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昊
井底之蛙,人們只知其視野之狹隘,卻不知其視野之深遠。
當今世界,信息井噴,知識唾手可得,求知再也不需要鑿壁借光.手抄筆錄。但在這個知識獲取極其容易甚至有點廉價的時代,為什么鮮有大家的涌現(xiàn)?為什么人們看到的多是“處處有為”實則無為的庸人呢?
或許,這便是深度使然。
幾百年前抑或更遠,人們雖也有書籍,但大都為富家子弟所獨享,那些寒門子弟,若想汲取一點點知識,首先須用筆墨抄上一遍,然后反復(fù)誦讀??梢韵胍?,那時的書籍大多是被書生們翻爛的。裝幀精美的圖書,整齊劃一地出現(xiàn)在書房作為背景;書籍因為放置時間過久,不曾問津致使其爛于箱底的現(xiàn)象只能出現(xiàn)在當下。
書如瀚海,此言不虛。人既無彭祖之長壽,也無大椿之永恒,何能讀遍每本書?因而我以為,讀書不必刻意強求廣泛,但求精深。人的一生終歸有限,視野也是個永無盡頭的概念,與其苦于拓展廣度和寬度,不如增加其深度,如古人讀書一般,“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一定會有超出常人的收獲。
再看看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似乎無時無刻不在獲取來自外界的信息,也許一個經(jīng)濟學家會跟你大談國家政治,出租車司機會和你大侃天文奧秘……但放眼望去,普天之下,又有幾個真正能夠?qū)⒆约核鶑氖碌氖聵I(yè)和工作做到極致?
我們當然不是反對一個人同時擁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否則,人們也無法更好地適應(yīng)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所反對的是那種只顧盲目汲取淺顯知識,卻不愿在某一點或某一個方面刻苦鉆研的做法。表面上看來,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內(nèi),似乎無所不知,連吃個飯菜都要大談其化學成分,還自以為學識淵博。其實,這樣的人大可貼上“淺薄”的標簽,卻無法和“淵博”畫上等號?!奥劦烙邢群螅g(shù)業(yè)有專攻”,古人早已有此論斷,自以為有先進意識的現(xiàn)代人卻為何不知其義,背道而行呢?
可以做個這樣的比喻:人的一生如同一束光亮,有的人努力撐大“井口”,想要照亮更廣的天空,殊不知,光亮也會隨之分散而變得不再那么的耀眼奪目。
余光中先生曾寄語青少年:“記住,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我們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大師雖去,言猶在耳!
因而,我們甘做“井底之蛙”,不是我們視野不夠廣闊,而是能讓我們的視線更加集中,在有限的生命時光中孜孜以求,努力達到其極致。這樣做,比只求廣度和寬度而缺乏深度更有意義,也更有價值。
獨守“井底”,光更亮。
老師說
本文立意獨到,論證時既能觀照古今,又充滿強烈的思辨色彩。引證似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喻證則形象生動,令人信服。行文自如,語言曉暢,是一篇難得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