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wèi)東,李海洋,熊志成,杜 璞
(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玉環(huán)電廠,浙江 臺州 317604)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fā)大氣污染物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的通知》(浙政發(fā)[2013]59號)要求[1],浙江省區(qū)域電廠粉塵排放質量濃度(以下簡稱“濃度”)不大于 5 mg/m3(標準狀態(tài),下同),要實現該目標,電除塵改造是電廠環(huán)保改造的重點之一。某發(fā)電廠4×1000MW超超臨界燃煤火力發(fā)電機組建成于2007年,每臺機組原配套2臺3室4電場電除塵器,1—4電場工頻電源,2012年將1、2電場改造為高頻電源,設計保證除塵效率為99.7%。
電除塵提效改造中,對電除塵入口氣力分布均流進行改造,灰斗電加熱器改造為蒸汽加熱器;電場進行分區(qū)改造,左右布置,最終將24個電場改造為36個電場(12個大電場、24個小電場);電除塵器全部電場電源更換為高頻電源。采用低低溫電除塵器并配合電源改造后,保證除塵效率不低于99.925%,出口粉塵濃度不大于15 mg/m3;電除塵器本體阻力不大于200 Pa,電除塵本體漏風率不大于2%。
電廠主機及脫硫采用DCS(分散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選用艾默生過程控制公司的Ovation系統(tǒng)?;⒒以?、電除塵及輸煤系統(tǒng)采用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系統(tǒng),其中化水、灰渣、電除塵通過輔網進行集成,實行集中控制,如圖1所示。
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即電除塵高壓部分(電源部分)和低壓部分(振打、加熱、熱風吹掃、灰斗等)。其中,高壓部分3、4電場的工頻電源控制器為單片機,1、2電場的高頻電源控制器為西門子S7-200PLC。高壓部分由就地控制器控制,同時與電除塵PLC通信,實現PLC遠方控制和就地操作,低壓部分直接由PLC控制[2]。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網絡結構如圖2所示。
圖1 輔網網絡結構
圖2 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網絡結構
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并入輔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操作員站響應速度慢;二是網絡不穩(wěn)定[3],每年均發(fā)生網絡中斷故障,其中2013—2014年發(fā)生網絡中斷故障6次。
輔網采用PLC控制,IFIX服務器上共配置超過36 000個通信點,根據IFIX性能設計,超出20 000個通信點將造成整個通信輪詢過程的緩慢。由于數據庫大導致丟包現象集中發(fā)生在輔網內各子系統(tǒng)。而且輔網網絡結構復雜,PLC型號不統(tǒng)一,最終導致操作員站響應緩慢,一般需要5 s左右方可收到反饋。
輔網IP地址的分配缺乏統(tǒng)一性,由于輔網各子系統(tǒng)的改造和擴容,備用IP地址資源不足,一方面增加了系統(tǒng)使用和維護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導致一些系統(tǒng)改造后難以接入輔網,例如本次電除塵高頻電源改造項目,最少需要增加3個IP地址,輔網已經沒有合適網段。
另外,PLC控制系統(tǒng)組成的輔網相對孤立,歷史數據的存儲、曲線調取、時鐘統(tǒng)一等也不同程度存在問題。
