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淪陷區(qū)的大批學校和企業(yè)紛紛向大后方四川等地搬遷。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qū))作為“遷建區(qū)”之一,接納了大批的學校和企業(yè)。
1937年蘇北淪陷后,宿遷玻璃職業(yè)學校校長章繼南率學校部分師生來到重慶。他們考察了江津的資源條件后,決定在此繼續(xù)辦學。1939年,經四川省教育廳批準,宿遷玻璃職業(yè)學校與四川省立重慶高級陶瓷??坡殬I(yè)學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立江津窯業(yè)職業(yè)學?!?。新學校選址在江津縣城長江對岸的中渡街右側,這里原本是荒蕪的山坡,下面是長江,有一個渡口,不僅水運方便,而且地勢平緩開闊,便于辦校。很快,占地30余畝的“窯專?!苯ǔ?,這是當時全國惟一的窯業(yè)學校。
建校之初,學校設置有窯業(yè)專業(yè)初職部和高職部,開設有模型、轆轤、繪畫、燒成等4個專業(yè),學生修學年均為3年,后又增開了陶瓷、玻璃、水泥等專業(yè)。因為學校培訓的是實用技術,學期又短,所以重慶周邊的一些縣都有學生來此就讀。
窯專校的每個專業(yè)都有實驗基地,實際上是陶瓷、玻璃等成品的生產車間。車間生產出的陶瓷等產品,一批批搬出學校,裝船運出,投入市場。學生進入車間,參加實踐勞動,是很廉價的勞動力。
1944年3月,馮玉祥到江津為抗戰(zhàn)募集捐款,他特地來到該校,并寫了“丘八詩”:“江津縣北岸,窯業(yè)學校在。校長本姓章,辦的事不壞。瓷器樣樣有,花樣也可愛……”他還留下了“收復失地”的題詞,學校把題詞燒制在一個瓷盤上?!恶T玉祥自傳》中對窯專校有過這樣的描述:“江津對岸有一個瓷業(yè)學校,校長章繼南,他是日本留學生。學校有一位畫家(蘇葆禎),畫得很好,他燒的一種酒壺,叫雞鳴酒壺,一倒酒吱吱地叫,很響……”
學校還有一個天大的秘密,就是燒制國民黨黨徽。抗戰(zhàn)時期,全國各抗戰(zhàn)區(qū)國軍部隊軍帽上佩戴的和各級黨部人員、國民黨員胸前佩戴的國民黨黨徽,大多生產于此。
在窯專校陶瓷專業(yè)的實踐基地內,有一個土窯,位于大面坡的正中,在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3排房子的中間,有些隱秘。雖然看起來與其他土窯沒什么不同,但它的“任務”很特殊,它專門燒制國民黨黨徽。其中淘煉胎土、制胚、繪畫、罩釉、入窯、出窯等所有的生產過程都由學生完成。產品出來后包裝入箱,送到長江碼頭,再運到重慶,由重慶方面分發(fā)到國民黨各省區(qū)黨部、部隊和軍工被服廠等。
燒制國民黨黨徽很是“神秘”,外人根本不知道它是在這荒郊野外的山坡上生產的。所選的實踐學生許多是國民黨三青團員,燒制所取的泥土也有一定的講究。在“淘煉胎土”時,因這里的泥土含沙重,黏性差,所以學校要從江津龍門槽暗中運回白善泥。白善泥又名觀音土,龍門槽所產的白善泥是很好的黏土礦物,其化學成分相當穩(wěn)定,是燒制陶瓷的極佳原材料。
國民黨黨徽燒制出窯后,由學校的技術人員進行檢驗,凡是破裂、變形、釉彩不均、有污點的均不能出校,必須就地深埋。據(jù)說一名技術員因把關不嚴,沒有埋好一些污損了的國民黨黨徽,其中幾枚被農家小孩撿到,在土壩上玩耍時被發(fā)現(xiàn),當局認為這是“嚴重浸污黨國形象”的行為,最終這名技術員被判刑入獄。
抗戰(zhàn)勝利后,窯專校就沒有燒制國民黨黨徽了。
1949年底江津解放,窯專校由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接管,改名為“川東區(qū)江津窯業(yè)技術學?!保蟛⑷胛髂辖ㄖこ虒W校,由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和工業(yè)部化工局共同領導,后又遷至巴縣百節(jié)鄉(xiāng),成為西南建筑工程學校的窯業(y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