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平和蠻壩是兩個村莊的名字,它們緊緊挨著,像姐妹倆。從巴平到蠻壩,直線距離不足兩公里,哪怕多走幾道彎,也不超過四公里,一小時一來回,一來回就有一段夢幻般的記憶。
我來到巴平,喜歡到田間小道走一走,嗅一嗅稻田泥土的芳香。
從巴平到蠻壩。先得從巴平說起,說到巴平,先得說說下街。如今,很多外地人,已經(jīng)把下街當作巴平的代名詞。一旦提起巴平,就會想起格?;?、荷花、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河上那兩座別致多情的風雨橋……畢竟,下街是人們閑暇之時,不可多得的好去處。
但是,下街其實就幾十戶人家,這些年憑借一片妖艷的格?;?、一地睡蓮把客人引來。
一天傍晚,我和兩位影友到下街拍攝荷花,突然被三撥人輪流著追逐驅趕,要我們支付“衛(wèi)生費”,我十分尷尬,這些花是我組織相關部門去指導種植的。在我進退兩難之時,歐哥恰好路過,為我解了圍。現(xiàn)在講起這件事,那種尷尬無處遮掩。
當然,這絲毫不影響我對下街的好感,我覺得下街是少有的一個可以養(yǎng)身、養(yǎng)心的好去處。在紛亂多變的社會里,能找到一個悠閑恬靜的好去處,給心靈安一個家,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清晨,漫步在花徑,心兒跟隨翻飛的蟲蝶一起舞蹈。正午,在風雨橋的長凳上打個盹,讓潺潺的流水在夢中清唱,醒來,褪去裝束,像個孩子一樣,一個猛子扎進河里,跟隨河里的小魚一同撒歡,讓河水洗凈鉛華,爬上岸來,再從千年古井中,掬一捧清泉滋潤心田。夕陽西下,小河上垂釣,釣一種閑情,也釣一彎新月,如果正好釣起一兩尾小魚,就著下街的土豆腐黃燜了,小酌兩杯。入夜,在農家客棧里,枕著清風入睡,讓透亮的星辰、溫柔的月光為我守夜。
下街閑暇清幽的生活,讓遠在千里萬里之外的賓客慕名而來,他們或者只為趕一次花海,看一次朝霞或者品一盞小鍋土酒,但是,更多時候,他們應該和我一樣,是在找尋,找尋心靈的一個契合點,找尋一個滋養(yǎng)心靈的地方。
有下街,自然就會有上街。十年前,人們所談的巴平,其實就是上街。不過,近些年來上街似乎過得有些委屈。因為國道210已經(jīng)改道,不再穿過上街正中央,上街原有的集市,熱鬧程度遠不及十年前。俗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原本,上街和下街就像一對龍鳳胎,他們兄妹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上街像一個男子,叫得響,有名堂,也有威望。但是,近幾年來的發(fā)展,下街這個胞妹,像買彩票中了大獎,一夜暴富了,讓孿生哥哥既愛又恨。
十多年前,上街村民被冠以“街上人”的尊稱??傊?,那時的上街,給人高一等的感覺。就連作為鎮(zhèn)政府所在地的芒場街,遠沒巴平上街熱鬧。巴平往來商販云集,買賣極為便利,上街人的生意特別紅火,自家門面一拉開,錢財就進來了,沒住在街邊的村民,在道路兩側,擺個小攤,也都財源滾滾。
這些年,上街被下街搶了風頭,它有股勁兒一直憋著。
上街和下街畢竟有扯不斷的親情,到下街賞花,車子得停在上街。若要逛超市,還得到上街來。上街下街本來就無法分割,它們的住房連成一整片了,有的人戶口在上街,房子卻建到下街來,有些戶口在下街的屋角已經(jīng)伸到上街地界,上街的田塊也和下街一起連片,一同入股開發(fā),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一部分,年終分紅,上街的村民也數(shù)著下街胞妹遞來的鈔票。
從巴平到蠻壩,我習慣用腳步去丈量美景,一路行走,一路觀賞,一路思索,田園景色常留在我內心深處。從巴平到蠻壩,三五人相邀,走著聊著,一會兒就到了。
誠然,有喜歡游離于美景之外的人,他們喜歡踩著一路尾氣,從景區(qū)大門呼嘯而過,莽莽撞撞地沖進蠻壩寨子里來,這時候,那些飛揚的塵土便擾亂了田園的安然和寧靜。讓汽車代替雙腳,本是快節(jié)奏生活里的一種必然。只是,到巴平蠻壩來,這種選擇與這片景色有些格格不入。
在這片梯田里觀景,如若能忘記時間,那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太匆忙,太慌亂,或者太牽掛,太顧慮,那些美景就成為生命中的一場幻影,駐扎不進內心。
駐足在“綠稻花海”大門前,仿古大門氣勢威儀、古典淡雅、沉穩(wěn)內斂。這個門像一個流淌著稻谷香味的牌坊。穿過大門,一段落寞的路讓人對美景的期盼突然變得空落下來。眼前的這段路,有一點點原始的荒涼,右側有三四家鋼混結構的民房,其中一兩家斷斷續(xù)續(xù)有人居住,另兩家很難找到人影。他們或者忙于生計,都勞作在田園里,或是已經(jīng)外出務工,創(chuàng)造更美好生活去了!
