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兆安
他,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懷揣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開創(chuàng)出中國緊湊型玉米高產(chǎn)道路。40多年來,他致力于高產(chǎn)玉米的育種、攻關(guān)和推廣,培育的玉米新品種先后兩次創(chuàng)造世界夏玉米單產(chǎn)最高紀錄,選育的玉米優(yōu)良品種增加經(jīng)濟效益1300多億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業(yè)界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是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2015年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钡葮s譽稱號,他——就是山東登海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
我與李登海有著特殊的“姻緣”,不僅家鄉(xiāng)在同一個鄉(xiāng)鎮(zhèn),而且兩個村莊緊緊連在一起。1984年6月我調(diào)到萊州市委宣傳部之后,就開始關(guān)注李登海的工作動向?!队N大王李登海創(chuàng)造夏玉米高產(chǎn)紀錄》《李登海創(chuàng)辦我國首家民營玉米研究所》《種子的品格》等許多報道都是我“不請自到”采寫的,并長年跟蹤宣傳,先后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技日報、農(nóng)民日報等各類媒體累計刊發(fā)稿件達460余篇次,是我在萊州工作期間所有報道過的單位和人物中發(fā)表最多的,其中有多篇作品還獲得了省級好新聞獎。在常年累月的交流和采訪報道中,逐步加深了我對李登海崇高情懷的了解與敬仰,也增進了我們彼此間的信賴與感情。有關(guān)他的報道,不管是不是我撰寫的,凡是認為有價值的,我?guī)缀跞慷挤珠T別類地收藏,包括他從海南島給我的來信、電報等。1994年6月,組織上任命我為煙臺電視臺副臺長,主管新聞宣傳,雖然與登海見面的機會少了,但我們依然心心相印,彼此常常掛念著……
今年是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特殊年份,恰逢自己從事新聞報道也整整40個年頭了,在這個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節(jié)點,歷經(jīng)一年多的精心籌備,我把飽含自己大半生心血的新聞作品結(jié)集整理準備出版一本書,書的名字定為《登攀》。它既是我的筆名,更重要的寓義是:永不滿足、不斷超越,真實地紀錄了我40年新聞生涯不懈追求的印記。這部長達五十余萬字的作品集,篩選收錄了十余篇有關(guān)李登海的作品,圖文并茂,內(nèi)容豐富,占據(jù)了較大篇幅。翻看著這些長達幾十載的珍貴資料,回憶那些激蕩人心的難忘歲月,更激起了我對登海的思念,愈發(fā)想與他見面敘一敘……
2018年8月16日,遠在寧夏休年假的我,禁不住與登海種業(yè)分管宣傳的副總經(jīng)理顏理想電話聯(lián)系,計劃近日去看望李登海敘敘舊,沒想到顏總很快回話,登海院長也期待著與我這個老朋友會面。8月17日晚8點我從寧夏趕回煙臺,18日早上就與愛人一起急匆匆地趕往萊州。
一進公司大門,顏總已早早地在等候了,他十分熱情地把我領到了公司接待室,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掛著“天道酬勤”四個蒼勁有力大字的書法作品,還沒等我細細品味,登海院長已攜夫人張永慧風塵仆仆地從田間趕了過來。
“兆安你瘦了,但精神很好”。20年沒見了,登海緊緊握著我的雙手關(guān)切地說,“時間過的真快啊,我今年快70歲了,頭發(fā)是染過的”?!皶r間確實不饒人,我也馬上60歲了”,寒暄中,我上上下下仔細打量著登海,他仍然是我心中那熟悉的面孔,那熟悉的聲音,更加質(zhì)樸、親和、坦城,記憶仿佛把我又拉回到了30年前與他一起在海南育種田里的歲月……
青山不老,壯心不已。落座時,登海十分緩慢,起身時則需兩手支撐著沙發(fā)的扶手,他說:“我前年剛做了腰椎手術(shù),椎間盤換了兩截合金的,打了六根鋼釘,起座很不方便”。常年強紫外線照射、長期超負荷勞作,還使他患上了高血壓、心臟病、痔瘡等多種疾病,有一年突發(fā)腦血栓,救治70多天才逐漸康復,但他仍保持著一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同各種病魔作斗爭,一刻也沒有停下育種的腳步。當我把幾十年來精心收藏的剪報資料拿給他看,一封1989年3月28日他從海南島寄給我的來信吸引了他的目光,看到那熟悉的筆跡,勾起了他以往的美好回憶,我大聲念他信中寫的“對每一個育種材料,從設計到選育,都以望子成龍的心情,寄托著成功的希望”時,他一下子興奮起來,與我一起充滿激情又念了兩遍,并急忙招呼身邊的顏總拍攝下來,并囑咐在一些重要材料中一定要用上。這句話,濃縮了登海半個世紀以來苦苦追求,渴盼為深愛的祖國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真實心跡……
