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言文字運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話的空缺處依次填人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3分)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痹诠湃斯P下,________的鳥,絕美的畫,________;而在今天某些人手中,卻換了另一番模樣。國慶期間,一張橫跨天津、河北的萬米獵網,讓數(shù)千只鳥類徒遭厄運,讓________的生態(tài)雪上加霜。
距離目標就越遠;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驚喜往往就會悄然而至。
A.悠然 相輔相成 脆弱
B.悠閑 相得益彰 脆弱
C.悠然 相得益彰 微弱
D.悠閑 相輔相成 微弱
2.下列詩句或對聯(lián)與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萬家燈火同秋月,大地光明不夜天
②人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帶云看
③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A.元宵、七夕、重陽、春節(jié)
B.重陽、七夕、春節(jié)、元宵
C.春節(jié)、七夕、元宵、重陽
D.元宵、重陽、春節(jié)、七夕
3.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比擬手法的一項是 ()(3分)
A.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B.遠山朝白帝,深水謁彝陵。
C.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
D.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4.下列有關文體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古代詩歌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唐代以前的詩統(tǒng)稱古體詩,唐代以后的詩統(tǒng)稱近體詩。
B.律詩每首四聯(lián),每聯(lián)兩句,依次稱首聯(lián)、頸聯(lián)、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律詩每句平仄都有嚴格規(guī)定,凡雙數(shù)句都要押韻。
C.詞是詩歌的一種,最初是配合音樂來歌唱的,稱“倚聲填詞”。根據(jù)字數(shù)多少,可分為小令、雙調、三疊甚至四疊。
D.詞的詞牌和標題有嚴格的區(qū)別。詞牌是與韻相配合的樂調,如《念奴嬌》,標題則表明詞的內容,如《赤壁懷古》。
5.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4分)
A.唐代詩人韋應物曾先后在滁州、江州、蘇州等地擔任刺史,世稱韋蘇州,有《韋蘇州集》?!都睦钯僭a》是其在滁州任上所作。
B.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疤扑伟舜蠹摇敝?。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兩個主要倡導者,并稱“韓柳”?!恫渡哒哒f》《童區(qū)寄傳》《永州八記》是其散文代表作。
C.韓愈,唐代散文大師,字退之,祖籍呂黎,白謂郡望呂黎,所以后人稱他為韓呂黎。有《昌黎先生集》。韓愈在文學上最大的功績是同柳宗元一起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代表作有《師說》《馬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等。
D.李賀白幼家貧,才華橫溢,七歲時,就以詩歌之制名動京華,但卻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終年二十七歲。他在《天上謠》中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曲折地表現(xiàn)出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和個人境遇的不滿。
二、文言文閱讀(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集賢院學士劉公墓志銘
歐陽修
公諱敬,字仲原父,姓劉氏,吉州臨江人,舉進士,中甲科,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丁外艱,服除,召試學士院.于是夏英公既薨,天子賜謚曰“文正”。公曰:“此吾職也?!奔瓷鲜柩裕骸斑呎撸兴局乱?。今百司各得守其職,而陛下侵臣官?!笔璺踩?,天子嘉其守,為更其謹曰:“文莊公曰:“姑可以止矣。”
至和元年九月,召試,遷右正言、知制誥。宦者石全彬以勞遷宮范使,領觀容訪意不滿,退而恨有言。居三日,正除觀察使,公封還辭頭,不草制,其命遂止。
二年八月,奉使契丹,公素知虞山川道里,虜人道自古北口回曲千余里至柳河,公問曰:“自松半趨抑河甚直而近,不數(shù)日可至中京,何不道彼而道此?”蓋俘人常故迂其路,欲以國地險遠夸使者,且謂莫習其山川。不虞公之問也,相與驚顧羞愧,即吐其實,曰:“誠如公言?!?/p>
長安多富人右族,豪猾難治,猶習故都時態(tài)。公方發(fā)大姓范偉事,獄夫具而公召,由是獄屢變,連年,吏不能決。至其事聞,以付御史臺,乃決,而卒如公所發(fā)也。
