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海外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中西比較和思想建構(gòu)

        2018-11-13 02:03:25余慕怡
        文藝理論研究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劉康葛蘭西瞿秋白

        李 松 余慕怡

        引 言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20世紀中國美學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從20世紀初西方傳入至今一百多年間,它的形成和發(fā)展影響了20世紀中國美學的整體走向,在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中占據(jù)著主導性的學術(shù)地位。從初始的西學東漸的產(chǎn)物發(fā)展成為中國本土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現(xiàn)當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一方面立足于本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基礎(chǔ)進行深化和完善,同時也以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他者之鏡,從自我反思和他者參照兩個維度進行比較、尋找突破。本文重點探討海外學者劉康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中西比較和思想建構(gòu)。中外學術(shù)研究需要在比較中進行平等對話,因此,既要深入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又要看到20世紀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和實踐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成為了世界馬克思主義美學重要的一翼。

        一、基本思路

        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劉康教授曾經(jīng)在威斯康辛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接受過美國高校嚴格而系統(tǒng)的比較文學學科訓練,但是他的研究重點并不局限于文學文本的跨文化比較,而是在跨越人文社會科學的前提下進行中西思想、文化與美學比較考察;不僅在革命時代承擔“批評”的使命,而且為后革命時代的文化重建提供思路與方法。劉康的《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和他們的西方同行》一書(以下簡稱《馬克思主義與美學》),2000年由杜克大學出版英文版之后,在中西學術(shù)界得到很高的評價。他善于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學術(shù)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結(jié)合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理論與實踐,提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顛覆性、挑戰(zhàn)性的個人洞見。

        劉康得近水樓臺之便利,追蹤海外學術(shù)潮流的前沿,以中西馬克思主義的比較研究為切入點,以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為整體框架,從美學這一中心主題出發(fā)來研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力圖梳理出現(xiàn)代中國美學的知識譜系。該書首先搭建知識的問題框架,首章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進行了總體評述,提出了中國現(xiàn)代性的不同選擇,即“莫斯科——延安模式”這一核心觀點,界定了“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性不同選擇”“文化”等相關(guān)范疇。在余下的章節(jié)中,搭建歷史框架,勾勒馬克思主義美學從1910年至1980年代在中國的發(fā)展,并引入建立參照系的方法,在對比中西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過程中將中國美學話語引入國際視野。正如劉康所說,該書“找到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平行和差異”(Liu Kang,“Aesthetics”1)。對于劉康這一思考方向的可行性,無論從西方學術(shù)語境還是從中國本土及中西對比的語境出發(fā),都能找到事實與理論的支撐。

        中西馬克思主義美學在整個20世紀處在不斷裂變、碰撞之中,盡管二者所處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迥異,發(fā)展階段和學術(shù)路徑也有巨大差別,但理論與現(xiàn)實的交集為二者后期的互動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世界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的深入推進,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開始進入中國當代思想研究的視野,學術(shù)著作的同步譯介以及西方代表性理論家的到訪,促使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開始在跟隨、借鑒西方的基礎(chǔ)上尋求和西方學界的互動與對話。劉康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轉(zhuǎn)變,他站在中西參照的立場研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顯示出了對于當代中國的美學思想、學術(shù)地位、文化創(chuàng)新等問題的強烈關(guān)注意識。劉康指出:“我提出從瞿秋白到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和現(xiàn)代性的不同選擇的思路,并以葛蘭西為參照,企圖從一個國際視野來思考中國現(xiàn)代思想”(劉康,“馬克思主義”6)。這種學術(shù)視野給人的啟發(fā)是:雖從社會性質(zhì)、語言、文化及學術(shù)路徑等方面看,中西馬克思主義美學似乎找不到完全吻合的交集,但只要將這兩種思想共同放置于國際背景和全球化進程中,在差異中可以建立參照的平臺,而且這種參照視域?qū)Ξ敶袊缹W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視野開拓和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進后,目前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已達到一定水平,這一客觀事實使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者希望在借鑒和參照西學過程中深化和豐富自身的目標有了現(xiàn)實保證。正如劉康在本書的中文版前言中所說:“我們通過他們的視野來看中國,用他們的觀點來看中國,能不能看出中國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劉康,“馬克思主義”4)。這個過程中,研究的深入必將促進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自我反思,建立起二者的參照系對于當代中國美學自覺確認身份認同,以及未來中國美學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二、研究方法

