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華
曾國藩,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xué)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澤東青年時期,讀罷曾國藩的文集說:“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币馑际菍娜?,我只佩服曾國藩(文正是曾國藩的謚號)。蔣介石則說:“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范。”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
曾國藩的主要功績之一是以一介文人之身,創(chuàng)立湘軍,平息了太平天國起義。因為圍剿太平軍的盟軍捻軍及在兩江總督與直隸總督任上調(diào)動的緣故,曾國藩曾5次來到清江浦,即今天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qū),留下了一些故事。
序幕:功高不蓋主
曾國藩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府湘鄉(xiāng)荷葉塘白楊坪村(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zhèn)天坪村),初名子城。他讀私塾、入縣學(xué)、中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得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國藩進京參加會試落第,第二年恩科會試再失利,只好鎩羽而歸。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中了第38名貢士。會試正總裁、大學(xué)士穆彰阿為其改名曾國藩。自此,曾國藩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史稱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中國國內(nèi)危機重重。
道光三十年(1850年)可謂多事之秋。是年正月,道光皇帝駕崩。六月,曾國藩署工部左侍郎。十二月十日,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看到國家陷入危機之中,咸豐元年(1851年),曾國藩上疏批評朝政,并批評了咸豐皇帝。皇帝“怒撕其折于地”,數(shù)日后復(fù)閱,才心服而納諫,并對其加以褒獎。這年五月,曾國藩兼署刑部左侍郎。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并批準考試完畢后可回老家湖南探親。不料七月行至安徽便接到母親病故消息,遂回老家奔喪。治喪后,曾國藩奉命幫辦湖南團練事務(wù),由此走上軍界。
咸豐三年二月二十日(1853年3月29日),太平軍攻克江寧,改名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這時的曾國藩已在長沙組建了湘勇一營。十月即在衡州建船廠,造戰(zhàn)船,購洋炮,籌建湘軍水師。咸豐四年(1854年),43歲的曾國藩率訓(xùn)練成軍的1.7萬名湘軍出征,與太平軍互相攻戰(zhàn),互有勝負。咸豐十年(1860年)四月二十一日,兩江總督何桂清與太平軍作戰(zhàn)時臨陣脫逃被革職,朝廷授曾國藩加兵部尚書銜并署理兩江總督,統(tǒng)軍馳援被太平軍圍攻的蘇州、常州。六月二十四日,曾國藩被實授兩江總督,并被授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wù)。九月,英法聯(lián)軍進逼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逝于熱河避暑山莊。八月一日,曾國藩之弟曾國荃攻破太平軍安慶營壘,攻陷安慶,曾國藩移駐安慶。九月,湘軍在曾國荃率領(lǐng)下,順長江而下,直逼太平天國都城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國首領(lǐng)、天王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六月十六日,曾國荃率湘軍攻占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本以為太平軍被剿滅,時局已平,七月十三日,曾國藩下令裁撤湘軍2.5萬人。
