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繼環(huán)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秦家懿,加拿大華裔學者,是北美地區(qū)推動朱子學界的中外交流的代表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秦家懿積極推動朱子學界的中外學術(shù)交流與對話,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積極參與朱子學界的中外學術(shù)交流活動;二、指導留學海外的中國學者展開朱子學研究;三、其朱子學著作推動中外學術(shù)交流深入展開。總而言之,她在特定時代推動了中外朱子學界在交流與對話中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
秦家懿(Julia Ching,1934~2001),加拿大華裔學者,是有著重要影響的北美宗教學家和哲學家。秦家懿自命為儒家天主教徒,1972年獲得澳洲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漢學家柳存仁。畢業(yè)后,她留校任教,任亞洲文化科講師。后經(jīng)哥倫比亞大學的狄百瑞和耶魯大學的芮沃壽兩位教授邀請,秦家懿先后在兩所大學執(zhí)教,講授宋明理學。1978年,她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執(zhí)教,因業(yè)績卓著,三年內(nèi)便晉升為正教授,負責講授宗教、哲學和東亞研究三系。她的學術(shù)研究集中在基督教的神學、儒家的智慧以及兩者間的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王陽明》《中國宗教與基督教》《朱熹的宗教思想》。秦家懿的朱子學研究最具特色,即從朱熹的宗教性展開論述,此視角的研究長期以來被中國學界所忽視。
1978年以后,她以加拿大多倫多學者的身份、圍繞朱子學的宗教性研究開展中外學術(shù)交流活動。她頻繁參與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在與中外學者展開學術(shù)交流和對話中獲取新知,并將之反映至自己的朱子學專著中,深化了學術(shù)交流,也展現(xiàn)了其與中外學界進行學術(shù)交流的圖景。據(jù)筆者統(tǒng)計所得,秦家懿參加的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至2000年初。
1980年代,秦家懿頻繁參加與朱子學有關(guān)的學術(shù)會議。1981年10月15~21日,秦家懿攜夫婿歐德配參加在杭州舉辦的“宋明理學學術(shù)會議”。會上,她就萊布尼茨與理學的關(guān)系向中外學者匯報與交流。同年12月3日,秦家懿在中國人民大學做“王陽明學說在中、朝、日三國的影響的比較研究”的報告,對從朱子學內(nèi)部思想衍生出來的陽明學深入分析。中國朱子學學者張立文稱此學術(shù)報告開拓了自己的學術(shù)視野,自己得以了解國外研究中國哲學的成果和方法,思想上得到啟發(fā)。1982年,秦家懿參加夏威夷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提交論文Chu Hsi on Personal Cultivation(譯為《朱子修養(yǎng)論》)。隨后,該文被陳榮捷收入會議論文集《朱熹和新儒學》一書中。這本書后來成為秦家懿撰寫朱子學著作的重要參考文獻。1983年,秦家懿與羅杰爾·艾姆斯(Roger T.Ames)共同主持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召開的第三屆國際中國哲學會。 會上,中外學者就儒學、朱子學等相關(guān)哲學思想及其社會價值展開深入交流。杜維明認為:“在多倫多會議上,我們討論價值和人類存在的問題。隨后又討論自然、人性和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心、性、理諸方面等題目。所有這些討論,不僅對中國哲學是重要的,而且對西方哲學、對人類生活,以及對我們正在尋找自己的宇宙來說,也是重要的?!?986年8月29日至9月3日,秦家懿參加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二次國際儒學研討會。該會由杜維明籌辦、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主辦,會議主題為:儒學發(fā)展的前景與問題。中外學者就朱熹等在內(nèi)的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化、與西方文化的關(guān)系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1987年12月2~5日,秦家懿來華參加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提交論文《朱熹與道教》。該文介紹了朱熹對道教的認識、評價以及道教對朱熹的影響。秦家懿參加這些在國內(nèi)外召開并有中國學者參加的會議,本身就是中外學術(shù)交流的一種體現(xiàn)。
