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肖郭成根邵佳佳蘇英京李偉龍*
(1臨海市農業(yè)林業(yè)局,浙江臨海 317000;2上盤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浙江臨海 317015)
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 italica Plenck)又稱西蘭花、綠菜花等,為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變種一二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浙江臺州地區(qū)種植青花菜已有近30 a的歷史,形成了以臨海市上盤鎮(zhèn)為中心的秋冬青花菜生產中心,生產規(guī)模占浙江省的50%左右。近幾年來,工廠化育苗規(guī)模逐漸擴大,由于使用帶菌育苗基質、長距離運輸種苗、回收利用舊穴盤等,青花菜根腫病開始發(fā)生并趨重,2016年溫嶺青花菜根腫病發(fā)病面積約66.7 hm2(1 000畝),臨海發(fā)病面積逾6.7 hm2(100畝);2017年溫嶺青花菜根腫病發(fā)病面積超過133.3 hm2(2 000畝),臨海發(fā)病面積逾66.7 hm2(1 000畝),三門、椒江也開始發(fā)生根腫病。
十字花科作物根腫?。╟lubroot disease)是由專性寄生菌蕓薹根腫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一種土傳性病害(Dixon,2014),病害發(fā)生受土壤pH、溫度、濕度、菌源量等因素的影響(Murakami et al.,2002;Niwa et al.,2007),病菌休眠孢子在酸性土壤中可以存活10 a以上,抗逆性極強(趙利民 等,2017)。根腫病最典型的癥狀表現(xiàn)在根部,呈紡錘形、球形、瘤狀或棒狀腫塊,少則零星出現(xiàn),多則相互連接成片并覆蓋整個根系(George,2009);植株地上部分生長遲緩、缺水萎蔫,嚴重時全株枯死,產量和品質受損(陸曉英,2017)。
氟啶胺(fluazinam)為二硝基苯胺類廣譜殺菌劑,通過阻斷病菌能量(ATP)的形成,從而使病菌死亡,作用于植物病原菌從孢子萌發(fā)到孢子形成的各個生長階段(張露 等,2013),對十字花科根腫病有較好防效(尚慧 等,2008;陸曉英,2017)。臺州地區(qū)種植青花菜的區(qū)域是黏性海涂地,土壤呈堅硬塊狀,不適宜用移栽前5~7 d藥劑混土的方式防治根腫病(趙利民 等,2017)。根據(jù)青花菜根腫病的發(fā)生特點,本試驗采用藥液拌育苗基質以及移栽后不同時期灌根的方式,研究50%氟啶胺懸浮劑(SC)不同施用方法對青花菜根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氟啶胺對青花菜幼苗和成株的安全性。
供試青花菜品種為綠雄90,杭州三雄種苗有限公司經銷;蔬菜育苗基質為杭州錦海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產品;育苗穴盤為72孔穴盤,長×寬×高=540 mm×280 mm×55 mm,底部孔徑8 mm,臺州隆基塑業(yè)有限公司產品;50%氟啶胺懸浮劑(SC)(農割),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產品。
試驗在臺州翼龍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育苗中心進行,分別用50%氟啶胺SC 1 000、2 000、3 000倍液拌基質,2017年10月10日播種,為了保證基質的藥液濃度,覆蓋蛭石后再用相同濃度藥液澆透,設清水為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每重復1盤,育苗期間常規(guī)水肥管理。