左邊是一個土坡,高高長長的芭茅草、狼藉草從山上直掛下來,像一個長發(fā)未梳的婦人,凌亂但不失原色之美,路旁新種的那一排桂花和紫薇都還顯得脆弱,還很難與那坡凌亂的草木抗衡。
也許正因為這一段蒼茫而原色的路,才讓我對這塊田園有著另一種等待,另一種期盼,另一種向往。
果不然,山路往下,走過一個小小的斜坡,大大小小的田塊便出現(xiàn)在眼前,田里剛插下去的秧苗,綠油油的,十分養(yǎng)眼。向右轉一個小彎,突然的,一大片梯田就劈頭蓋臉地飄過來了,一層層,一灣灣,像一本本堆放不規(guī)則的書。此時正是三四月間,那些田塊里的水,像一面面鏡子,微風吹拂,田塊會把周邊的山脈倒映出搖搖晃晃的模樣。
這片梯田,美得讓人心痛,它與龍脊梯田、元陽梯田一樣,都那么美,都美得很有個性,但是眼前的這片梯田,外界卻知之甚少,讓這方美景一直被深藏著。
眼前的田園,是巴平和蠻壩兩個村委的田塊,因為巴平更靠近國道,這梯田便被命名為“巴平梯田”。當然梯田的核心部分,更多的是蠻壩的地界,有時候蠻壩人還心有不甘。
巴平梯田不同于龍脊、元陽梯田的景致,它是下沉式梯田,也稱洼地梯田。有位影友到巴平來,被這片梯田迷醉雙眼,回去寫道:“在云貴高原南麓的一個鄉(xiāng)村,眺望遠方,視野所及盡是一望無際、層層疊疊的梯田。它們如同一排排海浪洶涌而來,然后瞬間靜止、凝固,成為梯田。它們形狀各異,千姿百態(tài),變幻莫測,或如蝶翼,振翅欲飛;或如花朵,收放有形;或如彩帶,娟秀飄逸;或如游龍,臨風起舞。一條條田埂舒眉展袖,婀娜多姿,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組成一曲大氣恢宏的五線譜樂章?!?/p>
他說:“巴平梯田,置身其中,思緒也沿著片片相連的梯田層層疊疊地蔓延開去。瀟瀟風雨中,茫茫梯田里,眼前浮現(xiàn)的是披著蓑衣的農民們在墾鑿,他們以血以汗以盤旋千年的墾擊之聲,創(chuàng)造了這似天梯的糧倉。人們祖祖輩輩,男耕女織,劈坡墾荒,筑埂圍田,向荒野要糧,向天地挑戰(zhàn)。一層層梯田,就是一圈圈年輪。巴平梯田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霜雪雨的沖刷,依然固若金湯依然博大壯觀,這是巴平人用智慧和毅力,用鮮血和汗水,一代接一代地鍥而不舍,創(chuàng)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跡?!?/p>
這位影友的文字,唯美雋永,他把這片梯田美景寫進人們心里。站在梯田邊上,我不免遐想連連,對于這片梯田,再美的語言也是蒼白無力的,一片田園,美麗無聲,才是唯美。但是,影友的最后那句話,還是讓我的心頭不停顫抖,這是一種關于生命思索的顫抖。他說:“閱讀巴平梯田,恍惚中,物我相融。不管是實體的梯田本身,還是梯田蘊含的博大的精神,它給予我的都是一種激情,一種智慧,一種生命的啟迪?!?/p>
是的,一旦睹物思情,借物言志,從物相中感知大智慧,那就是人生的一大境界了。
把眼睛從梯田里收回,轉過身來,在蠻壩寨子里走一走,那又是另一種感受。
從村委斜對面的那條小道往上走,這條小路一彎一彎又一彎,轉過一個屋角,又是一彎一彎又一彎,在這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上一直往上,我總感覺會被一條繩索拉扯著。讓我欲罷不能,欲舍不休。上到半山腰,在幾家房舍儼然交錯之處,看到一口古井,古井上方,村民用水泥搭了個半截懸空的井蓋,這半截井蓋把樹木的落葉和紛亂的雜草、粉塵擋在了外面,井水清澈透亮,俯下身來,淺嘗幾口,回甘連連。