1990年代,秦家懿參與的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中,以1992年臺北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最具代表性。1992年5月29日至6月1日,秦家懿參加臺北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提交論文《朱熹與道教》。這篇文章是在1987年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提交的《朱熹與道教》一文的基礎(chǔ)上豐富與完善的。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朱熹的宗教思想,對當時較少關(guān)注朱熹宗教思想的中國學界有著重要影響。鐘彩鈞說到:“上世紀80、90年代,國內(nèi)學界對于朱子的宗教思想研究比較少,至于朱子的宗教思想,反而是外籍學者或我國旅外學者最有成績。究其原因,當時傳統(tǒng)的朱子研究都在儒學內(nèi)部進行著,而儒家并不自視為宗教。然而朱子學流傳海外,卻一開始便傾向于從宗教立場來研究?!睍?,秦家懿向與會學者介紹了朱熹與道家思想,朱熹的《易經(jīng)》《參同契》《陰符經(jīng)》,朱熹與道教的長生術(shù)等方面內(nèi)容。文后“結(jié)語”中,秦家懿不忘提及張立文所著的《朱熹思想研究》一書的學術(shù)價值。秦家懿是在參與1981年杭州宋明理學學術(shù)會議上與張立文認識的。在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一書,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學界第一部研究朱熹哲學思想的專著。此書得到眾多中外學者的頗高評價。秦家懿在書中這樣肯定該書的學術(shù)價值:“有一本給朱熹哲學整面研究的書,是張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此書很好”。但她也認為“只是不提‘成圣之學’與修養(yǎng)論”,缺乏朱熹思想工夫論的闡釋。2000年11月,秦家懿參加在臺北召開的“朱子學與東亞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提交論文《朱熹秘傳的太極論》,這是她生前最后一次參與的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
綜上所述,秦家懿參與的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主要集中在上世紀80年代至2000年初。秦家懿通過這些中外學術(shù)交流會議,與中外學者展開學術(shù)交流與對話,從中獲取新知,并將之反映至其朱子學專著中,豐富與完善自身朱子學研究,也加深了中外學術(shù)交流,推動朱子學研究全球化發(fā)展。
秦家懿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執(zhí)教中,指導了一批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其中就有研究朱子學的中國學者。茲舉秦家懿對陳榮開、嚴耀中、甘萬萍的指導為例說明。
陳榮開(Charles Wing Hoi Chan),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是當今香港學界推動中外朱子學交流與研究的新生代學者,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儒學、朱子學,編著有《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比較與多元的觀點》。作為晚輩學者的陳榮開是在參與1987年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上與秦家懿相識的。之后,在秦家懿的推薦下,于1988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秦家懿。秦家懿在指導陳榮開的博士論文中,為其選取的方向涉及朱熹與荻生徂徠的比較研究。為此,陳榮開非常抵觸,認為“由于自己所選擇的題目牽涉到中日兩位大思想家——朱熹和荻生徂徠——對整個的儒家傳統(tǒng)的詮釋,我一直覺得自己所知尚淺,不愿草率動筆?!焙髞恚谇丶臆驳脑偃酱倥c指導下,陳榮開完成博士論文,于1995年獲得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此后,陳榮開遵其師囑,在香港科技大學執(zhí)教期間,一直從事與朱子學相關(guān)的研究,頻繁參與或組織朱子學界的中外學術(shù)交流活動,成為現(xiàn)今香港地區(qū)推動朱子學界中外學術(shù)交流的新生代學者。此外,作為朱熹宗教思想研究的專家,秦家懿在指導中國學者撰寫朱熹與道教關(guān)系等方面研究給予許多幫助。曾在多倫多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任訪問學者的嚴耀中在撰寫《朱熹與密庵》中特意附注到“得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秦家懿教授的幫助,特此致謝?!敝袊羧諏W者甘萬萍在翻譯島田虔次的相關(guān)朱子學研究著作《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一書就曾得到秦家懿的指導,并稱“感謝秦家懿對于此書關(guān)于道教方面的熱情指教”。