電除塵進行提效改造后,增加12個高頻電源,如果采用PLC控制系統(tǒng)并入原有的輔網系統(tǒng),每個高頻電源大約增加20個模擬量通信點,輔網的負荷將進一步加重,控制系統(tǒng)不同步進行改造,必將成為薄弱環(huán)節(jié)。為了提高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可靠性,在電除塵改造中配套實施了電除塵PLC控制系統(tǒng)與主機DCS一體化改造[4]。
首先將雙極性 DVB/CAR/PDMS(50/30 μm)固相微萃取頭置于GC-MS儀進樣口進行老化處理,老化溫度250 ℃,老化時間為30 min,載氣流速為1.3 mL/min,載氣為氦氣。
通過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一體化改造[5-6],可以有效解決存在的系統(tǒng)老化問題,提高系統(tǒng)可靠性。
改造后電除塵DCS基本結構與主機DCS保持一致,考慮到主機版本較低,電除塵系統(tǒng)采用最新版本系統(tǒng),待主機升級后進行合并。
以2號機組為例,將電除塵PLC控制系統(tǒng)改造為Ovation 3.5 Windows版本系統(tǒng)。電除塵DCS配置包含1套服務器、2套歷史站、2套操作員站、1套工程師站。時鐘接入電廠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中心,配置2臺控制站,分別控制1-3室(A側)及4-6室(B側)電場,2對控制器實現A側與B側電場分散控制。控制器定義為DROP35/36,方便與主機DCS合并。電除塵低壓部分(原PLC控制)直接進入DCS控制,高壓部分保留原有控制器,通過通信方式進入DCS,DCS電源取自主機UPS(不間斷電源)。在不改變電除塵控制策略基礎上,結合目前DCS的設計理念,重新設計電除塵畫面,重新進行電除塵組態(tài)和系統(tǒng)調試。改造后的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改造后的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結構
硬件方面:由發(fā)電廠技術人員負責核對原有I/O(輸入/輸出)清冊的正確性,確保正確后作為DCS設計的基礎。原有PLC控制根據模擬量和開關量劃分,分別放置不同控制柜,DCS設計時,根據A側、B側分散設計。使用原有舊電纜,為防止電纜長度不足,控制柜沿著電纜來向移動1 m后布置。為保證擴展性,以便后期將除渣、輸灰系統(tǒng)并入電除塵系統(tǒng),電源柜、網絡柜、控制柜分開布置,保留約20%的I/O端口裕量。控制柜、網絡柜、電源柜如圖4所示。改造淘汰的PLC作為化水系統(tǒng)的備件。
圖4 網絡柜、控制柜、電源柜
施工前,核對圖紙及資料,做好開工前準備工作,確認無誤。施工步驟如下:
(1)系統(tǒng)備份,確認無誤后停電。
(2)核對控制站所有接線,做好標識。
(3)拆除原有的控制器、相關硬件及電纜。
(4)安裝DCS機柜及必要硬件。
(5)核對電纜并接線。
(6)網線敷設及系統(tǒng)連接,檢查無誤,系統(tǒng)上電。
(7)電除塵DCS邏輯組態(tài),軟件下裝。
(8)系統(tǒng)聯(lián)調,整體調試。
軟件方面:電除塵DCS搭建、邏輯組態(tài)、歷史數據轉換等由DCS廠家技術人員現場完成。原電除塵廠家人員負責提供PLC控制邏輯及控制說明,DCS廠家人員根據原控制圖紙及控制說明進行轉換,編寫改造邏輯控制說明,發(fā)電廠相關人員進行審核,確保與原有控制方案一致后開始組態(tài)。流程圖畫面、控制邏輯的組態(tài)由DCS廠家人員提供模板,發(fā)電廠人員選擇組態(tài)風格后實施。
DCS操作與高頻電源控制器就地控制切換如何實現,是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改造的一個難點。在原有的PLC控制模式下,通過電除塵PLC對高頻電源就地控制器(S7-200PLC)內部地址進行讀寫操作,PLC指令執(zhí)行一次,需要就地操作時,就地控制面板直接寫入控制器內部地址,容易實現遠方就地控制。但DCS與控制器通信時,DCS每個掃描周期內都會輸出當前數,導致就地控制器內部地址不斷被寫入指令,就地操作面板無法有效寫入。