試驗在臨海市豐達蔬菜有限公司山根村種植基地2016年根腫病發(fā)病田塊進行,土壤pH值6.36,前茬為水稻。青花菜穴盤苗來自豐達蔬菜有限公司育苗廠,基質pH值6.7,苗齡33 d;土床苗(是區(qū)別于穴盤苗的常規(guī)苗,目前在臺州地區(qū)廣泛使用;將青花菜種子直接播在土壤苗床中,四葉一心時移栽到大田)來自臨海市上盤鎮(zhèn)海建村,苗床土壤pH值7.8,苗齡33 d。2017年10月7日移栽,株距45 cm,行距50 cm,起苗時穴盤苗和土床苗生長正常,根部均未出現(xiàn)根腫。
試驗設5個處理:處理1,穴盤苗移栽后3 d(10月10日)施藥;處理2,穴盤苗移栽后3 d(10月10日)和30 d(11月7日)施藥;處理3,穴盤苗發(fā)病后(10月29日)施藥;處理4,穴盤苗清水澆根(CK1);處理5,土床苗清水澆根(CK2)。每次用藥量均為300 mL·(667 m2)-1,1 000倍液灌根,每株100 mL;每處理3次重復,每重復100株,隨機區(qū)組排列。
苗期安全性試驗:2017年10月18日(播種后8 d)調查出苗率;10月29日(播種后19 d),采用平行線跳躍式取樣法,每個穴盤取3行共36株,測定株高、第1片真葉長度,調查根系盤根情況;11月8日(播種后29 d),調查幼苗根系盤根情況以及根腫病發(fā)生情況。
田間防效試驗:移栽后每隔7~10 d調查1次各小區(qū)根腫病發(fā)生情況;2018年2月8日,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取10株,將植株連根挖起,調查根腫病病級。
藥害分級標準(Niwa et al.,2007):-為無藥害;+為輕度藥害,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為明顯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減產;+++為高度藥害,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對產量和品質都造成一定損失;++++為嚴重藥害,植株生長受阻,產量和品質損失嚴重。
根腫病分級標準(郭向華,2001):0級,根部無腫大;1級,主根腫大,其直徑小于2倍莖基,或須根有小腫瘤;3級,主根腫大,其直徑為莖基的2~3倍;5級,主根腫大,其直徑為莖基的3~4倍;7級,主根腫大,其直徑為莖基的4倍以上。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SPSS 21.0軟件的Tukey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1.1 氟啶胺對青花菜出苗率的影響 2017年10月18日(播種后8 d)調查結果表明(表1),50%氟啶胺SC不同濃度處理對青花菜出苗率沒有明顯影響,與對照出苗率相近;但藥劑處理的幼苗較對照發(fā)芽勢弱,藥劑濃度越高幼苗發(fā)芽勢越弱。
表1 氟啶胺基質處理對青花菜出苗率的影響
2.1.2 氟啶胺對青花菜幼苗長勢的影響 2017年10月29日(播種后19 d)調查,各處理青花菜幼苗生育期無差異,都處于兩片真葉期,但藥劑處理對幼苗的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出現(xiàn)藥害,植株矮小、下胚軸短縮、葉片變小黃化、根系少、無法盤根,藥劑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顯;對照幼苗生長正常,葉色、株高等均無異常,根系正常盤根 (表2)。
表2 氟啶胺基質處理對青花菜幼苗長勢的影響
2017年11月8日(播種后29 d)調查,藥劑處理的青花菜幼苗依舊無法盤根,但是藥劑處理和對照均未見根腫病發(fā)生。