總之,旅居海外的華裔學者秦家懿在追求學術(shù)道路上,不忘初心,努力幫助與提攜中國朱子學學者展開研究,推動中國朱子學研究,也為朱子學界的中外交流進一步展開培養(yǎng)了新生代學者。由她指導的這些朱子學學者在今后的中外學術(shù)交流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并將此學術(shù)精神發(fā)揚與傳承于后世。
秦家懿的學術(shù)研究集中在基督教的神學、儒家的智慧以及兩者間的比較研究中關(guān)照朱熹的宗教思想研究。世界著名神學家孔漢思說:“秦家懿女士師從著名漢學家柳存仁先生,以基督教神學與儒家智慧比較為研究方向。早在1960年代,她就希望我以西方神學家身份,研究中國傳統(tǒng)精神文化??梢哉f,中國傳統(tǒng)倫理為我打開了一扇‘思想之門’,這也是我后來把中國傳統(tǒng)倫理作為全球倫理基礎(chǔ)的重要原因?!睘榇硕艘埠献髯珜懥恕吨袊诮膛c基督教》一書,書中將世界主要宗教分成閃米特—先知型宗教、印度—神秘型宗教與中國—哲人型宗教,提出“三大河系論”。將中國儒學定義為哲人宗教,明確闡述朱子學等在內(nèi)的儒學思想具有宗教性。他們在書中說到“不管是朱熹學派或是王陽明學派,正是因為其精神的追求,新儒學切實地深化了儒家傳統(tǒng)中宗教性的一面?!?000 年,秦家懿撰寫英文著作《朱熹的宗教思想》(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她把朱熹獨特的儒家精神放在基督教神學的對話語境中,全面系統(tǒng)地解說了朱熹的宗教思想,有力地論證了朱熹思想的宗教性。此書是其生前最后的一本著作,也是她撰寫的唯一一本以朱熹命名的專著,從而牢固奠定了她在北美學術(shù)界中研究宋明理學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秦家懿在此書中充分利用中外學界研究成果,推動學術(shù)深入交流;此外,該書一經(jīng)出版,引起中外學術(shù)關(guān)注與討論,亦推動中外學術(shù)交流。
首先,書中大量引用中外學界研究成果,推動學術(shù)深入交流。秦家懿為了討論朱熹的宗教思想,充分利用中外學界研究成果,推動學術(shù)深入交流。她強調(diào)在“處理哲學、宗教與歷史的材料中遵循一種廣闊的歷史文化框架內(nèi)的文本注釋的方法?!睘榇?,“廣泛地閱讀了朱熹本人的著作和《朱子語類》,并把重點放在其中感興趣的宗教上。也從她的一些前輩和同時代人的著作中,及許多中文、日文、英語、法語和德語出版的第二手材料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睆臅袕V泛的參考各種文獻上得到證明。例如她強調(diào)“有許多關(guān)于朱熹的書籍。有幾本書是由已故的陳榮捷(Wing-tsit Chan)寫的,從他那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币虼?,她在書中就引用了陳榮捷撰寫的《近思錄詳集注評》《朱學論集》《朱子新探索》《朱子門人》《朱熹和新儒學》等著作。她坦言:“由陳榮捷1982年組織的‘國際朱熹會議’,以及經(jīng)常由狄百瑞(Wihiam Theodore de Bary)領(lǐng)導的北美其他朱熹會議或與朱熹相關(guān)的會議,還有在臺灣和中國大陸召開的會議,都提供了富有啟發(fā)的交流,這些交流涉及許多與朱熹有關(guān)的議題,包括一些我最終納入本書的議題。”在書中,也深深反映了這點。秦家懿引用了1982年夏威夷朱子學國際會議論文集《朱熹和新儒學》一書中的陳榮捷、布賴恩·麥克奈特、謝羅考爾、余英時、傅偉勛、佐藤仁、山井涌、鄧艾民、徐復觀、劉述先、韋政通等十一位學者論文中的學術(shù)觀點。 其中,鄧艾民、徐復觀、劉述先、韋政通等四位為中國學者。引用了1992年臺北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一書中的孫振青、姜廣輝、王靖獻、蔣義斌、張立文、陳俊民、蔡仁厚、李明輝、蒙培元、福田殖、柴田篤、崔根德、佐藤仁等十三位學者論文中的學術(shù)觀點。其中,孫振青、姜廣輝、王靖獻、蔣義斌、張立文、陳俊民、蔡仁厚、李明輝、蒙培元等九位為中國學者。這兩本會議論文集成為秦家懿的重要文獻資料。她充分利用了當代中外學界的學術(shù)成果,推動了自身的朱子學研究,加深了學術(shù)交流。
其次,該書一經(jīng)出版,引起中外學界的關(guān)注與討論,深化了學術(shù)交流。美國學者John Berthrong(白詩朗)、Oncho Ng、Chu Hsing-ying Cheng紛紛撰文評價此書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美國朱子學學者白詩朗認為此書是“一本內(nèi)容翔實、甚至一流的關(guān)于朱熹最有爭議的宗教性質(zhì)的研究著作?!痹谕ㄟ^對“太極”的闡釋中,反映了秦家懿對于朱熹宗教思想的基本洞察,即試圖將朱熹特有的儒家精神與基督教神學形式展開對話,將朱熹思想中潛伏的神秘主義呈現(xiàn),而這種神秘主義唯有通過個人教化才能覺察、理解與挖掘出來。Oncho Ng認為此書是無數(shù)研究朱熹著作中脫穎而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本無價的一卷本介紹朱熹哲學的主要特征的英語專著”,“把一系列不同觀點的文章整合成一個形象生動且統(tǒng)一的中國思想家,向讀者描繪了一個不一樣的朱熹。”關(guān)于朱熹思想的宗教性問題,Oncho Ng認為“朱熹哲學的‘宗教’維度實際上更具形上學的特征而非宗教的特征。因為朱熹的太極是導致世界的有序事物的創(chuàng)造原則和解釋原則,而不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即上帝。另外,在太極的概念里,沒有救世或啟世的意義,朱熹在處理鬼神中,用氣的活動給了他們一種自然主義的解釋。因此,朱熹不會比亞里士多德更具有宗教學,后者提出了不動的推動者?!盋hu Hsing-ying Cheng認為“秦家懿的這本書,不僅是她所有的著作中最好的著作之一,而且,如果不是英語著作中最好的研究朱熹的著作,那也是最好的研究朱熹的著作之一”,并認為“這本書被認為是西方世界介紹朱熹的里程碑著作,也是說英語世界進一步以及未來研究朱熹必不可少的里程碑著作?!眹鈱W者的相關(guān)評論,客觀上促成該著作被引學者的學術(shù)觀點得到更廣泛的關(guān)注,也推動中國關(guān)注國外學界動態(tài)的學者及時注意到國外朱子學界的最新成果。