為三州,皆有善政。在揚州,奪發(fā)運使冒占塘田教百項予民,民至今以為德。其治鄆、永興,歲用豐稔,流亡來歸,令行民信,盜城禁止,至路不拾遺。
公于學博,為文章,尤敏贍。公知制誥七年,當以次遷翰林學士者數(shù)矣。
久不遷,及居永興歲余,遂以疾聞。公在朝廷,規(guī)切人主,直言逆耳,至于從容進見,賢否人物,其事不聞于外廷者,其補益尤多。故雖不合于世,而特被人主之知。嘉祜中,嫉者眾而攻之急,其雖危而得無害者,仁宗深察其忠也。上曰:“如劉某者,豈易得也?”上每宴見諸學士時時問公少間否賜以新橙勞其良苦。疾少間,復求外補,上悵然許之。出知衛(wèi)州,未行,徙汝州。治平三年,召還,以疾不能朝,改集賢院學士。熙寧元年四月八日,卒于官舍,享年五十。
(選自《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五》,有刪節(jié))
6.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中的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3處)。(3分)
上 每 宴 見 諸 學 士 時 時 問 公 少 間 否 賜 以 新 橙 勞 其 良 苦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實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疏凡三上
B.且謂莫習其山川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不習而音為
C.公方發(fā)大姓范偉事
D.遂以疾聞
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
而劉夙嬰疾病
8.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何不道彼而道此
B.以付御史臺,乃決
何可勝道也哉
乃使人復葺南閣子
C.而卒如公所發(fā)也
D.以疾不能朝
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夏英公去世,皇帝賜謚號叫“文正”,劉敞認為這是越權。他多次上疏,促使情況改變。
B.石全彬因功升職,但他仍不滿意,皇上重新任命。劉敞不愿草擬詔書,但被皇上制止了。
C.劉敞在地方做官,總是善于利用天時地利,聚攏民力,發(fā)展生產,營造和諧社會。
D.劉敞敢于直言進諫,樹敵很多??v然受仁宗寵信護愛,還是很難跟同朝官員共事。
1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蓋虜人常故遷其路,欲以國地險遠夸使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嫉者眾而攻之急,其雖危而得無害者,仁宗深察其忠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詩詞鑒賞(12分)
1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和張仲通憶鐘陵絕句其四
王安石
汀沙雪漫水溶溶,睡鴨殘?zhí)J嗆靄中。
歸去北人多憶此,每家圖畫有屏風。
(1)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哪些景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2.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寧為百夫長,__________。
(2)__________,須行即騎訪名山。
(3)不知乘月幾人歸,__________。
(4)__________,月迷津渡。
(5)永憶江湖歸白發(fā),__________。
(6)__________,平林新月人歸后。
(7)舉杯邀明月,__________。
(8)__________,蓬門今始為君開。
五、現(xiàn)代文閱讀(一)(2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題。
輞川尚靜
朱 鴻
①輞川是一個長長的峽谷,王維曾經在這里居住。如果一個20世紀的人,為塵世所煩而效仿王維的行為,到輞川去生活,那一定荒唐,盡管輞川尚靜。
②輞川確實很靜,一條河流,兩岸青山,僅僅是這種結構就區(qū)別了鄉(xiāng)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那里的人煙總很稠密,但這里卻稀疏得忽兒便融化在風云之中了。我是坐著三輪車到輞川的。我到這里來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只是為了感覺一下輞川的氣息,我以為這目的瀟灑而苦澀,這就是味道。
③王維栽種的銀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樹皮滿是裂紋的粗壯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從葉子上流下的水,繼續(xù)洗濯著樹皮。它實在是老了,呈現(xiàn)著一種掙扎的狀態(tài)。它已經在輞川生長了千年之久。
④王維在輞川的別墅,在開始是宋之問的,這個喜歡歌功頌德的詩人,以媚附權貴而得寵朝廷,最終的下場卻是被唐朝賜死。王維遷往輞川的時候,宋之問已經做鬼,那么他是如何購得這里的別墅呢?我能猜測的只是,輞川的美一定迷惑了王維,不然,他怎么單單選擇了宋之問的別墅?
⑤輞川的雨是明凈的,線似的,一根一根拉到峽谷,但雨卻空得它無聲無息。山坡上的紅葉,渲染在碧翠的草叢,而顆顆青石,則架在雜樹的根部,危險得隨時都會滾落,不過蒙蒙的雨送給它們一層薄薄的夢,夢懸在輞川的山坡上。王維一定見過這樣的夢,甚至入過這樣的夢,不然,他的詩畫怎么那樣惟妙惟肖,有聲有色!