不料時局再度變化,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太平軍余部賴文光與河南南部的捻軍匯合,賴文光被推為首領(lǐng),史稱新捻軍。四月二十四日,清軍悍將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陷入新捻軍重圍,全軍覆沒,僧格林沁戰(zhàn)死,清廷震動。五月三日,朝廷命曾國藩將兩江總督一職交李鴻章代理,以“欽差大臣協(xié)辦大學(xué)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侯”銜,攜帶“欽差大臣關(guān)防”,調(diào)集各路兵馬匯集徐州,然后赴山東剿捻。
一到清江浦:定防捻大計
此時的曾國藩,已年近55歲,對剿捻深感力不從心:一是他年老多病,體力不支。二是湘軍已裁兵撤將,他只有留在金陵的四營親兵3000人。三是捻軍以騎兵見長,我軍也得組織騎兵,購馬操兵也需時日。四是要將捻軍防堵在黃河之南,就要組建黃河水師,這也需要時日。此外,捻軍活躍在湖北、安徽、河南、江蘇、山東五省,不要說五省讓他一人領(lǐng)導(dǎo)協(xié)調(diào)十分不易,就是坐鎮(zhèn)徐州,僅防守附近的山東的兗、沂、曹、濟四郡,河南的歸、陳兩郡,江蘇的淮、徐、海三郡和安徽的廬、鳳、潁、泗四郡等13郡州,也十分難辦。
奈何朝廷不允曾國藩請辭,還再三下旨,一是再授曾國藩更大權(quán)力,二是嚴令他進兵。好在曾國藩的學(xué)生李鴻章還是十分敬重老師和識大體的,他嚴令部下3萬淮軍勁旅,一律要聽從曾國藩調(diào)遣,這樣曾國藩才開始進兵徐州。同治四年(1865年)閏五月初三,曾國藩從揚州水路進兵,初八來到了清江浦。當時清江浦駐守有淮軍張樹聲(后官至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部。隨曾國藩同來的有湘軍水師黃翼升部。
清江浦,曾國藩早就聽說過。咸豐十年(1860年),清江浦的駐軍為河漕兵1300人,擁有馬兵300名,步兵300名,馬哨兵300名,炮隊200名,水師200名。城頭設(shè)有28座炮臺,有威遠將軍炮3門,子母炮8門、抬炮50桿。另在城外王營鹽河邊設(shè)一道外圍防線。清江浦城有兩道防線護衛(wèi)看似堅固,實則不然。咸豐十年(1860年)二月二十一日清晨,隨著一聲炮響,鹽河北岸出現(xiàn)千軍萬馬,捻軍手舉火把,駕船破冰,冒雪渡河。到了中午,清軍王家營防線被突破。傍晚,捻軍開始強渡運河。運河緊鄰清江浦城墻。是夜,捻軍射出火箭,引爆清軍布置在城頭上的火藥桶。捻軍敢死隊赤裸上身,手揮大刀,攀著云梯沖上城頭。清江浦城陷落,河督、庚長逃出東門,奔向淮安府。清江浦里的淮海道臺署、清河縣署、河道總督署和火星廟街的游擊署、朝陽門的兵備署相繼燃起大火。據(jù)《光緒丙子清河縣志》記載:當日,捻軍共擊斃淮海道1名、副將1名、通判1名、原盱眙縣丞1名、候補知縣1名及武職54名,河營兵232人。死亡百姓342名,其中包括自盡者。此后,這個由明代平江伯陳瑄開埠的古城清江浦再也沒有了“夜火連淮水,春風(fēng)滿客帆”“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的美景,也失去了“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帆檣如林,百貨山積”的繁華。
在曾國藩到了清江浦的第三天,即十一日,捻軍在安徽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包圍了藩司英翰。曾國藩急令水師開進洪澤湖,直達臨淮關(guān)(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guān)鎮(zhèn)),同時調(diào)淮軍劉銘傳、周盛波馳援。曾國藩仍留在清江浦,開始認真視察清江浦的地形,分析作戰(zhàn)形勢。
曾國藩看到,由清江出發(fā),沿洪澤湖、淮河、潁河而上可達臨淮關(guān)、周家口(今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qū));沿大運河而上,可達徐州、濟寧州。當時,已發(fā)現(xiàn)的捻軍有賴文光、張總愚、任柱、牛洪共四股計數(shù)十萬人,馬匹數(shù)萬。捻軍的特點是飄忽不定,找其決戰(zhàn)并不太容易。曾國藩的想法是,以清江浦為樞紐,由水道而前出,在水道要點上設(shè)立要塞(老營),以保已到手的江南地區(qū)為根本。于是,曾國藩調(diào)湘軍親信劉松山軍速到清江浦駐扎。曾國藩上折稱:“計劃安徽以臨淮為老營,河南以周家口為老營,江蘇以徐州為老營,山東以濟寧為老營,各駐重兵,多儲糧械,一處有急,三處往援,有首尾相應(yīng)之象,無疲于奔命之虞,或可以速補遲,徐圖功效?!弊嗾酆蟾搅烁骼蠣I統(tǒng)領(lǐng)的提名。朝廷同意了曾國藩的計劃。同治四年(1865年)閏五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從清江浦出發(fā),二十六日渡洪澤湖,駐泗州(今淮安市盱眙縣),二十九日抵臨淮關(guān)。這時,雉河集圍解,捻軍退回河南。之后,曾國藩忙于在各地建老營,直到八月初四才返回徐州老營,駐扎下來。
兩過清江浦:走向京畿