此外,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的朱子學學者曹劍波、陳佳銘也撰文贊譽此書。曹劍波也認為該書是“西方世界朱子學研究的里程碑”,“《朱熹的宗教思想》是一本富有啟發(fā)的著作。作為一位久居海外的華裔學者,秦家懿在對朱熹進行研究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她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出發(fā)點、視角、方法以及結(jié)論,對國內(nèi)學者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睍刑岢鲆粋€最有爭議的結(jié)論:朱熹的主要思想本質(zhì)上是宗教的。因此,他認為“從今以后,那些已經(jīng)讀過這本重要著作的人要想忽視朱熹思想的宗教維度將是非常困難的。”陳佳銘贊譽“此書可為當代朱子學研究提供新的視域”。他觀察到“當代朱子學研究,大多把焦點置于朱子的倫理思想與形上學的哲學形態(tài),欲判定朱子學是屬‘自律道德’或‘他律道德’,或朱子的‘理’是活動性問題,以及朱子的理氣論是屬‘一元論’或‘多元論’等,這些研究,雖已有很大的成果,但皆是在牟宗三先生對朱子的判定之中進行再研究,大抵并未提出新的視域。秦家懿教授此書卻不全把重點置于此,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她把宋明理學的關(guān)懷放在體現(xiàn)‘天與人’或‘人與宇宙’的關(guān)系來看”,并稱“此書的中譯本問世,可向中文學界展示以著宇宙觀及宗教哲學的角度來闡釋朱熹或宋明理學的方法,實可為當今朱子學界之研究開創(chuàng)一新的典范?!标惣雁懸惨砸环N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此書,認為該書有些觀點值得商榷:第一,對朱子思想的衡定總是不一致之處,例如在論“中和新說”、朱熹的靜坐或心性功夫論有著矛盾的論述。第二,對于孟子、朱子和象山三者的關(guān)系亦沒有明晰的交代。第三,并未有明確定位朱子的思想,故并無法指出朱子對經(jīng)典的注釋是有極強的主觀意向于其中。陳佳銘最后也高度評價了此書的貢獻“認為該書展示了朱熹乃至儒學中的宗教性,故此書堪稱為能揭示中國文化的基本動力的具有重大意義之著作。 ”
不難得知,中外學者從各自的視角高度評價秦家懿《朱熹的宗教思想》一書的學術(shù)價值,在評論中加強中外學術(shù)交流。但略有遺憾的是,今國內(nèi)對于此書的評論與引用相對而言仍是較少的,說明中國學界對此書的關(guān)注度仍需加強。
總之,加拿大華裔學者秦家懿作為推動中外學術(shù)交流的友好使者,留給了世人珍貴的學術(shù)寶藏。作為朱子學研究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學者,她于上世紀80年代至2000年初,積極參與推動中外學術(shù)交流活動;指導留學海外的中國學者展開朱子學研究,為朱子學界的中外交流進一步展開提供新鮮血液。其朱子學論著深化了中外學術(shù)交流,打開了中國學者的視野,被奉為經(jīng)典之作。通過對她的研究,為世人呈現(xiàn)一幅生動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學術(shù)交流圖景。如今,斯人已逝17年,其朱子學研究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更多的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研究視角與學術(shù)精神等方面。我們應在這位“他者”學術(shù)研究的基礎(chǔ)上反思、夯實與推進相關(guān)研究,力圖撰寫出新時代的朱子學研究佳作。
注釋
:[1]北美地區(qū)推動中外朱子學界交流的學者還有陳榮捷、狄百瑞、成中英、杜維明、謝康倫、田浩、蘇德愷、白詩朗、伊沛霞、包弼德、梁燕誠、陳榮灼等人。
[2]目前國內(nèi)外對于秦家懿的研究狀況,中國學者余泳芳認為主要有四方面:一,針對秦家懿相關(guān)事跡及哲學思想論述的綜論性專文;第二,針對秦家懿哲學思想論述的相關(guān)專著;第三,關(guān)于秦家懿哲學專著的書評;第四,關(guān)于秦家懿的紀念文章和報道??蓞⒁娪嘤痉迹骸肚丶臆舱軐W思想研究綜述》(《理論月刊》2012年第11期)。當下學界對于秦家懿的研究主要從哲學思想、學術(shù)生平等方面闡述,從中外學術(shù)交流史角度考察其學術(shù)思想及影響較少。因此,筆者在借鑒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從該角度進一步展開相關(guān)研究。