⑥王維購得輞川,那是他過得富貴的證明。貧窮的詩人,是不可能擁有一個輞川別墅的。其情況是:他在二十歲左右便及第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他擔任過大樂丞,并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王維在四十歲的時候做了左補闕。恰恰是這個年紀,他開始迷戀山水,來往于朝廷與輞川之間。他既做官員,又當隱士,游離于人類斗爭與自然情調的兩極。朝廷的險惡,傷害著他的心,而輞川的美妙,則給他的心以慰藉。他便是如斯生活的。王維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是他最智慧最實際的選擇,也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除此之外,他的任何做法都可能是下策。人總是希望自己生活得比較幸福一些,以王維的氣質,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場的名利之爭,同時以王維的經歷,他也不能徹底寄情于輞川的田園之樂,他必須兩者兼顧,這樣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處而摒棄了入世的壞處,同時避免了出世的苦處而感到了出世的樂處。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存在著一個廣闊的地帶,他奔走其間。人似乎只能這樣生存,不然,完全媚俗與完全脫俗,都可能導致深刻的痛苦。我不贊成一個學者對王維的抱怨,這位學者認為,他缺少陶潛那種勇氣,他沒有徹底決裂于官場。這是一種刻薄的認識!
⑦雨中的輞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著它的狀態(tài)。秀峰沉默,亂石相依,雨悄悄地縫合著萬物。秋風過處,衰柳飄蕩,黃葉旋飛。曲折的路徑,流水揚落,淺草明滅。松、柏、楊、槐之類,高高低低,互相摻雜,組成了綠的森林,并覆蓋著輞川的溝溝坎坎。偶爾一樹柿子,落了肥葉,唯紅果占據(jù)枝頭。白水流過幽深的峽谷,遇石而繞,觸茅而漫,柔韌地走過河床。
⑧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已經五十五歲的王維被判軍逮捕,軟禁于洛陽的一個寺廟。他吞藥致病,裝啞而活,但他終于敵不過安祿山的驕橫,無奈地接受了偽職。唐朝征服了叛軍之后,皇帝對那些接受偽職的人統(tǒng)統(tǒng)定罪,然而,王維在軟禁之中,曾經向探望他的朋友裴迪誦詩,此詩受到皇帝的嘉許,遂對他只作了降職處理。這是王維的幸運了。其詩是這樣的:“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p>
⑨盡管如此,安史之亂畢竟摧殘了這個老人,他逐漸變得消沉了,或者,他變得更加淡泊,更加寂寞。他常常拄著拐杖,站在門外,眺望輞川的落日夕煙。暮色之中,稀疏的鐘聲,歸去的漁夫,飄走的花絮,柔弱的菱蔓,都使他感到惆悵。他看著看著,就轉身回到他的屋子。他已經深深地陷入了空門。王維的母親就信仰佛教,這影響了他的心靈,不過到晚年,他才徹底地皈依佛教。他食素而不茹葷,認真地打禪。他坐在枯寂的輞川,閉著眼睛,尋找著解脫煩惱的路徑,企圖超越生死之界。香煙裊裊,燭光閃閃,王維的心凄涼而寧靜。
⑩人生真的像王維覺悟的這樣么?我不知道,唯有達到王維的境界才能理解王維,不過我沒有。我只感覺,自然如我面前的輞川,社會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關的一面,都能給我以享受。然而,我的輞川之行,明顯地含有煩于我那個圈子的成分。是的,我很煩,某些時候我簡直不堪負荷。從我棲身的圈子走出,到輞川去換換空氣,確實使我感到一種輕松。
⑾雨中的銀杏是那樣獨具風采,它的圓潤的樹葉像打了發(fā)蠟似的明滑,輞川強勁的風反復地翻動著它們,但銀杏的樹身牢固地埋在土中,風怎么吹它也不動。這是輞川最古老最高貴的植物,水汩汩地流過它黑色的樹皮。王維種植的銀杏,成了他在這里生活的主要標志,然而,它終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將只有輞川。
⑿輞川很靜,長長的峽谷已經完全沉浸在秋日的煙雨之中了,所有的樹木和石頭,都化作迷蒙的一團,一只鳥也沒有,一只兔也沒有,甚至除了我,一個人也沒有,唯有風聲、雨聲和河流的浪聲。這樣的一種空,一種自然給我產生的空,是恐懼的。一瞬之間,我真是驚駭起來,我害怕從山中鉆出一個野獸或怪物。這樣想著的時候,我似乎已經有了對付它們的準備,于是忽然吊起的心就慢慢放了下來。驀地,我感覺身后有腳步的挪移,颯颯的,仿佛是誰用樹枝在地上劃動,我猛地回頭一看,竟是一個穿著蓑衣的農民,他站在雨中,輕輕地問我:“你要三輪車么?”
