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嬌鳳,林蘇,王明芳,黃映芳,熊美連,朱月永
近年來,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逐漸增多,但HBV感染與NALFD發(fā)生之間的關(guān)系目前仍然不明確。有研究認為,CHB患者合并NAFLD只與代謝因素有關(guān)[1,2],但也有人認為,HBV X蛋白能夠誘導脂肪肝的發(fā)生[3,4]。既往多數(shù)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肪肝對抗病毒治療的影響,而抗病毒治療后對脂肪肝有什么影響相關(guān)研究卻甚少。如果能夠證明在乙型肝炎病情被控制后能夠改變脂肪肝的嚴重程度,當然也是一舉兩得的獲益。由于診斷脂肪肝的金標準為肝臟穿刺,而反復肝穿刺在臨床上難以實現(xiàn)。磁共振質(zhì)子波普成像(1H-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和受控衰減參數(shù)(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是目前無創(chuàng)測定肝脂肪含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表明1H-MRS評估肝脂肪含量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高于CAP,因此1H-MRS對肝臟脂肪變性的診斷最接近于肝組織病理學檢查[5-7]。本研究通過比較25例CHB患者接受恩替卡韋治療前后各指標及1H-MRS檢查結(jié)果的變化,進一步探討了抗病毒治療對CHB患者NALFD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前瞻性隊列研究,已通過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入組時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納入2012年~2013年住院的CHB合并NALFD患者,CHB的診斷符合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發(f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8]的診斷標準。NAFLD的診斷參照2006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10]。排除標準:已應(yīng)用其它抗病毒藥物治療的CHB患者、酒精、藥物、毒物、代謝、自身免疫或其他嗜肝病毒感染所致肝功能損害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 治療方法 給予恩替卡韋(博路定,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0.5 mg口服,1次/d,治療觀察96 w。
1.3 人體學指標測定 訓練一名專業(yè)醫(yī)師測量人體學指標,主要包括身高、體質(zhì)量、腰圍和臀圍,計算體質(zhì)指數(shù)(BMI=體質(zhì)量/身高2)和腰臀比(腰臀比=腰圍/臀圍)。腰圍在肋骨下緣和髂前上棘中點水平測量,臀圍在股骨粗隆水平面測量。
1.4 生活方式調(diào)查 采用自行設(shè)計的健康問卷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是基于臨床實踐并結(jié)合閱讀文獻基礎(chǔ)上反復修訂而成,由統(tǒng)一培訓的調(diào)查人員進行面對面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性別、年齡、飲食、運動、吸煙、飲酒、既往疾病史等。問卷指標量化原則:吸煙:經(jīng)常(>20支 /d)=2,偶爾(0~20 支 /d)=1,從不 =0;飲酒:經(jīng)常(乙醇攝入量≥140 g/w)=2,偶爾(140>乙醇攝入量≥70g/w)=1,從不或少量(乙醇攝入量<70g/w);運動:經(jīng)常(>3次 /w)=2,偶爾(0~3 次 /w)=1,從不 =0;零食:經(jīng)常 =2,不經(jīng)常 =1,偶爾 =0;睡前加餐:經(jīng)常=2,偶爾=1,從不=0;高脂飲食:經(jīng)常=2,不經(jīng)常 =1,偶爾 =0;每日主食量:(>5 兩)=2,(3~5 兩)=1,(<2 兩)=0;三餐分配 =2,兩餐 =1,一餐 =0;進食快慢:(>15 min/餐)=0,(10~5 min/餐)=1,(<10 min/餐)=2。
1.5 臨床檢測與檢查 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HBV標志物(美國雅培公司i2000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采用PCR法定量測定血清HBV DNA(羅氏 Light Cycler 480檢測儀,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試劑盒,檢測靈敏度為500 IU/mL);采用羅氏公司檢測盒及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生化指標。