[3][美]杜維明:《新加坡的挑戰(zhàn):新儒家倫理與企業(yè)精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263頁。
[4]柳存仁(1917~2009),華裔澳大利亞學者,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文學博士,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擔任中文系“學術(shù)帶頭人”。他是繼漢學家畢漢思和馬悅?cè)恢?,第三個出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文教授的學者,被選為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首屆院士,主要研究中國文學史、道教史,主要著作有:《和風堂文集》《中國文學史》《道教史探源》。柳存仁曾來華參加與朱子學相關(guān)的會議,主要有:1987年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1992年臺北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2000年“朱子學與東亞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
[5]狄百瑞(William T.deBary,1919~2017),美國漢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東亞哲學、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是西方新儒學研究先驅(qū)。主要著作有:《新儒學的展開》《道學與心學》《中國的自由傳統(tǒng)》《為己之學》《東亞文明五個階段的對話》《儒家的困境》等。改革開放以來,狄百瑞曾多次來華訪問,成為美國地區(qū)推動中外朱子學界交流與對話的友好使者。
[6]芮沃壽(Arthur Frederick Wright,1913~1976),美國漢學家,哈佛大學博士,師從葉理綏、魏魯南,主要研究佛教、儒學,主要著作有:《中國佛教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儒教與中國文化》。
[7]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長春:吉林出版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第53頁。
[8]張立文:《學術(shù)生命與生命學術(shù):張立文學術(shù)自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26頁。
[9]與會的中國學者主要有:大陸學者馮友蘭、任繼愈、邱漢生、鄧艾民、冒懷辛、李澤厚、張立文;臺灣學者錢穆、羅光、高明、韋政通、蔡仁厚;香港學者劉述先。參見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
[10]羅杰爾·艾姆斯即哲學家安樂哲。1947年,他生于加拿大多倫多,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東京大學等高校學習,通曉漢語,現(xiàn)任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中西比較哲學。其學術(shù)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對中國哲學經(jīng)典的翻譯;第二,進行中西比較哲學研究。翻譯的中國哲學經(jīng)典有《論語》《道德經(jīng)》《中庸》等;中西比較哲學研究著作有:《孔子哲學思微》《李澤厚與儒家哲學》《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期望中國:中西哲學文化比較》等。隨著國內(nèi)對海外漢學研究的深入展開,安樂哲成為中國學者研究的重點對象,出版或發(fā)表了許多與安樂哲相關(guān)的著作與論文。
[11]國際中國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中國哲學研究的國際性學術(shù)組織。1975年在夏威夷創(chuàng)辦,由成中英發(fā)起。會議宗旨在于聯(lián)結(jié)國際上所有從事中國哲學研究之人士,對中國哲學和文化在邏輯、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和知識論等各方面進行總結(jié)和反思,以在世界上發(fā)揚光大中華文化。其主要任務是:在世界各地舉辦有關(guān)中國哲學和中西哲學比較的國際學術(shù)會議,主辦英文版《中國哲學季刊》和中文版《中國哲學通訊》,編撰《國際中國哲學人名錄》等。該會自1983年開始,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第八、十一、十二、十五、十六、十九屆國際中國哲學會都在中國召開。參見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第493頁。
[12][美]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1年,第115頁。