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起,捻軍有從山東再進入淮、徐的態(tài)勢。其中張總愚、牛洪部活動于曹州、徐州之交界處,任柱、賴文光部來到淮、泗一帶。這時,曾國藩一邊調(diào)兵剿捻,一邊親赴一線督戰(zhàn)。
六月十五日,曾國藩在山東濟寧登舟,二十五日到宿遷(現(xiàn)江蘇省轄市)。七月初六,曾國藩到達楊莊(現(xiàn)屬淮安市淮陰區(qū)),初八入淮,初十渡洪澤湖,泊盱眙。十五日,船到王家圩遇大風(fēng),水師8只舢板翻沉,弁勇死5人。十六日抵臨淮駐下。八月初九到達周家口駐下。
由于曾國藩對捻軍基本采用守勢,到同治五年(1866年)下半年捻軍也沒有被剿滅。十一月初六,朝廷令曾國藩回兩江總督任上,改由李鴻章剿捻。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曾國藩離開周家口大營,回徐州。二月十六日,曾國藩由徐州啟行,至韓莊登舟,沿途巡查運河堤墻,二十二日至清江浦。這次僅是路過。三月初六,曾國藩到達江寧城的兩江總督府(今南京市長江路292號)。
同治七年(1868年),李鴻章徹底剿滅捻軍,升任湖廣總督。朝廷也知道,李鴻章剿捻成功離不開曾國藩為剿捻做的保障工作。七月初十,上諭:“曾國藩籌辦淮軍后路軍火,俾李鴻章等克竟全功,著交部從優(yōu)議敘?!逼咴露眨鴩{(diào)任直隸總督。十一月十三日,曾國藩上任直隸總督途中再到清江浦,住了4日后離開。
這一來一去兩過清江浦,可看作曾國藩正在走向仕途頂峰。
四到清江浦:天津教案的刺痛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1870年6月21日),天津教案發(fā)生。
1869年6月,法國天主教徒在天津租界外三岔口處修建了一座高10米、長30米、寬10米主樓二層的哥特風(fēng)格的建筑,叫望海樓教堂,也叫天主教大會堂或圣母得勝堂。天主教會還辦了仁慈堂育嬰院,第一批嬰兒是望海樓教堂神父謝福音從山東農(nóng)村接運撫養(yǎng)的。
1870年4月、5月,天津發(fā)生多起兒童被拐騙失蹤案且未偵破。6月初,仁慈堂育嬰院發(fā)生流行性傳染病,收養(yǎng)的兒童中夭亡三四十人。由于掩埋草率,許多兒童尸體被野狗刨食,引發(fā)天津當?shù)厝嗣竦牟粷M。于是,人們就將兒童被拐案與仁慈堂育嬰院死童案聯(lián)系起來,說兒童被洋修女拐騙去挖眼剖肝制了藥。
6月20日,一名拐賣兒童的人販子武蘭珍被群眾當場抓獲,送到了天津縣衙。武蘭珍交代,是教民、天主堂華人司事王三指使其所為,迷藥也是王三所給。于是通商大臣崇厚和天津道員周家勛拜會法國領(lǐng)事豐大業(yè),要求調(diào)查望海樓教堂并提訊教民王三與武蘭珍對質(zhì)。豐大業(yè)同意了。
6月21日清晨,天津知縣劉杰帶武蘭珍去望海樓教堂對質(zhì),發(fā)現(xiàn)該教堂并無王三其人,也無武蘭珍所供述的席棚柵欄。這時,數(shù)千怒火中燒的群眾已包圍了教堂。法國領(lǐng)事豐大業(yè)獲報后即面詰通商大臣崇厚,但未獲正面答復(fù)。豐大業(yè)氣得在崇厚衙門內(nèi)開槍泄憤。在返回領(lǐng)事館途中,豐大業(yè)與知縣劉杰相遇,雙方一言不合引起沖突,豐大業(yè)開槍打傷知縣仆人。民眾更加激憤,先殺死豐大業(yè)及其秘書,而后又將教堂內(nèi)的10名修女、2名神父、2名法國領(lǐng)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殺死。此后,民眾又焚毀了望海樓教堂、仁慈堂育嬰院、教堂旁邊的法國領(lǐng)事館以及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
6月23日,朝廷命曾國藩去天津查辦此事。6月24日,外國軍艦開進天津,以法國為首的7國公使向總理衙門提交抗議,要求處死在天津教案中負責(zé)的中國官員。此時崇厚自請?zhí)幏?,并將天津道員周家勛、天津知府張光藻,天津知縣劉杰停職查辦。
曾國藩到達天津后,認為英、美、俄是牽連進來的,比較好處理,就先行予以賠償解決,然后再專力對付法國。曾國藩查明事實后認為,說法國人拐騙中國兒童不是事實,但天津各級官員也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了。法國要求府、縣官員及提督陳國瑞抵命的要求也不合理。曾國藩認為,法國揚言要開戰(zhàn),如果法國真想開戰(zhàn),我國國弱無備,即使答應(yīng)法國提出的所有要求它也會開戰(zhàn)。如果有備,法國又不真心想打,仗也打不起來。鑒于全國各地都有洋人拐騙兒童之謠傳,曾國藩提議向全國各省通報,為洋人洗清白。同時,他建議增兵加強防備,以備戰(zhàn)爭。對天津教案的肇事兇手,也下令緝拿嚴辦。曾國藩與法國人商議后決定處死天津教案的殺人者20人(馬宏亮、崔福生、馮瘸子等),充軍流放25人,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被革職充軍發(fā)配到黑龍江,賠償各國損失共46萬兩白銀,并由崇厚出使法國道歉。