        劉康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對接分析法,中西思想的比較是前提,對接則體現(xiàn)在西方思想的本土化實踐。

        筆者擬首先介紹他的比較方法的運用。關(guān)于瞿秋白與葛蘭西進行的比較考察,劉康在1995年發(fā)表的《瞿秋白與葛蘭西——未相會的戰(zhàn)友》一文開始了探索。他以薩義德《理論的旅行》卓越的見地作為引子,探討中國與意大利同時期的革命家、理論家瞿秋白與葛蘭西這對“戰(zhàn)友”在思想上的心意契合與秘響旁通。劉康提取出二人在文化霸權(quán)、大眾文化等理論方面的共識,并結(jié)合各自不同的歷史語境與現(xiàn)實挑戰(zhàn)、理論適用度,揭示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在中西不同空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以及革命理論的“旅行”各自不同的歷史命運。劉康進行上述比較,真正的立意不是為比較而比較,他的落腳點與問題意識是中國自身當下面對的問題。首先,他認為,“葛蘭西的革命理論旅行到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和西方‘文化研究’,走進了一個明顯的歷史誤區(qū)”(《瞿秋白與葛蘭西》33)。既然如此,如果按流行的“主題”,即“傳統(tǒng)/現(xiàn)代”“西方/本土”“自我/他者”“民族/國家”“公民社會/國家”的種種二元對立,來界定和解釋中國不同選擇的現(xiàn)代性的話,顯然過于簡單化(33)。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如何重新認識中國不同選擇的現(xiàn)代性問題”(33)。具體來說,劉康認為,“文化革命”是中國的“革命”主題中的一個根本方面。因而,“‘文化研究’是不可能繞開這個歷史主題的;而中國的現(xiàn)代性不同選擇,以及既‘本土化’、又四方旅行的理論,也是現(xiàn)代性批判、現(xiàn)代性全球文化經(jīng)驗中的理所當然的重要部分”(33)。總之,劉康試圖從瞿秋白、葛蘭西這對從未謀面的“革命戰(zhàn)友”的比較考察出發(fā),打開一條中國與西方“理論的旅行”的通道。

        關(guān)于對接方法的運用,劉康自己總結(jié)道:“問題的關(guān)鍵不是中國對西方有什么吸引力,而是在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發(fā)現(xiàn)’了中國,他們認為中國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第三條路。我們通過他們的視野來看中國,用他們的觀點來看中國,能不能看中國存在什么樣的問題?現(xiàn)在中國有各種思路,廣義的自由主義全盤否定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道路,甚至試圖重寫歷史。而比較僵硬的、延安—莫斯科模式的意識形態(tài)看待中國問題,也有一套理論體系。而有沒有一套從西方左翼的觀點來看中國?我覺得他們之間的對接的更多,我就想找到這樣一種對接”(“馬克思主義”3—4)。這種“對接”可以理解為以西觀中與以中觀西之間的視域融合,體現(xiàn)了雙向返觀的思維辯證。

