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11月9日文章,原題:快刀斬亂麻與中國脫鉤行不通在華盛頓,認為美中利益不相容的觀點日益盛行。特朗普政府試圖令兩國經濟脫鉤。但這會面臨障礙。
首先,美中互相交織的廣度和深度已遠超美國制造業(yè)外遷。盡管美企對華態(tài)度總體轉冷,但那些實力強大的公司仍與中企合作,把中國市場、產品和勞工放在優(yōu)先位置。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美中已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甚至有“中國福尼亞”一說。研發(fā)已是全球化活動,中國公民、大學和公司活躍于許多領域,美政府試圖更多控制跨國知識轉讓遭到學界商界強烈反彈。美國許多科技前沿公司現在很依賴中國,強迫他們切斷對華聯系,會損害美國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
其次,若美國牽頭與中國脫鉤,其他國家的配合是關鍵,卻充滿不確定性。華盛頓對國際貿易的做法已促使別國紛紛兩面下注,擴大對華經貿往來,尋求管控與北京關系中的摩擦,連那些與中國有邊界爭端的國家亦是如此。
德國外長公開呼吁制衡美國,與美國金融霸權進行某種程度的脫鉤。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指望全球齊心協力與中國離婚,是不明智的。美國禁止本國公司與中國做生意,也無助于美國利益,因為歐洲或日本競爭對手會填補空缺。其他發(fā)達經濟體的大企業(yè)雖對中國的看法有調整,但對華投資與合作并未減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警告,中國經濟已融入世界很深,試圖孤立中國必然給全球經濟造成長久損害。
當今對華施壓,不再是迫使廠商回遷美國或搬到墨西哥、越南那么簡單。中國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是基于能以別國難以復制的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務。這正是試圖阻遏中國經濟并迫使其遵守華盛頓所定標準的第三個障礙。
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是大宗商品需求的無窮盡市場,中國的技術夠好而價格更低。對發(fā)達經濟體的公司來說,中國則為附加值產品提供巨大且不斷擴大的市場,還提供研發(fā)所需的相對廉價的高素質勞動力,中國也是新興技術試驗場……從根本上說,這些優(yōu)勢是中國的體量、活力及獨特的政治經濟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別是中國打造的制造業(yè)、研發(fā)和企業(yè)生態(tài),支撐了其在互聯網技術領域興起,這方面只有硅谷才是真正對手。這解釋了為何德國汽車企業(yè)與中國公司合作開發(fā)無人駕駛汽車,瑞士機器人公司在華建立前沿技術工廠,美國信息通信技術公司紛紛把研發(fā)中心設在中國。這還解釋了為何中國的通信技術公司盡管引發(fā)一些安全擔心,仍能在大西洋兩岸擴展業(yè)務。
試圖通過關稅壁壘、出口禁令等限制中國在全球商貿中的作用,不可能令北京就范,反而會加快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勢力范圍形成。面對脫鉤前景,中國正加倍推動科技自主。美欲深挖壕溝對付中國,但若最終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在壕溝外,這只會拖慢美國自己的經濟和創(chuàng)新能力?!?/p>
(作者約翰·李,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