繼續(xù)向上,一袋煙工夫,便來到了山頂。山頂原來的那幾間泥瓦房,因房主把新房建到了山下而被遺忘了,房屋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本的模樣,只有幾堵泥墻堅強地站立在風雨里,斑駁殘敗的泥墻,用最后的堅守,講述著曾經(jīng)的存活,那些久遠的曾經(jīng)再也回不來了。在這里,我能感受到那幾堵泥墻的孤苦與無奈。
此時,只有山頂?shù)你y杏昭示著生機。這片小小的銀杏林,讓蠻壩的深秋充滿詩意,讓蠻壩的山頂堆滿黃金。我在銀杏林里的小石桌旁坐下,讓酸困的腿腳短暫放松,抬起頭來,透過銀杏枝葉找尋天空中的白云,找到白云背后躲藏的夕陽。然后,我又微閉雙眼,任輕風拂動樹梢,我似乎傾聽到銀杏枝椏相互摩擦時,發(fā)出的那陣低語。這時候,我覺得這些聲音,是一場迎客的清唱。
巴平和蠻壩都是壯族村寨,但是壯家原本以土墻瓦房為主的住房,已經(jīng)在歲月的長河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鋼混結構小樓。這些或高或矮的居民樓建在上山下坡的道路兩側,大門朝向也千姿百態(tài),與傳統(tǒng)建筑所追求的“坐南朝北”不符,但是,這完全不影響村民們的幸福生活。
在蠻壩的山坡上行走,半山腰往左側,是幾間泥墻青瓦民房,這幾間泥墻青瓦民房保存尚好真是一個奇跡。我從這些泥瓦房身上,又看到了傳統(tǒng)壯族民居的影子。泥瓦房細長低矮,它們在現(xiàn)代的鋼混結構小樓包夾之下,更像是舞臺上的小丑。但是,這幾間泥瓦房依舊笑傲在風里,它們一點也感覺不出自己在村子中那種不和諧的模樣。
在其中的一間泥瓦房的大門上,鐫刻著“巴平農耕文化陳列室”幾個大字。這就是為了保存這片被命名為“綠稻花?!钡奶萏镛r耕文化所設立的一個農具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三百平方米,保持了原生態(tài)的壯族農村建筑風格。室內巧妙運用圖片、文字、實物、場景再現(xiàn)等表現(xiàn)手段,將農耕源流、農耕器具、農耕風貌、糧食加工、交通運輸、農耕嬗變、收獲儲存、紡織衣飾、家居生活、農事飲食、傳統(tǒng)習俗、鄉(xiāng)村工匠等農村、農業(yè)、農民的各種元素匯集起來,勾畫出近現(xiàn)代農耕民俗文化的全景圖,展示了壯族傳統(tǒng)農耕文化向現(xiàn)代農業(yè)文明轉變的歷史節(jié)點,留下了一批印證農村歷史變革的“活化石”。
陳列室門口,幾十面廢棄的石磨排列有序地鋪在地上,被現(xiàn)代的電動磨盤取代之后,它們甘愿回歸自然,鋪在腳下,任時光推移,它們總為我們鋪出一塊干爽的地方來。每次進入博物館,我就感覺腳下被這些石磨磨礪一次,而每磨礪一次,就會對原始的農耕文化產生一次更深刻敬畏的回憶,踩在石磨上,我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感覺,那一扇扇石磨不是在我的腳板下,而是打磨在我心里,我的傲氣有多重,自負有多重,石磨磨出的力度就有多大,直到內心平和,心悅誠服。
石磨的周圍,幾口大大的陶缸或三口集結靠在一起,或一口獨立站成一道風景。我來到陶缸近旁,不管是探頭觀看,還是斜靠在缸身上休息,陶缸表皮的厚重以及它內心的空靈,總能給我煩躁的內心帶來強大的撞擊。走進屋內,摸摸先人們用過的農具,那些圓滑的把手、鈍銼的犁頭、銹跡的刀具……曾經(jīng)刀耕火種的場景,那一個個在梯田里耕田插秧、扛著谷筒揮著鐮刀收割的畫面又浮現(xiàn)在我眼前。
我突然看見陳列室門前的幾簇三角梅開得正旺,三兩枝多情的三角梅把怒放的花朵搖晃在院子里,這些盛開的花朵,昭示著富足的日子就在跟前。這里所有的一切,又把那舊時光、舊日子拉到跟前來,我突然很想回到過去,回到家人面前,和父母長輩們圍在火坑旁,話個家長里短,直到把這些溜走的歲月講完。