        劉康在比較瞿秋白與葛蘭西思想異同的前提下,將瞿秋白的革命思想與中國歷史實踐相結(jié)合,進而解釋瞿秋白與毛澤東的思想聯(lián)系。瞿秋白、毛澤東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標志著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的形成?;趯Ⅵ那锇?、毛澤東視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二重奏并與葛蘭西理論構(gòu)成參照系,劉康將探討的重點放置于由瞿、毛二人所建設的美學理論上。他不僅科學地認識到了瞿、毛美學思想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建設性意義,還引入了西學參照,將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發(fā)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納入國際視野之中。劉康指出,瞿秋白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主要有兩大貢獻:“他批判了五四運動的歐化,在理論和實踐上建立了革命民族大眾文化。他的作品為革命領(lǐng)導權(quán)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Liu Kang, “Aesthetics” 72)。 具體而言,瞿秋白提出文藝大眾化美學論題,參加并領(lǐng)導了30年代初的左翼文化運動,在文藝大眾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行翻譯和介紹,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瞿秋白將民族大眾文化視為“爭取文藝革命領(lǐng)導權(quán)的具體任務”,“必須把大眾文藝運動與新文化革命聯(lián)系起來”(《瞿秋白文集》第二卷 288)。劉康將瞿秋白關(guān)于民族大眾文化的理論與葛蘭西的“民族大眾”理念進行參照,他認為:“瞿秋白強調(diào)需要建立的無產(chǎn)階級大眾文學和藝術(shù)還應該具有民族性,而葛蘭西所創(chuàng)立的‘民族大眾’概念是一種集體意志,主要以革命領(lǐng)導權(quán)為中心。瞿秋白得出了關(guān)于革命中文化地位的同樣的結(jié)論”(Liu Kang,“Aesthetics”81)。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瞿秋白這樣介紹道:“馬克思列寧主義反對一切種種的‘純粹藝術(shù)’論,‘自由藝術(shù)’論,‘超越利害關(guān)系的藝術(shù)’論,‘無所而為的沒有私心的藝術(shù)’論。馬列主義無條件地肯定藝術(shù)的階級性,承認藝術(shù)的黨派性,認為藝術(shù)是階級斗爭的銳利的武器”(《瞿秋白文集》第四卷 66)。在這種理解的基礎(chǔ)上,瞿秋白形成了自己相對應的文藝觀,在《非政治主義》一文中,瞿秋白指出:“每一個文學家其實都是政治家,藝術(shù)——不論哪個時代,不論哪個階級,不論哪一個派別的——都是意識形態(tài)的得力武器,它反映著現(xiàn)實,同時影響著現(xiàn)實”(《瞿秋白文集》第一卷 176)。由此可見,瞿秋白完全站在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上來闡釋文藝與政治、社會的關(guān)系,走出了將文藝與政治絕對對立的窠臼。

        劉康指出:“毛澤東發(fā)展了瞿秋白的思想,把美學話語提升到中國革命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層面”(Liu Kang, 8; “Aesthetics” 6)。 他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建設中瞿秋白與毛澤東是雙重變奏,而且瞿秋白是毛澤東思想上的向?qū)Ш鸵啡恕C珴蓶|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其美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國化的再創(chuàng)造。延安時期,即1935至1948年這十三年間,以毛澤東文藝思想為代表的美學理論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突出成果,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美學成為中國美學的主導。此時,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美學著作大量進入中國,國內(nèi)美學工作者普遍受到這些著作中“歷史與審美統(tǒng)一”的美學思想影響,開啟了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毛澤東這一時期在理解馬恩經(jīng)典美學理論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美學理論,以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標志,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正式形成。劉康指出:“在這些講話中,(注:指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所發(fā)表的一系列講話)關(guān)于藝術(shù)和美學最為重要,最為典范的文章就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Liu Kang,“Aesthetics”104)。劉康還將《講話》中“工農(nóng)兵和人民大眾當權(quán)的朝代”(《毛澤東論文藝》147)與葛蘭西想建立的新的雅各賓式的“現(xiàn)代君主”時代進行參照,具體分析了二者之間的異同。毛澤東的《講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觀點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其自身也構(gòu)成了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的范本。

        三、思想貢獻

        1993年劉康在美國主持召開過“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話語”學術(shù)研討會,并出版了同名論文集,他提交了學術(shù)論文《主體性、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理論在中國》。劉康的學術(shù)思路得到了詹姆遜的高度評價,詹姆遜在《現(xiàn)代中國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文學話語》的序言中,首先從總體上肯定了劉康等人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他指出:“這是我近年來遇到的最豐富的、最有啟發(fā)性的一本論文集,它吸收了西方理論,同時又對西方理論提出了各種新的問題。在我看來,盡管上世紀初西方世界對中國有著沉重而痛苦的影響,而且很多其他第三世界文化在今天仍然受到這種影響,但是中國年輕一代的文學理論家卻已經(jīng)大大超越了它”(Jameson 5)。其次,他對西方學界的既有思路進行了理性反思?!斑@本論文集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很多現(xiàn)有對主體性和身份認同的討論所存在的問題:盡管這些討論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卻都極少考慮到其他社會形式甚至其他生產(chǎn)方式可能會存在很多現(xiàn)實的多樣性差異”(Jameson 5)。上述論文集的主題設計體現(xiàn)了會議舉辦人劉康的研究旨趣和問學路徑,可以概括為放眼西學資源、立足中國研究、梳理縱向?qū)W脈、打通中西紐結(jié)。這種思路在劉康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一以貫之,縱向聚焦,集中放大。