[13]與會的中國學者主要有:大陸學者方克立、陳來;臺灣學者劉述先、傅佩榮、蔡仁厚、沈清松等。參見姜林祥、薛君度主編:《儒學與社會現(xiàn)代化》(下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3頁。
[14][加]秦家懿:《朱熹與道教》,高令印、薛鵬志主編:《國際朱子學研究的新開端: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73~277頁。
[15]鐘彩鈞(1954~),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宋明理學,主要著作有:《王陽明思想之進展》《二程圣人之學研究》。
[16]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序”,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第7頁。
[17]張立文(1935~),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要研究宋明理學、朱子學、退溪學、和合學,主要著作有:《朱熹思想研究》《朱熹評傳》《宋明理學研究》《李退溪思想研究》《中國哲學邏輯結(jié)構(gòu)論》《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zhàn)略的構(gòu)想》。改革開放以來,張立文通過參加學術(shù)會議、講學等形式,推動中國朱子學研究的對外交流。張立文在朱子學界的中外學術(shù)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8]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19][20]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874頁。
[21]其中有俄羅斯學者Alexander Lomanov(亞歷山大·羅曼諾夫)。Alexander Lomanov,現(xiàn)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資深研究員,1994年獲得俄羅斯科學院(原蘇聯(lián)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哲學史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漢學家米哈伊爾·季塔連科。1996~1998年在秦家懿教授的指導下于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當代中國思想及哲學;主要著作有《現(xiàn)當代儒教:馮友蘭的哲學》《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曾參與《中國哲學大辭典》《新哲學百科辭典》《中國精神文化百科辭典》等編撰工作,負責撰寫與中國現(xiàn)當代哲學相關(guān)的詞條。
[22]陳榮開、劉述先等主編:《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比較與多元的觀點》,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1年。
[23]陳榮開:《我所看到的秦家懿教授的一個側(cè)面》,《祠堂博覽》2005年秋之卷(總第5期),第55頁。
[24]2000年后,陳榮開參與或組織的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情況如下所示:2000年10月8~10日,參加在上海召開的“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提交論文:《朱子的<中庸>說:<中庸章句·序>中有關(guān)道心、人心問題的看法》;2000年12月24~25日,參加在臺灣師范大學召開的“朱子與宋明儒學學術(shù)研討會”,提交論文《朱子的孟子觀》;2006年5月16~18日,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注釋、詮釋與建構(gòu):朱子與四書”國際學術(shù)會議;2008年10月25~26日,參加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的“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提交論文《朱子<中庸>結(jié)構(gòu)說》;2011年10月19~22日,參加在江西廬山召開的“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2011年12月19~20日,在陳榮開的組織、籌辦下,在北京大學召開“儒學與儒學史研究之前景與展望——環(huán)繞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所作的反思”的國際學術(shù)會議;2014年12月4日至5日,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朱熹與宋明理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提交論文《朱子論“大賢以下”的“推致”之道——環(huán)繞其<四書>解說所作的觀察》;2016年4月,參加在婺源召開的“朱子學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提交論文《從“知得”到“真能”的必經(jīng)步驟——朱子對曾子之學特征所在的闡析》。