時間的匆忙和無情,讓現(xiàn)代化耕作方式取代了原始的勞作。還好,巴平蠻壩人別有用心,把這些記憶,集中在這三間泥墻青瓦的農舍里,讓我在匆忙的生活里,又能在這里尋找到舊時的光陰,搜尋到遠久的記憶。
蠻壩正對面,有一個歸蠻壩村委管轄的叫拉擁的村寨,它們“隔田相望”。拉擁的地勢更高,在拉擁面前,蠻壩似乎突然就低矮下來,謙虛起來了,不過,作為一個村委的中心點,蠻壩又像是刻意把姿態(tài)放低一點,作為拉擁的兄長,蠻壩沒必要事事都去爭搶。拉擁村頭先后搭建過兩個觀景臺,之前建成的是一個木頭觀景臺,那些木頭在日曬雨淋中竟然生出木耳來,這些木耳總讓人感覺觀景臺的木頭有些霉變,好像變得很不牢靠。后來推倒再建,就是一個三層鋼混仿古的觀景臺了。這個觀景臺海拔更高,更便于觀看梯田景色。上到觀景臺,那些梯田就再也無法從眼前逃開了,這些田塊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或平整或陡峭,或細長如帶,或尖銳如刀……所有形狀的田塊,在這片梯田中都能找到。
在這里,看到的梯田,宛如一張撒開的百褶裙,靜靜地躺在洼地里。千百年來,這些梯田堅持用它不變的容顏,等待不同季節(jié)的邂逅。任由微風輕拂,烈日暴曬,大雨澆灌,瑞雪覆蓋,它都那么美麗地堅持在那里。禾苗青時梯田與藍天白云締結,稻子黃時,梯田像層層堆積的黃金。
我覺得,觀這片田園,深秋才是最好的季節(jié),這時的梯田會身著盛裝,田園里稻浪滾滾。每一陣風吹過,都能吹出一段故事。這些故事里或許正講述著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或許也講述著壯族的千年土司制度。不管用什么樣的敘述,這些故事里,一定有丹泉的醉戀,也一定有白褲瑤細話歌的情愫纏綿。
從巴平到蠻壩,有些村民,根本不按規(guī)定路線行走。他們從自家門口直接插進去,對這片梯田沒有一點憐愛的情意,完全用一種魯莽的方式蹂躪這片梯田。他們不喜歡沿途觀景那般纏綿,他們和這片梯田,仿佛是一對舊情人,每次相見,都那么簡單而直接,表達愛意率真坦誠。在他們眼里,所有情話都是多余的。這時候,突然感覺,有些時候,莽撞的表達,無情而又強悍的蹂躪,會讓這些梯田更暢快。否則,春天里,梯田里的青蛙,怎么一到晚上就叫翻了天。
農忙時節(jié),巴平蠻壩的村民們從房前屋后,打著赤腳,卷起褲腿,背著犁耙,開著鐵牛,走在田坎上,他們步態(tài)自然坦蕩,瀟灑飄逸,他們在稻田里行走,犁田耙田拋秧施肥,就像走在自己情人的臂彎里,他們應該都有一點點溫馨,一點點激動,也有一點點情愛。村民或許一彎腰,手上就會多出一條黃鱔來。有時他們彎腰下去,站起來仍舊手上空空,那是在驅趕叮咬在他們腿上的螞蟥。如今,像這片梯田一樣,還有黃鱔和螞蟥的稻田,恐怕少之又少了,別的稻田,螞蟥和黃鱔這些生物,早就在農藥和化肥的強逼之下,紛紛絕命。而巴平梯田,一直堅持種植有機富硒大米,農藥化肥在這個地方無處安身。
相比巴平梯田美景來說,最先出名的其實是巴平的大米。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宋元豐三年(1080年),南丹土司莫世忍便攜巴平大米進京朝貢,當時文武百官品食之后,無不拍手叫絕,他們對巴平米獨特的清香柔軟和口感的特性一致稱奇,當朝宋帝更是大加贊賞,欲罷不能了,遂頒布詔書,將巴平大米定為朝中一大貢品,并新賜“南丹州印”。從此巴平米聞名天下。“南丹巴平米”從此便被打上了厚重的地理標志,成為知名品牌。
那時候,根本沒有人注意巴平田園的模樣,無暇顧及梯田的美景。盡管這些米出自這片梯田,但是,人們更多的還是顧及口中食,吃飽才是硬道理,哪有閑心關注田園風光這類精神領域的事情呢!