        劉康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核心觀點在他的《領(lǐng)導權(quán)與文化革命》一文中得以清晰闡述,該文引起阿拉克·喬納森的高度重視,他認為劉康的思想貢獻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通過理解毛澤東的文化思想,重新認識葛蘭西與阿爾都塞的思想來源?!皠⒖档摹额I(lǐng)導權(quán)與文化革命》認為,‘當代文化問題’與‘社會革命’的區(qū)別依然很重要。這篇文章并不贊同葛蘭西的理論只存在于西方的觀點。文章認為,上世紀六十年代,與葛蘭西同時代的中國人,其中包括毛澤東,也曾認真思考過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的關(guān)系(1891年出生的葛蘭西與1893年出生的毛澤東確實是同時代人)。通過指出毛澤東的文化革命同步于20世紀60年代葛蘭西的‘發(fā)現(xiàn)’,劉康讓西方讀者不得不去思考近期對于葛蘭西的熱情態(tài)度是否僅僅因為他是‘安全的’,因為被監(jiān)禁了,葛蘭西從未有機會去把他的思想付諸實踐。劉康也重新審視了阿爾都塞,認為他受到了毛澤東和葛蘭西的雙重影響”(Jonathan 141)。對于習慣以西方理論解釋中國的思維定勢而言,劉康基于思想內(nèi)核的反向思維,拓展了中西思想比較的視野。第二,劉康解釋了詹姆遜觀念的中國因素。阿拉克·喬納森說:“據(jù)我所知,劉先生的這個觀點是開創(chuàng)性的。他的相關(guān)論點還分析了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作品中的中國因素,早在詹姆遜把他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帶入中國之前很久就已經(jīng)受到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啟發(fā)。讓我們來看看他在二十五年前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和形式》,該書的大部分內(nèi)容無疑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完成。在開始寫最后一章‘走向辯證批評’之前,詹姆遜在長達一百頁的‘薩特與歷史’這一章的結(jié)尾總結(jié)道:薩特的《對辯證理性的批評》與毛澤東的《矛盾論》等認為文化和邏輯反映社會沖突的作品同時出現(xiàn),也與葛蘭西對社會團體終極塑造力的認識同時出現(xiàn)”(Jonathan 141)。這一看法無疑具有確鑿的事實依據(jù)。第三,劉康的研究結(jié)論“最終達到類似于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的影響效果”。“劉康像賽義德一樣,讓我們知道‘我們’用以理解‘他者’的范疇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的視角和興趣所決定,因此我們未能把握某些情境的同等重要的、甚至更為重要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對置身于其中的人來說非常明顯。他也像賽義德一樣,即使批評西方知識的局限性,但是仍然能充分利用它們作為工具”(Jonathan 141)。

        劉康認為,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應當受到國際學術(shù)界更多的關(guān)注,獲得更高的國際評價。本文談論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貢獻,不再重述其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對于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lǐng)域所形成的推動力,而是從劉康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與當代中國思想這一立足點出發(fā),以全球化視野分析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中國思想文化、適應全球化進程相關(guān)聯(lián)的思想貢獻。時至今日,西方話語仍然以強勢姿態(tài)站在國際話語的中心舞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對這種話語發(fā)起了挑戰(zhàn)。劉康指出:“中國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挑戰(zhàn),是對歐洲中心論的挑戰(zhàn);反過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身上看到這種挑戰(zhàn),同時用來反省自身”(“馬克思主義”4)。就美學而言,這意味著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能夠超越本土意義而在異域特別是西方產(chǎn)生影響。從當代中國思想角度出發(fā),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所承擔的“文化重建”任務,體現(xiàn)在它對當下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領(lǐng)域的突出貢獻。正如劉康書中提出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批判與重建”的雙重任務(“Aesthetics” 3),“重建”在當代中國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下顯得尤為重要。

