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相連
《三峽》第二段寫江水暴漲,與第一段是因果關系。因果之一,正因為江岸狹窄而高峻,江水才容易暴漲,漲到“襄陵”的程度;如果是平原,就是泛濫成災的景象了。因果之二,正因為夏天洪水猛漲,上行和下行的航道才不通。但是,一旦有最高統(tǒng)治者的命令要緊急傳達,也有例外,那就是順流而下。此時的速度很驚人——“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的地形特點蘊含著雙重內在的邏輯:一,江水暴漲,是江岸狹窄高峻的結果;二,江流迅猛,又是江流暴漲的結果。
——孫紹振
水中有靈
《三峽》中,水表現(xiàn)出勃勃的生機。它有時滾滾而至,“乘奔御風”竟也望塵莫及,表現(xiàn)出豪邁的、不可阻擋的生命巨力;有時清新秀麗,將汩汩的生機帶給山谷,“清榮峻茂”帶來了無限趣味,顯得活力無限;有時幽靜寒涼,“空谷傳響”令人倍感凄厲,此時水量減少,令人對隨水消逝的生命倍感惆悵。作者選取的三幅畫面展現(xiàn)了水之精魂,完美地呈現(xiàn)了水的生命所在。實際上,水不僅是本篇的主人公,也是《水經注》全書的靈魂。在作者的筆下,它時而“渾洪赑怒,鼓若山騰”,令人驚駭;時而“目對魚鳥,水木明瑟”,令人銷魂;在巧匠手中可以化為“清白若滫漿”的美酒,走入王公貴族之家;在游子身邊可以成為“有慰于羈望”的勝境,頻增思鄉(xiāng)之感。水的靈魂已經與人的靈魂融為了一體,作者亦是在用自己的靈魂去展現(xiàn)水的精神。無怪酈道元說:“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p>
——徐志耀
清幽、凄婉之美
作者寫春冬之水時,讓山水相融,構建出“清幽”的意境。寫水,有“湍”“潭”和“瀑布”三種形態(tài),有“回旋”(回清)、“靜止”(倒影)和“飛漱”三種狀態(tài),有“素”“綠”兩種顏色。寫山,用“絕”修飾“山峰”,用“怪”修飾“柏樹”,在極高的山峰和怪柏的掩映下,水更具有了“清幽”的氣氛。春冬之時,水量較少,水流較緩,整個三峽呈現(xiàn)出一派清涼、清靜、幽靜、幽美之境。
而秋季之水則具有“凄婉美”?!扒绯跛?,林寒澗肅”,秋天下霜的早晨,林間清冷,透著寒氣,山澗肅穆,含著凄涼。在這種情景下,空蕩蕩的山谷傳來高山上猿猴拉長聲音的鳴叫,聲音連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凄婉之情就更深一層了。接著,作者又補一句“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將凄寒之情又提一層,給人余音繞梁之感,讓凄婉之氛圍久久不能散去。
——楊和平
微寫作
細致觀察夏季的雨的形態(tài),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以巧妙的修辭模仿《三峽》第二段,寫出夏雨的“美”。(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