接著,我又把《登攀》書中有關(guān)他的主要作品及照片作了介紹,他饒有興致地邊聽、邊看、邊問,“這些資料很寶貴,你太用心了,謝謝你,兆安!”他吃力地站起來,我趕快上前扶他,他卻若無其事般,握住我的手說:“走,到我家去看一看”,不容分說,拉著我的手就上了他的車。
□ 1987年1月,本文作者(右一)赴海南島陵水荔枝溝村,采訪李登海在海南的第一個育種基地。
不到十分鐘,車就開進了登海最早創(chuàng)辦玉米研究所的科研“圣地”,說是他的家,不如說是公司的高產(chǎn)育種園更準確,過去我經(jīng)常來這里采訪,登海的家也長期安扎在這里。一進大院的東邊,車就停在了一片長勢喜人,結(jié)著碩大玉米棒的緊湊型高產(chǎn)新品種展示田前,這一場景令人振奮鼓舞。登海跳下車,就按耐不住地拉我到玉米試驗田里,把多年來辛勤培育的最新、最強的科研成果向我娓娓道來,“你看這個玉米棒子長得多漂亮,你再看這棵玉米長得多強壯。他們都是沖向世界的‘主力軍’,我就不信比不過‘洋人’……”。
青紗萬頃濟天下。告別玉米研究所,我們一行又乘車來到了一望無際的諸馮試驗場,這里堪稱登海種業(yè)優(yōu)質(zhì)玉米品種最全、試驗項目最多、示范面積最大的基地。據(jù)介紹,僅新品種展示田就展示新品種180多個,這讓我大開眼界,既驚喜又敬佩。走進一塊塊整齊劃一的試驗田,齊刷刷一排又一排的玉米品種前,到處插著標有各品種的牌子,從成名之作“掖單2號”到“掖單12號”“掖單13”,再到“登海605”“登海661”“登海618”……全面展示了登海種業(yè)從七十代至今不同階段、不同產(chǎn)量水平的最具代表性品種,畝產(chǎn)從760公斤、1000公斤到1500公斤,記錄了登海奮進成功的全過程;還有近年來脫穎而出、表現(xiàn)強勁的一批高產(chǎn)示范田、攻關(guān)田等等,這一切,無疑代表著未來中國玉米高產(chǎn)良種攀登世界高峰,實現(xiàn)中國夢的美好希望。講起這些似自己孩子的寶貝品種,李登海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眉宇間樂開了花,完全忘了自己的腰傷,走起路來一溜小跑,手舞足蹈,不停地在育種田里穿梭。他握著棒大、穗位低的“登海169”,信心滿滿地說:“這個品種的高產(chǎn)能力、抗倒伏性和抗病性均超過國外種子公司在我國目前推廣的最優(yōu)秀品種。只要我活一天,就要為國家奉獻一天!”他那堅毅的目光,豪邁的語氣,爽朗的笑聲,長久地回蕩在我的耳畔,深深地感染著我,激勵著我。
古人訓“奢能滅志,儉以養(yǎng)德”。在過去與登海的接觸中,他是一個樸實無華、生活相當節(jié)儉的人。用于科研上的投入,他毫不含糊,一擲千金;而不該花的錢,“半個銅板也心疼”?,F(xiàn)在公司家大業(yè)大,身家數(shù)億,他還那么“摳門兒”嗎?回公司食堂的路上,登海夫人張永慧告訴我,去年11月為準備出席黨的十九大會議,領他到百貨大樓想買雙稍微好一點的皮鞋,一問價格最低800元,登海嫌貴扭頭就走,在他的心目中一雙鞋兩三百差不多,價格再高了他就覺得有些奢侈了。聽后我深感,雖然條件好了,但登海艱苦樸素的本色沒有變,他還是從前的他。中午的飯菜與以往的記憶差不多,玉米棒、花生、地瓜,還有登海最喜歡吃的大蔥蘸醬、玉米面粥……登海邊吃邊若有所思地說,“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不忘初心,我的理解就是要經(jīng)常重溫和牢牢銘記前輩們創(chuàng)業(yè)時期的理想信念、奮斗精神和難以想象的艱苦環(huán)境,以此鞭策我們永不忘本、繼續(xù)拼搏,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既是他對不忘初心的深刻感悟,更是對他后半生的不斷警醒與勤勉。
這番樸素的話語,深深觸動了我的心:幾十年來,我始終以登海為人生標桿,扎根大地,謳歌人民,先后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和中宣部授予的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但與登海對國家和人民的巨大貢獻相比還相差很遠、很遠……他的遠大目標,他一心報國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懷,他永不滿足不斷創(chuàng)新的登攀精神,永遠是我一生追求的楷模。
重逢的時刻是難忘和短暫的,但李登海這顆“金種子”的偉大精神品格,不僅強烈地感染著我這個“老新聞人”,更會激勵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累累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