1.6 1H-MRS檢查 使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 T磁共振成像儀,16通道體部相控陣線圈,應(yīng)用呼吸門控技術(shù)[9]。禁食大于4 h,以減少胃腸蠕動產(chǎn)生的偽影對影像的影響。掃描前,行呼吸訓練。掃描序列主要有:快速自旋回波橫斷面、三維定位相掃描、冠狀面和矢狀面T2WI和單體素點分辨選擇波譜。根據(jù)T2WI圖像,把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放在肝右葉兩個不同的部位,挑選實質(zhì)較多的部分,但避開病灶、大血管和大膽管。對同一部位的ROI采集2次,一次有水抑制,一次無水抑制。在全部MRI掃面前,均行手動勻場調(diào)節(jié)和自動預(yù)掃描。采集的原始數(shù)據(jù)在后臺自帶軟件包處理,得到水和脂類物質(zhì)等在波譜中的位置。通過抑制水序列的脂峰下面積(Al)/無抑制水序列的水峰下面積(Aw)×100%獲得脂水比(lipid-water ratio,LWR)。
1.7 肝穿刺活檢 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彩超引導下,使用日本日醫(yī)有限公司提供的16 G Tru-cut活檢針進行快速穿刺,組織標本長度大于2 cm,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行HE、Masson和網(wǎng)織纖維染色,由兩名病理科醫(yī)生進行獨立診斷。參照2010年發(f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8]的標準進行肝組織炎癥分級(G)和纖維化分期(S),同時參照2006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10]行肝脂肪變性程度判定,即F0為肝細胞脂肪 變<5%;F1為肝細胞脂肪變在5%~30%;F2為肝細胞脂肪變性在31%~50%;F3為肝細胞脂肪變在51%~75%;F4為肝細胞脂肪變在75%以上。肝細胞脂肪變在F1以上者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yīng)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分別采用配對t檢驗、方差分析和x2檢驗。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特征 在25例CHB患者中,男20例,女5例;平均年齡(42.96±8.03)歲。經(jīng)肝組織病理學檢查,肝脂肪變性≥F1者16例(64.0%)。經(jīng)肝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的不同肝脂肪變患者MRS檢測獲得的 LWR 有顯著差異(P<0.001,表1、圖1)。
2.2 治療前后各指標的變化 在治療96 w,21例(84.0%)患者達到完全病毒學應(yīng)答(HBV DNA<500IU/ml),4例未達到病毒學應(yīng)答者中1例為原發(fā)性無應(yīng)答(后期加用阿德福韋酯),另外3例為依從性差自行停藥。16例CHB合并脂肪肝患者血清HBsAg、HBV DNA 和 TG 水平明顯降低(P<0.05),9例未合并脂肪肝患者血清 HBsAg、HBeAg、HBV DNA、GGT、TCH水平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1 不同肝脂肪變患者LWR(±s)比較
表1 不同肝脂肪變患者LWR(±s)比較
病理學脂肪變 例數(shù)(%) LWR F0 9(36.0) 0.93±0.45 F1 5(20.0) 1.93±1.59 F2 8(32.0) 5.70±4.05 F3 2(8.0) 12.45±2.87 F4 1(4.9) 16.07
圖1 肝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 (HE,100)
2.3 抗病毒治療對脂肪肝的影響 根據(jù)治療前后LWR差值將25例CHB患者分成3組(參考LWR差值標準差確定組距):LWR差值<-2.0%為脂肪肝變重組,-2.0%≤LWR差值<2.0%為脂肪肝不變組,LWR差值≥2.0%為脂肪肝改善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除腰臀比變化大(P<0.05)外,其余指標變化的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3)。
2.4 生活方式對脂肪肝的影響 25例患者生活習慣得分見表4,分析發(fā)現(xiàn)每日主食量對脂肪肝的影響比較大(P<0.05),即每日主食量大者會加重脂肪肝,其他生活方式未顯示出對脂肪肝有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影響(P>0.05,資料未列出)。
表2 CHB合并脂肪肝與未合并脂肪肝患者各指標(±s)變化的比較
表2 CHB合并脂肪肝與未合并脂肪肝患者各指標(±s)變化的比較
