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麗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非常普遍地應用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也有效地解決了很多教學難點問題,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了無限可能。所以,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得以有效提升,各種新的漢字教學軟件也越來越多,國內教育界的諸多學者也紛紛開始對多媒體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展開了研究和探討,但目前對這一課題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在實踐過程中依舊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基于此,本文擬對多媒體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在過去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下,大多數(shù)教師尚未轉變教學觀念,沒有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重要性,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充分地調動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更大的學習動力。比如說在教學“家庭成員”的過程中,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是以直接講解的形式來給學生灌輸知識內容,而在多媒體技術輔助下,教師能夠通過播放flash動畫的形式來為學生播放日常生活中與家人相處的各種視頻或圖片,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促進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若漢語教師僅僅憑借板書或者口頭上的講解,大部分學生很容易產生視聽疲勞,難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即使教師使用的教學語言再優(yōu)美、再生動、再形象,也難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多媒體技術應用之后,給學生的感官帶來了直接的刺激,在教學某一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將圖片、文字、視頻以及音樂聯(lián)系起來,同時添加一些超鏈接、超文本作為補充,進一步豐富了教學內容,讓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更大的探索興趣。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在網(wǎng)上搜索相關動畫視頻,或者為學生展示一些明清照片,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故宮視頻。在這過程中,很多學生都被我國古代的宮廷文化所震撼,也有很多學生產生了去故宮參觀的愿望。另外,在教學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把靜態(tài)的照片和動態(tài)的視頻結合起來,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例如說春節(jié)、除夕這樣的名詞,利用大量照片以及春晚視頻來給學生解釋,在課堂討論中讓學生充分理解詞語的內涵。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選擇自己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難以提起興趣,從而導致其學習不具備主動性。在多媒體技術輔助下,教師能夠通過聲圖并茂的方式來傳授知識。比如說在教學納蘭性德的詩詞時,能夠選擇把知識內容制作為精美的PPT,同時插入一些優(yōu)雅的音樂和有聲朗讀,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直接看到知識內容,同時還能夠欣賞到詩詞朗讀,而非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那樣一味看教材。聲圖并茂的教學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更為輕松。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忽略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多媒體技術輔助之下,能夠真正將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人,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比如說在讓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過程中,除了像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那樣,還能夠選擇“小組合作”、“組間競賽”等形式開展教學,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性的提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說選擇三問三答的辦法,在教學知識內容之前可以結合本課內容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不僅能夠起到設置懸念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因為對外漢語屬于史實性課程,因此一些教師也將其當成是金科玉律,覺得知識內容是不能被調整或刪改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顯得較為吃力,學生自己所面臨的學習壓力也較大。多媒體技術輔助之下,教師能夠選擇壓縮教學法,比如說教學語氣助詞的過程中,可以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不再單純地、一個詞一個詞地分別講解,而是借助于圖表壓縮,把不同的語氣助詞所具備的不同功能繪制為一個系統(tǒng)的表格,帶領學生一起探索學習。如此一來,不但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還也降低了學生的壓力,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喜歡采取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過去應試教育理念下所一直沿襲的,不但沒有新鮮感和趣味性,而且會讓課堂變得非常單調。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拋棄過去的教學模式,把知識內容制作成PPT或者flash動畫視頻,通過直觀播放的形式來將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如此一來,不但讓課堂充滿新意,同時也能夠節(jié)省進行板書的時間。PPT還能夠拷貝給學生,讓他們隨時進行復習,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率。
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教師不但能夠選擇壓縮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還能夠應用引導教學法來組織教學活動。如在教學近義詞的過程中,可應用引導法實施教學。首先選擇大屏幕給學生呈現(xiàn)一段文字,讓他們通過觀察找出文字中的近義詞并直接列出來,從而發(fā)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了解到本節(jié)課所教學的知識是和近義詞有關的,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外引入到課內。又比如說,在教學語氣助詞“了”的過程中,選擇引導教學法,首先給學生播放一些含有助詞“了”的句子,并播放這些句子的讀音,讓學生體會“了”在不同語句中的不同作用和含義,進而實現(xiàn)有效的引導,為接下來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鋪墊。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語音是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在語音教學活動中可以依靠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往往能夠發(fā)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a”這一單韻母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為學生設計如下情境:某學生生病后到醫(yī)院去檢查,醫(yī)生一般會讓他將嘴巴張開并發(fā)出“a”這個音節(jié),隨后告訴學生在漢語中的“a”也是這樣發(fā)音的。如此一來學生就更加容易理解“a”的發(fā)音,記憶也更加牢固。
