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柏
“人??!認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巴臺農神廟的巨石柱上刻著的先賢蘇格拉底的醒世箴言。這句箴言之重要,則是因為它既是我們認識人性的目的,也是認識人性的起點。
認識自己,當然得關心自己的生活,關心自己的訴求,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沉浮得失。然后,能推己及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像辛德勒那樣,他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和他人一樣地掙錢,一樣地欺侮猶太人,那是因為他看多了人世間的競爭,看多了強者在競爭中的勝利與微笑,所以,他發(fā)了戰(zhàn)爭的財。然而,他知道他人也應該有“人”的生活,所以當他發(fā)現(xiàn)納粹無情地屠殺猶太人,把殺人當作一種游戲時,他的“人性”就顯得高貴了。
當然,這顯然還不夠。人是群居的動物,認識自己當然要了解自己何以成為自己,為此,我們要認識父母親戚鄰居朋友村莊或社區(qū),直至能夠給我們帶來擁有共同文化的民族。理解個人與群體的張力,即個體對群體的依賴與沖突,或者說是群體對個體的保護與禁錮。像《雷雨》中的蘩漪,她的自由、權利意識顯然來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來自中西文化的碰撞。因而她的困惑、掙扎、扭曲、變形都有著這一特征。
當然,這仍然是不夠的。從被高山大河所阻隔的散落在溝壑河灘的部落到今天已經成為地球村的人類共同體的逐漸成形,我們還了解到各民族在沖突中所構建的人類文明。
不僅如此,人類如何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我們“認識自己”不可缺少的內容與環(huán)節(jié)。
由此,我們知道,“人啊,認識你自己”其實是一個永遠伴隨著我們的問題。它會有階段性的結論,但每一個階段性結論,都意味著一個新的問題的展開。
為此,我們選編了以下四篇文章。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重在揭示人的本質特征,重在強調人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從哲學的角度理解“人”。
《錢,為什么買不到朋友》則是從人對朋友的需要,從人最根本的需要上來理解“人”。
《江小燕與傅雷一家》則是從人的行為上,從常識上,從“道義”或者“善”的角度來警示人。
《體面的人》則是從一個人對自身的規(guī)劃以及這種規(guī)劃的成功中看到“人性”的單純與復雜。
人啊,認識你自己。換句話說也就是:我究竟是誰,為了什么而活著,活著的意義在哪里。這是一個永久的問題,而且這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