2.2.1 氟啶胺對青花菜根腫病的防效 移栽后每隔7~10 d調查1次,穴盤苗清水灌根處理(CK1)10月29日發(fā)現(xiàn)根腫病植株,最早顯癥;移栽后3 d灌根處理,11月13日發(fā)現(xiàn)根腫病植株;土床苗清水灌根處理(CK2),12月1日發(fā)現(xiàn)根腫病植株;移栽后3 d和30 d灌根處理的根腫病顯癥最晚,為翌年1月1日。2月8日采收期進行最后一次調查,穴盤苗清水灌根處理的根腫病病級最嚴重,主根腫大、破裂腐爛,植株矮小萎蔫;發(fā)病后灌根處理和移栽后3 d灌根處理的植株根腫部受抑制,褐變、松脆,基部抽生大量不定根,病級低的植株可以恢復生長;土床苗清水灌根處理的植株須根有小腫瘤,個別植株矮小萎蔫;移栽后3 d和30 d灌根處理的病株數(shù)最少,病級最低,植株生長正常。
從表3可以看出,移栽后3 d和30 d灌根處理的青花菜根腫病病情指數(shù)最低,僅為5.71,相對防效達到92.21%,與其他處理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移栽后3 d灌根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極顯著低于發(fā)病后灌根處理和穴盤苗清水灌根處理,與土床苗清水灌根處理差異不顯著,相對防效為74.03%,極顯著優(yōu)于發(fā)病后灌根處理;發(fā)病后灌根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極顯著低于穴盤苗清水灌根處理,但相對防效僅為41.56%。
表3 氟啶胺對青花菜根腫病的田間防效
2.2.2 氟啶胺對青花菜成株的安全性 移栽后3 d 50%氟啶胺SC 1 000倍液灌根處理對青花菜產生藥害,藥害等級為++,即明顯藥害,青花菜生長受抑制,植株矮小、長勢弱、新葉抽生慢,生育期推遲7~10 d;移栽后22 d植株恢復生長,對產量未造成影響。
本試驗結果表明,基質拌50%氟啶胺SC 1 000、2 000、3 000倍液處理均明顯抑制青花菜幼苗生長,故不宜在育苗期使用該藥劑,這與王靖等(2011)的研究結果一致。青花菜大田移栽后采用50%氟啶胺SC 1 000倍液灌根處理能有效防治根腫病,不同施藥時期和施藥次數(shù)均會影響防效,根腫病顯癥前灌根處理的防效極顯著優(yōu)于發(fā)病后灌根處理,2次灌根處理的防效極顯著優(yōu)于1次灌根處理,植株受侵染越早發(fā)病越重,后期感染對植株生長和產量造成的影響較小,因此在移栽期采用氟啶胺灌根處理能起到防病、保苗、保產的作用,但是移栽后3 d灌根處理對植株生長有輕微抑制作用,用藥時間應適當推遲。
十字花科作物整個生育期均能感染根腫病,幼苗期(2~6片真葉)植株根部的表皮層較薄,根腫病菌易侵染并且快速發(fā)展,6葉期以后病菌侵染速度減慢(楊佩文 等,2009;Kageyama & Asano,2009;Sharma et al.,2011),一般病菌侵染9~10 d可在根部形成腫瘤(嚴位中 等,2004),受侵染越早發(fā)病越重(王靖 等,2011),因此苗期是防治重點。穴盤基質育苗技術能有效避免污染土床的病菌侵染,培育無病壯苗,使用安全不帶菌的育苗基質至關重要。筆者曾于2016年在育苗工廠觀察到基質帶菌造成苗期感染的情況,穴盤苗在播種后20 d即能觀察到明顯的根腫,移栽大田后植株生長緩慢、萎蔫,莖基部腫大;本試驗整個過程中,藥劑處理和對照穴盤基質苗在苗期均未出現(xiàn)根腫病,長勢健壯,移栽大田后22 d才觀察到根腫,發(fā)病部位多是須根,呈小腫瘤狀,表明本試驗中的根腫病是在移栽大田后由土壤中的根腫病菌侵染引起。
青花菜移栽后藥劑處理試驗結果表明,土床苗清水灌根處理(CK2)的根腫顯癥日期比穴盤苗清水灌根處理(CK1)遲33 d,病情指數(shù)低,差異極顯著。育苗基質的pH值為6.7,起苗移栽時基質pH值降到6.2~6.3,移栽的大田pH值為6.36,弱酸性土壤最利于根腫病的發(fā)生(Buczacki et al.,1978),因此穴盤苗移栽后發(fā)病早、病級重;土床苗的苗床pH值為7.8,楊明英等(2011)的研究表明微堿性土壤有抑菌防病作用,推測移栽時植株根圈帶有微堿性土壤,能夠抑制病菌萌發(fā)侵染,植株生長前期不發(fā)病,后期長出的側根被大田里的病菌侵染形成小根瘤,病級低。因此,防治青花菜根腫病可通過調節(jié)土壤pH來抑制病菌休眠孢子萌發(fā),能夠有效控制根腫病發(fā)生(蔣歡 等,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