        結(jié) 語

        面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走上國際話語中心舞臺的需要,劉康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徑,但是并未給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因此,如何使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及其研究成果真正突破國別、民族、文化的界限,仍需要中國的美學研究者進行長遠的探索。既然努力的方向已經(jīng)明確,相信思想成果的取得并不會太遙遠。

        (特別感謝上海大學曾軍教授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提供的材料。)

        注釋[Notes]

        ①該書的英文版書名與中文版略有差異,英文版書名為《美學與馬克思主義》,中文版書名為《馬克思主義與美學》。為了準確理解作者原意,本論文的寫作對照參考了中英文兩個版本。

        ②還可以參見劉康20世紀九十年代下半葉的如下成果:Liu, Kang.“Aesthetics and Chinese Marxism.” Positions:East Asian Cultures Critique 3.1(1995):595 -629.Liu,Kang.“Hegemon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Literary History 27.4(1996):34- 51.Liu Kang.“The Legacy of Mao and Althusser: Problematics of Dialectics, Alternative Modernity,and Cultural Revolution.” Rethinking Marxism:A Journal of Economics, Culture, and Society 8.3(1996):1-25.

        ③ Liu,Kang.“Hegemon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Literary History 27.4(1996):34- 51.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Jonathan, Arac. “Post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ty in China: An agenda for inquiry.” New Literary History 28.1(1997):135- 45.

        Fredridc, Jameson.Preface.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Eds.Liu Kang and Tang Xiaobing.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

        劉康:《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和他們的西方同行》,李輝、楊建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 Liu, Kang.Marxism and Aesthetics: Chinese Marxist Aesthete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Trans.Li Hui and Yang Jiangang.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2.]

        ---.Aesthetics and Marxism:Chinese Aesthetic Marxists and TheirWestern Contemporarie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Hegemon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Literary History 27.4(1996):34- 51.

        ——: 《瞿秋白與葛蘭西——未相會的戰(zhàn)友》,《讀書》,10(1995):27-33。

        [---.“Qu Qiubai and Gramsci: Comrades That Never Met.” Reading 10(1995):27-33.]

        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Mao, Zedong.Mao Zedong on Literature and Art.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Qu, Qiubai.Collected Worksof Qu Qiubai.Vol.2.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5.]

        ——:《瞿秋白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Collected Works of Qu Qiubai.Vol.4.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6.]

        ——:《瞿秋白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Collected Works of Qu Qiubai.Vol.1.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5.]

        猜你喜歡
        劉康葛蘭西瞿秋白
        再讀瞿秋白《多馀的話》
        中華詩詞(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10
        葛蘭西文化哲學的實踐概念
        葛蘭西意識形態(tài)理論對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啟示
        深化與曲解:改革開放以來葛蘭西實踐哲學之爭的研究綜述
        新生代(2019年2期)2019-11-14 06:51:55
        瞿秋白三次被捕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8
        瞿秋白第一個把“國際歌”譯成中文
        黨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永恒的信念
        44歲懷二胎老公卻出軌,我該怎么辦
        論瞿秋白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被趕出家門的孩子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 丰满熟妇乱又伦| 国产在线视频国产永久视频| 精品国产97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 国模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二区| 激,情四虎欧美视频图片|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专区| 成人做爰69片免费看网站野花|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成人综合网亚洲伊人| 欧美日韩中文亚洲另类春色| 女同重口味一区二区在线| 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国产3p视频| 亚洲性码不卡视频在线|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熟女少妇在线视频播放| 少妇无码av无码去区钱| 美利坚亚洲天堂日韩精品| 中国少妇×xxxx性裸交| 国产精品污www一区二区三区| 吃下面吃胸在线看无码| 日韩人妻免费视频一专区|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五月天|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无码av|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暴力打| 天堂岛国精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第一九区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群3p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二区五区九区| 日本真人边吃奶边做爽电影|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日本岛国大片不卡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