(有刪改)
13.作者為什么稱王維的選擇是“最智慧最實際的選擇?”(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分析畫波浪線的句子的表達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第③⑩段都寫到銀杏,各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說“我到這里來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只是為了感覺一下輞川的氣息”,請結合全文探究“輞川的氣息”的具體內涵。(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現(xiàn)代文閱讀(二)(18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題。
漫話高雅與通俗
金開誠
①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京劇被歸為“高雅藝術”;由此類推,越劇、滬劇、錫劇、黃梅戲等等勢必亦將歸于“高雅”。不久以前,還見到有的報道把蘇州評彈歸為“高雅藝術”;那么,如評書、大鼓等各種地方曲藝也就都將歸入“高雅”之列了。
②然而,從中國戲曲發(fā)展的實際來看,這些藝術之所以曾經大為興盛,并非因為今人所謂的“高雅”,而恰恰是因為它們通俗。唯通俗才能贏得廣大觀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楊小樓在天津演了一出《金錢豹》,街頭巷尾的頑童便紛紛學喊“閃開了”。戲曲藝術是通俗的,然而卻雅俗共賞。所以蘇州評彈雖為地道的通俗藝術,但卻不乏高人雅士成為“書迷”。
③“高雅——通俗”的分類之所以概括不確、不大說得通,主要因為在邏輯上這個分類并未依據(jù)同一個標準,因而其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并且使分類不周延。比如說把一群馬分為公馬與母馬,這是可以的,因為這是根據(jù)同一個標準(性別)來分的;倘若分為公馬與白馬,這就不可以,因為公馬同時可以是白馬,又無法包含母馬中的非白馬。就文學藝術的品種而言,高雅的創(chuàng)作可以表現(xiàn)為通俗,通俗的創(chuàng)作可以包蘊著高雅,因而往往外延重合。再者,那些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在分類中卻沒有著落。與高雅對立的概念不是今人所謂的“通俗”,而是低俗、庸俗與惡俗。不能因為“通俗”一詞“不幸”帶了一個“俗”字,便認為它就一定不高雅了。
④看看許多文章所作的“高雅”與“通俗”之分,大致是出于直觀,其間隱隱約約含有一種想法,即凡是現(xiàn)在不大興旺、欣賞者不多、反應冷落的便是“高雅藝術”;反之,欣賞者眾多、反響熱烈的便是“通俗藝術”。
⑤文學藝術作品應該為大眾喜聞樂見,為此力求雅俗共賞乃是創(chuàng)作的光明大道。當然,世界上也確有真正高雅而不易為大眾理解、接受的作品。我們應該認識到,“高雅”與“通俗”并不是對立的兩個概念,乃是從不同角度對作品的評估。而且,就實際情況來看,世界文學藝術史上最有影響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兼有高雅與通俗兩個特征,這可以從部分的唐詩、宋詞、元雜劇及《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優(yōu)秀小說一直說到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等等,真可謂其例不勝枚舉?,F(xiàn)在如把“高雅”與“通俗”截然分為兩類,恐怕過去和未來的文學藝術史都該換一種寫法了,然而事情是絕不會這樣的。
⑥那么,文學藝術作品究竟可不可以分類呢?答日:可以。例如分為高雅與低俗可以,分為精品與次品也可以。但這種含有褒貶意義的分類只能在同一種文學或藝術中進行,而決不能在不同種的文學或藝術中進行。例如同是電視劇,卻有高低之別;同是相聲,卻有雅俗之分。然而決不能認為電視劇比相聲高雅,或小說比詩歌低俗。不同的文藝是不同的創(chuàng)造,有不同的特色,品種之間是沒有高低雅俗之分的。
(選自《群言》,有刪改)
17.聯(lián)系上下文,闡釋第三段中畫線句的含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請簡要分析第五段的論述層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作者看來,文學藝術作品分類應避免哪些誤區(qū)?(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作文
20.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有人說,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么,要想到你擁有什么;也有人說,不要老想著你擁有什么,要想到你沒有什么。
命題人:徐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