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初二,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四日,朝廷便調(diào)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讓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接手處理天津教案。交接時,曾國藩問李鴻章:“你與洋人交涉,準備怎么辦?”李鴻章回答:“與洋人交,要略參用痞子手段。”李鴻章的略用痞子手段的做法是,最后將原來20名死刑改為16名死刑、4名緩刑,其余不變。據(jù)說還讓被判秋后問斬的罪犯冒名頂死。
九月二十四日,天津數(shù)萬民眾為判處死刑的民眾送行,并為犧牲者建公墓,立碑建祠堂。曾國藩和李鴻章出資給幾位流放的官員做盤纏。
因此事,曾國藩引起眾怒,上下皆認為他在偏袒洋人。醇郡王等人上奏,要求皇帝下旨討伐洋教、懲處媚外官員。
當年閏十月十三日,重返兩江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再抵清江浦。這次僅是路過,因受天津教案影響,史書稱其“外慚清議,內(nèi)疚神明”。
五過清江浦:一笑泯恩怨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曾國藩開始視察防務(wù),五度到了清江浦。
視察從曾國藩八月十二日在江寧府閱兵開始。二十八日,曾國藩便到了清江浦。在清江浦參加檢閱的是清河漕標七營、淮揚鎮(zhèn)標九營、選練新兵一營。之后,曾國藩再赴徐州閱兵。九月十五日,曾國藩回程中再過清江浦,之后,曾國藩又到鎮(zhèn)江、丹陽、常州、常熟、蘇州、松江、吳淞閱兵,至十月十五日回金陵。其間,他遇到了湖南老鄉(xiāng)王闿運。此次相遇后,王闿運開始調(diào)解曾國藩與左宗棠的矛盾。
左宗棠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小曾國藩一歲,且曾國藩對他有提攜之恩。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圍攻長沙,左宗棠來到湖南巡撫張亮基麾下任職。當時曾國藩正在湖南籌建湘軍,兩人相識。咸豐四年(1854年),湖南巡撫已是駱秉章,他再邀左宗棠入湖南巡撫幕府任職。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的湘軍成了氣候,左宗棠又被曾國藩任用,這時左宗棠已48歲了。之后,在曾國藩的推薦下,沒大文憑的左宗棠被朝廷任命為四品京堂候補、襄辦曾國藩軍務(wù)的頭銜,隨后,左宗棠被曾國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后,曾國藩薦左宗棠升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wù)。此后,左宗棠步步高升。
遺憾的是,在天京戰(zhàn)事中,曾國藩和左宗棠有了矛盾。天京被破城后,曾國藩聽信部將匯報,上折奏稱洪秀全之子洪?,櫼呀?jīng)死于亂軍之中,戰(zhàn)事即將結(jié)束。不久,太平軍殘部轉(zhuǎn)入湖州,左宗棠查知洪?,櫲詾槭最I(lǐng),于是密疏奏報朝廷,文字中有曾國藩有意欺君之意。曾國藩知道后大怒,他平生最講忠君和誠信,說他有意欺君豈不讓他感到傷心、憤怒。曾國藩提筆著文駁斥,稱左宗棠夸大其詞,故意邀功請賞。此時,左宗棠已升任閩浙總督,總督豈怕總督?左宗棠再寫數(shù)千言,怒斥曾國藩欺君罔上。最后朝廷降旨調(diào)和,兩人的怨恨由此結(jié)下。
王闿運是晚清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世稱湘綺先生,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曾任咸豐的御前大臣、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顧命大臣肅順的家庭教師。曾國藩的兩江總督就是肅順力薦的。1880年后,王闿運主持成都尊經(jīng)書院,主講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xué)堂。朝廷特授王闿運為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王闿運建議曾國藩與左宗棠捐棄前嫌,重修舊好,他說:“原本只是一場誤會嘛,又何苦長期失和?”曾國藩笑道:“他如今高踞百尺樓頭,我如何攀談?”不過,他表示自己已不記左宗棠的仇了。
最是風(fēng)光日,也是花謝時。在巡視后的第二年,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國藩在外出散步時感到腳麻,在兒子扶他回書房后,他端坐了三刻鐘,即在兩江總督衙門去世,享年62歲。左宗棠聞訊,特制挽聯(lián)一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