[25]嚴耀中,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國佛教,主要著作有《江南佛教史》《中國東南佛教史》《佛教與三至十三世紀中國史》《華梵雜學集》等。
[26]嚴耀中:《朱熹與密庵》,載于錢伯城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第5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0~251頁。
[27]甘萬萍,曾在武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著名哲學家蕭萐父,之后又到日本國立廣島大學留學,師從日本陽明學家吉田公平。甘萬萍因留學日本,有機會將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譯介至國內(nèi)。
[28][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0頁。
[29]孔思漢(Hans Kong,1928~),德國學者,主要研究世界宗教倫理、基督教,主要著作有:《中國宗教與基督教》《世界倫理構(gòu)想》《全球倫理宣言》。
[30]王樂:《孔思漢:致力倡導全球倫理的大學者》,《文匯報》2009年11月9日。
[31][加]秦家懿、[德]孔漢思著,吳華譯:《中國宗教與基督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0年,第1~9頁。
[32][加]秦家懿、[德]孔漢思著,吳華譯:《中國宗教與基督教》,第 79 頁。
[33]Julia Ching,The ReligiousThought of Chu Hs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值得慶幸的是,該書于 2010年經(jīng)中國學者曹劍波翻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為中國朱子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野。
[34]曹劍波:《西方漢學界朱子學研究的里程碑》,載于[加]秦家懿著,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17頁。
[35]余泳芳:《秦家懿哲學思想研究綜述》,《理論月刊》2012年第11期。
[36][37][39][加]秦家懿著,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前言”第1頁,第2頁,第4頁。
[38][加]秦家懿著,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頁。
[40][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86年。
[41][美]布賴恩·麥克奈特:《朱熹和他的世界》,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408~424頁。
[42][美]謝羅考爾:《朱熹與胡宏》,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 482~497 頁。
[43][美]余英時:《朱熹哲學系統(tǒng)中的道德與知識》,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228~254頁。
[44][美]傅偉勛:《朱熹與佛教》,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 387~407 頁。
[45][日]佐藤仁:《朱熹論“仁”》,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 212~227 頁。
[46][日]山井涌:《朱熹哲學中的太極和天》,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79~92頁。
[47]鄧艾民:《朱熹太極論》,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93~115頁。
[48]徐復觀:《朱熹與程氏兄弟比較研究》,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48~56頁。
[49]劉述先:《朱熹哲學中的正統(tǒng)問題》,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437~460頁。
[50]韋政通:《朱熹論標準與權(quán)宜之計》,載于[美]陳榮捷主編:《朱熹和新儒學》,第255~272頁。
[51]孫振青:《朱熹的理氣概念與亞里士多德的形質(zhì)概念之比較》,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749~768頁。
[52]姜廣輝:《朱熹哲學余論》,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769~791頁。
[53]王靖獻:《朱子<九歌>傳意考》,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1141~1156頁。
[54]蔣義斌:《朱子的樂論》,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1461~1479頁。
