了更抽象的道德身份問題。由于回憶道德特質(zhì)激活了道德的一般概念,人們隨后會更多的根據(jù)道德規(guī)范行事。這一理論預測,許可效應只有在通過良好行為而不是良好特質(zhì)進行誘導時才會發(fā)生。 Conway和Peetz的研究中對此預測進行了證實,被試更多得想象進行不道德行為時比他們想象擁有不道德行為特征時捐贈的更多。
3.2.2實際行為與假設行為
以往的研究表明,人們希望有道德但又同時希望避免道德成本。也就是說,只要好的行為付出的成本不會超過自利行為帶來的好處,人們就會表現(xiàn)出良好的行為。依據(jù)此觀點,相對于付諸實際行動表現(xiàn)假設的的良好行為對于被試來說是相對容易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付出的成本比較少,就更容易表現(xiàn)出道德的行為;而在實際的道德行為中付出的成本會超過自利行為帶來的好處,被試也就可能產(chǎn)生不道德行為。因此,可以預期,當依賴行為由實際行為與假設行為相比較時,道德許可效應更大。
3.2.3相同領域與不同領域
相同行為領域的道德心理許可是指給予許可行為與被許可行為屬于同一領域。例如, 如果個體認為自己以前經(jīng)常平等對待女性可以表明自己不是一個性別歧視者, 那么他就可以獲得表達性別歧視態(tài)度的心理許可。在此,給予許可的平等對待女性行為與被許可的表達性別歧視態(tài)度的行為就屬于同一行為領域。
如果相同行為領域會出現(xiàn)道德心理許可效應,那么當給予許可行為與被許可行為屬于不同領域時情況又會如何?Effron指出,一個領域的良好行為不僅可以使人們在同一個領域產(chǎn)生不道德行為,而且還可以在不相關的領域做出不道德行為。
道德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可能會導致道德行為被用來授權道德上有問題的行為。目前的研究證據(jù)表明,即使對于人們預期未來將采取的行動,人們也可以感受到道德許可,即預期道德許可。預計未來將采取道德行動,使個人能夠以目前道德上可疑的方式采取行動,允許人們?yōu)樗麄冾A期的行為獲得道德信用。因此,僅僅打算以后做好事可以讓你現(xiàn)在變得很糟糕。以上是從時間角度來看道德許可的產(chǎn)生。從空間角度來看,分為自我和他人的道德許可。自我道德許可是指獲得道德證書、道德信譽或其他的個體,許可自己做出不道德行為。他人道德許可主要是從觀察者的角度探究道德許可在第三人身上的許可作用。相比而言,關于自我道德許可的文獻居多。
研究表明,人們愿意讓自己以道德上可疑的方式行事,給予自己實際上沒有做過的事情的功勞。因此,我們可能不得不重新評估被認為是道德行為。也許被試,將他們決定的未來將要進行的道德行為本身視為了已存在的道德行為,不論有沒有執(zhí)行,比如,無論捐贈的實際意愿如何,捐贈可以被視為道德。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對此行為的可能性進行深入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未來的道德許可是否會降低未來實際執(zhí)行預期道德行為的可能性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人通過預測未來的道德行為已經(jīng)獲得了道德感的好處,他們可能不再覺得有必要做道德工作。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一個人一旦承諾制定計劃,實際上他將更有可能執(zhí)行計劃。
對于預期道德許可的研究在未來研究中可以拓展跟多的相關領域,如企業(yè)當中。出了文中舉例的魚道德許可效應有關的理論之外,還可以結合更廣泛的理論,多種理論聯(lián)合解釋分析行為不一致的現(xiàn)象。對于預期道德許可的研究基本上是國外的居多,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貼近中國實際,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展開。在對于道德許可的研究中往往伴隨著許可不道德行為的出現(xiàn),展示的更多的是道德許可的負面作用。未來應該更多的關注其正面作用,可以依據(jù)道德許可現(xiàn)象和目標理論,適當放縱是否可以避免不道德行為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