合并脂肪肝(n=16) P 未合并脂肪肝(n=9)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BMI(kg/m2)25.6±2.2 25.5±2.7 0.77 21.2±2.1 21.2±1.2 0.87腰臀比 0.9±0.1 0.9±0.1 0.64 0.9±0.2 0.9±0.2 0.9 TBIL(μmol/l) 15.4±11.3 16.0±8.5 0.59 78.2±122.0 19.0±14.6 0.15 ALT(U/L) 96.4±116.1 51.1±36.8 0.13 349.1±554.1 37.1±15.3 0.13 AST(U/L) 51.1±33.8 40.4±20.7 0.19 216.2±268.4 32.8±9.4 0.08 GGT(U/L) 72.6±84.7 41.9±21.2 0.13 113.6±88.7 42.2±35.2 0.006 TCH(mmol/l) 5.1±1.0 4.7±0.4 0.13 4.9±0.9 4.2±0.6 0.02 TG(mmol/l) 1.7±1.0 1.2±0.4 0.03 1.3±0.3 1.1±0.3 0.09 LDL-C(mmol/l) 3.3±0.8 3.1±0.6 0.29 3.1±0.9 2.8±0.6 0.21 HDL-C(mmol/l) 1.7±1.2 1.7±2.0 0.32 0.9±0.5 1.0±0.4 0.18 UA(μmol/l) 372.1±113.9 379.7±112.7 0.23 335.6±105.0 359.1±84.1 0.3 GLU(mmol/l) 5.1±1.3 5.6±0.3 0.08 5.4±1.3 5.3±0.3 0.97 HBsAg(lgIU/ml) 3.8±0.5 3.3±0.6 0.0001 3.8±0.6 3.3±0.4 0.009 HBeAg(lgIU/m l) 0.8±1.6 0.5±1.4 0.09 2.3±1.0 0.9±1.2 0.003 HBV DNA(lgIU/ml) 5.5±1.7 3.3±1.2 0.002 6.3±2.2 2.7±0.1 0.001 LWR(%) 6.0±5.2 8.7±9.7 0.15 0.9±0.4 1.4±0.8 0.21
表3 三組患者各指標差值(±s)比較
表3 三組患者各指標差值(±s)比較
變重組(n=8) 不變組(n=13) 改善組(n=4) F P HBV DNA(lgIU/ml) 3.27±2.05 2.66±2.38 1.50±2.79 0.76 0.48 HBsAg(lgIU/ml) 0.61±0.51 0.42±0.40 0.56±0.16 0.61 0.55 HBeAg(lgIU/m l) 0.90±1.15 0.76±0.93 0.11±0.26 0.99 0.39 BMI(kg/m2)0.13±1.24-0.25±1.24 0.81±1.18 1.18 0.32腰臀比 -0.002±0.02 -0.05±0.02 0.05±0.05 5.80 0.01 TCH(mmol/l) 0.02±0.65 0.65±0.69 -0.73±1.05 2.41 0.11 TG(mmol/l) 0.56±1.03 0.17±0.28 0.52±0.46 1.06 0.36 LDL-C(mmol/l) -0.16±0.45 0.36±0.60 0.38±0.53 2.57 0.10 HDL-C(mmol/l) -0.07±0.18 -0.09±0.31 -2.08±4.09 2.87 0.08 UA(μmmol/l) -12.08±29.48 -16.15±54.57 -6.88±12.28 0.07 0.93 GLU(mmol/l) -0.19±1.27 -0.14±1.29 0.97±0.16 0.78 0.47
表4 不同習慣得分患者占比(%)
目前,無創(chuàng)評估脂肪肝的方法主要有1H-MRS檢測和受控衰減參數(shù),而1H-MRS代替肝穿刺病理學診斷肝脂肪變性準確性更高、更靈敏[6,7,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1H-MRS檢查獲得的LWR能較準確地判斷肝脂肪變性,與既往研究報道一致[7]。盡管部分文獻認為 LWR>5.8%可診斷脂肪肝[12,13],然而本研究以肝穿刺為金標準,發(fā)現(xiàn)LWR>1.92%即可診斷F1以上的脂肪肝,與曹代榮等[14]報道相符。
大約29.6%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15],而本組CHB合并NAFLD達64.0%[116,17]。CHB合并NAFLD患者肝脂肪變性的嚴重性與肝纖維化呈正相關(guān),且脂肪變性加重亦伴隨著肝纖維化的進展[18-20]。有研究認為肝脂肪變性影響抗病毒治療CHB患者的療效[21],可能與脂肪變性導致藥物與細胞的有效接觸面積下降有關(guān)。另一方面,抗HBV治療是否能夠改善NAFLD,目前相關(guān)研究甚少。我們應(yīng)用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大多數(shù)患者獲得病毒學應(yīng)答,而脂肪肝并沒有獲得同樣的改善,說明核苷類抗病毒治療對于肝脂肪變性似乎并無顯著的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脂肪肝改善的患者存在腰臀比下降,提示脂肪肝的改善與人體學參數(shù)的變化關(guān)系更大。
我們研究的優(yōu)點主要有,屬于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方向新穎,抗病毒治療對NAFLD的影響目前尚無文獻報道。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納入病例數(shù)過少、單純應(yīng)用1H-MRS評估NAFLD不能區(qū)分脂肪性肝炎與單純性脂肪肝,也無法分辨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