針對漢語中相對困難的發(fā)音,教師能夠依靠多媒體技術來給學生制作發(fā)音器官圖,依靠動態(tài)圖來模擬發(fā)音過程中的器官活動,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能夠對一些較為困難的發(fā)音有更好的掌握。例如“ü”這個音,相當一部分外國學生發(fā)音起來較為困難,由于母語中并沒有這個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i”這個音把“ü”帶出來,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來更加直觀地為學生展示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圖,學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發(fā)音過程中舌位的變化,同時讓學生了解到,在發(fā)音的時候應當首先把“i”這個音發(fā)出來,舌位要有變化,需要攏圓嘴唇把“ü”音發(fā)出來,選擇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ü”這個音,還可以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i”與“ü”的區(qū)別。
在進行語音教學的過程中,聲調教學也屬于一個難點。過去的聲調教學常常需要教師為學生口耳相傳,教師首先給學生示范和朗讀,再要求學生跟讀,教師從旁指導。然而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學效率始終難以提高。很多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多年后,始終還是其母語的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要部分,加強小學生詞匯教學可以顯著提升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教師在對國外小學生進行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科學對多媒體技術進行采用,以此來提升對外漢語詞語教學質量。
漢語詞匯豐富,并且許多詞匯都蘊含有豐富文化背景,代表又一些文化內涵,如果外國小學生在詞匯學習過程中沒有深入了解到詞匯背后含義,便難以做到對詞匯進行正確使用。過去對外漢語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為口頭或黑白板書講解,學生對于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難以掌握,再加上部分教師講解過程中較為深奧,很多時候學生都處于不知所云狀態(tài),因而難以取得顯著教學效果。例如,在向小學生講解“刻舟求劍”這個成語過程中,很多學生對于這個成語所描繪的場景難以有直觀體驗,如果教師單純只靠嘴巴來講解,學生可能難以聽懂。這種情況下,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刻舟求劍”故事小視頻,讓學生對這個故事有直觀了解,在腦海中有相應畫面出現(xiàn),這樣才能夠對這一成語的字面意思有全面了解。然后教師再通過故事來總結這個成語所蘊含的內在意義,即為形容人拘泥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
另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還有很多詞語在講解過程中都能夠借助多媒體來輔助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在針對“鴿子”這個詞語進行講解過程中,即便教師對鴿子的形態(tài)特點等進行充分描繪,學生可能依舊難以準確了解到其所代表的事物,對此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鴿子的圖片,并為學生展示不同種類、不同形態(tài)的鴿子,這樣學生便能夠一目了然。
在長期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國外小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有兩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即為聲調和漢字,且很多學生在提高漢字書寫時都有明顯畏懼心理。對此,對外漢語教師應多對漢字教學存在問題進行反思,并借助多媒體來提升漢字教學效率。
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在漢字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升漢字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在對外國小學生漢字學習調查中發(fā)現(xiàn),他們大多認為漢字如同一幅畫,雜亂無章,難以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并且漢字難以在感官上給予小學生帶來刺激,因而很多外國小學生在漢字書寫上存在較大難度,漢字教學難以取得成效。而借助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充分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給小學生帶來直觀刺激,讓學生從視覺上了解到漢字學習及書寫規(guī)律。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漢字演變過程,漢字是如何從實物演變?yōu)橄笮巫?,然后再從象形字演變?yōu)楹嗴w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便不會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顯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演變過程中存在的規(guī)律,進而提升漢字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學生學習漢字“月”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彎彎的月亮,然后利用動畫來展示出月亮演變?yōu)橄笮巫帧霸隆?,最后再由象形字演變?yōu)楹嗴w字,這種教學過程學生不僅不會產生厭學心理,還會產生較大學習興趣,主動進行漢字學習。
外國小學生在漢字學習過程中筆畫順序學習也存在一定難度,常常存在倒畫筆順的現(xiàn)象。很多教師在對這種情況進行糾正時,多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擬的方式進行,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難以充分調動學生興趣,還需要消耗較多時間,教學效率較低,而借助多媒體則可以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來制作動態(tài)課件,既能夠讓學生直觀了解漢字筆順,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夠避免學生產生枯燥心理。
此外,外國小學生在形近字學習過程中也較為困難,比如“人”和“入”這兩個字,在學生眼中沒有任何的區(qū)別,學生往往會混淆兩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區(qū)分這些字,教師可以進行動畫教程的制作。課件中先是出現(xiàn)一個人,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用漢字“人”來表示,然后這個人走進一扇門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能用“入”來表示,從而幫助學生區(qū)分這兩個字。
總之,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幫助外國小學生更好理解漢語文字結構,提升其漢語認知,且借助多媒體還能夠讓小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讓漢語及漢字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減輕外國小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存在的畏難心理,提升其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讓他們感受到漢字魅力,從而確保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