為了使高壓部分實現就地、遠程控制,改設DCS通信卡(ELC 卡)中“EXCEPTION”功能, 即設置為更改優(yōu)先,可實現上位機與就地并列操作。模擬量指令時,利用通信讀取就地控制器寄存器實際數值,實現跟蹤。當需要DCS輸入設定值時,通過確認按鈕將操作員指令寫入,確認之后指令保持當前值,如圖5所示。開關量控制中,高頻部分也存在同樣問題,可以讀取就地控制器指令,復位DCS指令,實現就地、遠程更改優(yōu)先,如圖6所示。
圖5 模擬量指令DCS邏輯
圖6 開關量指令DCS邏輯
高頻部分通信的可靠性是首要問題,也是另一個難點。整臺機組的2個除塵器,每個3通道(室),每通道6個電場,共6個高頻電源,設置1個JHNet-Ⅲ型RS485/TCP通信適配器,即A側3室18個電場高頻電源控制器通信并聯(lián)后進入3個適配器,轉換成以太網進入控制系統(tǒng),適配器的IP地址獨立,接至通信箱的交換機上,適配器通信箱如圖7所示,2個除塵器共6個適配器。通信箱交換機與DCS柜交換機之間采用光纖連接,為保證通信響應速度,每個適配器對應1只ELC卡,分別和DCS的6只通信卡進行通信。
電除塵的操作、顯示、報警功能在DCS中實現。工程師站設置在電控樓,1臺操作員站設在主控DCS,由集控值班員監(jiān)盤,電除塵并入單元機組控制模式。操作員站可以設置每臺高頻電源工作電壓、電流等。另外,設計了除塵器粉塵閉環(huán)控制功能[7],即每個通道根據粉塵濃度,選擇電壓、電流大小,在滿足排放要求前提下,降低能耗。由于粉塵控制滯后等原因,沒有投運該功能。
圖7 適配器通信箱
調試中遇到了就地控制器與DCS通信的問題。雖然通信正常,但指令執(zhí)行到反饋到達的時間較長,一般6 s左右。由于涉及就地控制器、通信及DCS幾個環(huán)節(jié),經過反復排查和試驗,將DCS組態(tài)及通信點移入控制器三區(qū),掃描周期修改為250 ms,通信速率提高明顯,指令發(fā)出到反饋到達的時間小于2 s,可以滿足日??刂菩枨蟆?/p>
改造后電除塵DCS的CPU(中央處理器)負荷率小于5.6%,I/O端口裕量大于20%,電源裕量大于70%,通信總線負荷率小于5%,各性能指標均優(yōu)良。
系統(tǒng)改造后的優(yōu)勢包括:
(1)對輔網通信有利。4臺機組進行電除塵改造后,輔網數據庫減少超過9 000點。輔網通信負荷降低,有效降低了系統(tǒng)通信傳輸延時。
(2)提高了環(huán)保數據可靠性,降低了環(huán)保風險。改造后電除塵歷史站雙冗余配置,其中1臺歷史服務器故障不影響數據存儲,數據可存儲4年以上。歷史數據與標準時間同步,消除了因輔網沒有GPS授時導致的歷史數據時間不同步的現象。
(3)提高了機組熱工自動化水平,機組整體協(xié)調性提高[8]。一體化改造后,主機與電除塵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控制,電除塵運行情況可第一時間在主機報警,提高了電除塵故障預警及應急能力。
(4)人機界面友好。PLC控制輔網集成時,畫面不友好,歷史曲線調取不便,改造后可以方便地進行電除塵相關數據查閱,為電除塵運行狀況的分析提供了便利,運行人員反映良好。
改造前后性能對比見表1。
表1 改造前后性能對比
電除塵PLC控制系統(tǒng)改造為DCS控制可以在大型火電機組上實施,實現一體化控制后,可以實現電除塵單元制方式,減少輔網運行人員,提高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可靠性。電除塵實現DCS控制,可以為電廠實現全廠一體化控制、消除信息孤島奠定基礎。高壓部分通過通信進入DCS實現遠程控制,低壓部分直接進入DCS控制,可以在減少投資的情況下取得較好的可靠性。本案例可為同類型電廠電除塵控制系統(tǒng)改造工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