[55]張立文:《未發(fā)已發(fā)論之縱觀:朱子參究未發(fā)論已發(fā)論之挫折、轉(zhuǎn)變和影響》,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497~520頁。
[56]陳俊民:《朱子的“圣賢”人格理想》,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659~676頁。
[57]蔡仁厚:《朱子的工夫論》,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581~598頁。
[58]李明輝:《朱熹論惡之根源》,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553~579頁。
[59]蒙培元:《朱熹的心靈境界說》,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417~436頁。
[60][日]福田殖:《朱熹的死生觀》,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879~906頁。
[61][日]柴田篤:《利瑪竇與朱子學》,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87~90頁。
[62][韓]崔根德:《朱子<家禮>在韓國之受容與發(fā)展》,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235~248頁。
[63][日]佐藤仁:《關(guān)于朱熹敬說的一個考察》,載于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第615~657頁。
[64]本文引用的三位學者關(guān)于此書評論的譯文可參見曹劍波:《西方漢學界朱子學研究的里程碑》,載于[加]秦家懿著,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第412~418頁;余泳芳:《秦家懿哲學思想研究綜述》,《理論月刊》2012年第11期。
[65][66]John Berthrong,Reviewed Work (s):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by Julia Ching,The Journal of Religion,2002,(82:2):328~329.
[67][68]Oncho Ng,Reviewed Work (s):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by Julia Chi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01,(60:4):1147~1149.
[69]Chu Hsing-ying Cheng,Review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2003,(71:3):678~679.
[70]曹劍波,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女性主義哲學、宗教哲學、西方哲學,主要著作有:《女性主義知識論》《知識與語境:當代西方知識論對懷疑主義難題的解答》,以及翻譯《朱熹的宗教思想》。
[71]陳佳銘,臺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儒學、朱子學,撰寫了《論朱子的神體義》《從朱子對<太極圖說>及<通書>的詮釋論其‘理’的活動性》《朱子的太極理氣論與格物工夫之探究》《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guān)系新探》《朱子的‘心中之理’之研究》等朱子學文章。
[72][73][74][加]秦家懿著,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12頁,第416頁,第418頁。
[75][76][77][78][79]陳佳銘:《書評:秦家懿<朱熹的宗教思想>》,《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5期,2012年。
[80]目前,在中國學術(shù)界主要有五篇論文引用此書的學術(shù)觀點,即肖永明、殷慧合撰的《朱熹禮學研究綜述》(《朱子學刊》2010年卷),引用書中“禮”觀點。徐時儀的《略論<朱子語類>的文化價值》(《朱子學刊》2011年卷),引用書中的“鬼神”觀點,隨后徐時儀撰寫朱子學專著《<朱子語類>詞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也同樣引用此觀點。王金鳳的《宗教性人文主義——以朱熹的鬼神思想的兩個向度為例》(《王學研究》2013年第1期),引用書中“鬼神”觀點。沈清松的《建構(gòu)體系與感謝他者——紀念朱子辭世800周年》(《沈清松自選集》,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引用書中“太極”觀點??追睬嗟摹吨祆洹翱思簭投Y”之解辨正——兼論“理”與“禮”的關(guān)系》(《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引用書中“敬”“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