巴平梯田,是巴平米的主產地,能種植出如此美味的大米,主要得益于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優(yōu)勢,再加上土壤氣候條件、栽培技術等綜合條件,最終形成了巴平米的獨特品質。用巴平米蒸煮的米飯,光澤潔白、清香撲鼻、飯粒完整、軟而不黏,食味好、冷后不硬。
有幾位外地老人,在品食巴平米之后,原本孱弱的身板再次硬朗起來,他們對巴平米念念不忘,說是一旦能吃上巴平米煮的飯,不用下飯菜,也能吃個三大碗。巴平米飯,嘗一口是甜,再一口是留戀,第三口就會融進生命里,吃過巴平米的人,一生都離不開了。
蠻壩對面有兩座非常有名的山,一座叫“鍋蓋山”,一座叫“紅旗山”,鍋蓋山因在山頂上裝著兩個衛(wèi)星接收的大鍋蓋而得名,紅旗山是因為有人在山頂插著一桿紅旗,有風吹來,紅旗招展,呼呼聲響。這兩座山都是影友們經(jīng)常光顧的山頭。特別是在春秋兩季,很多外地影友,在山頂?shù)纫淮纬?,?shù)日或數(shù)十日不愿離開。他們用鏡頭記錄這片梯田的美麗,也記錄勤勞質樸的巴平蠻壩人的身影。從這兩座山頂上俯瞰梯田,那種美麗足以讓人窒息。
據(jù)說,多年前,一位廣東的影友,在鍋蓋山上,用膠卷相機拍了一個上午,拍得他身心疲倦,但還是停不下來,害怕錯過任何一段時光的美麗,最后鬧得一場大病。
現(xiàn)在,隨時到來,這片梯田都會拿出它最美的樣子。春天的梯田,像巨幅水墨丹青,融化物我,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秋天的梯田,像大氣磅礴的油畫,流光溢彩,充滿幻想。清晨的朝霞如幻似夢,傍晚的夕陽絢麗流動,中午的藍天白云,空靈悠遠,所有的這些無不在眼中停留,在照片里定格成瞬間。
或許,這些瞬間,就留下了永恒。
我爬上鍋蓋山頂,我站到鍋蓋山的邊沿,站到那顆搖搖欲墜,但是幾千年都不曾下墜的大石頭上俯瞰,我想,我是個歌手多好呀!我會用歌聲喊醒田園,讓那一個個音符,乘著輕盈的清風,飄到田園的角角落落,讓那些水草、蟲蝶、魚蝦跟隨我的歌聲一起跳舞。
從巴平到蠻壩,走的是田園路,觀的是梯田美景,得到的是心靈震撼的享受。我也試著做回一個農民,我一手提著鞋子,一手扶著田坎邊的野草,卷起褲腳,從梯田中央的田埂上回來,我返回到巴平,返回下街,在下街青青的小河中把泥腿子洗凈,然后進到農家菜館,討幾個釀豆腐慰勞自己饞壞了的嘴。然后,在夜色里慢慢回憶,回憶從巴平到蠻壩,又從蠻壩返回巴平的這些路程,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從未離開,我還在原地徘徊。我依舊走不出這片田園,走不出這片梯田,走不出被我裝進內心、一輩子都不愿走出的美麗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