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yī)院心血管專科主任醫(yī)師 胡世云
古有“南方人參”之稱和“一片值一金”的說法?;偌t性溫味辛苦,具有獨(dú)特的健胃行氣、化痰止咳功效,享有“治咳保肺珍稀奇藥”的盛名,被列入明清兩代的宮廷貢品藥材。
化橘紅與橘紅是常用的中藥飲片,它們的性味與歸經(jīng)相同,都是辛、苦,溫,歸肺、脾經(jīng)。功效與主治相似,在臨床中常常被混淆,故國(guó)家藥典明確將“化橘紅”與“橘紅”分別列出。兩者同科不同種?;偌t是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層果皮,橘紅是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外層果皮?;偌t可以化痰、理氣、健胃、消食,治胸中痰滯、咳嗽氣喘、嘔吐呃逆、飲食積滯等癥。橘紅用于消痰、利氣、寬中、散結(jié),治風(fēng)寒咳嗽、惡心、胸痛脹悶等癥。
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化橘紅,治痰癥如神,消油膩谷食積,醒酒寬中……”《嶺南雜記》記載蘇澤堂的化橘紅,“治疾如神,每片真者可值千金”。明朝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橘紅佳品,其瓤?jī)?nèi)有紅白之分,利氣、化痰、
化橘紅是十大廣藥之一,自止咳功效倍于它藥。其功愈陳愈良。”
化橘紅性溫,單用只適合于風(fēng)寒咳嗽的患者。體虛、肺熱的患者是不適合的,但通過配伍就可以擴(kuò)大化橘紅的治療人群了。
橘紅丸由化橘紅、陳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制)、紫蘇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蔞皮、浙貝母、地黃、麥冬、石膏等中藥組成,用于痰熱咳嗽,痰多,色黃黏稠,胸悶口干。
橘紅梨膏由化橘紅、梨、川貝母、天冬、麥冬、苦杏仁(制)、枇杷葉、五味子等中藥制成,用于治療肺胃陰虛、口干咽燥、久咳痰少等癥者。
化橘紅10克,酌加冰糖少許,加水燉汁。對(duì)氣管炎之寒濕盛者用之多效。
化橘紅10克,川貝母10克,甘草3克,隔水蒸燉半小時(shí)??梢岳須饣担沃箍?。對(du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證屬痰濁上擾,表現(xiàn)為痰白黏稠者適宜。
取化橘紅5克,烏梅10克,五味子10克,將上述藥材洗凈后放入開水中泡30分鐘即可飲用。此飲具有健脾化痰、補(bǔ)腎納氣的功效。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證屬脾腎虧虛、痰濁阻肺者,表現(xiàn)為喘而無力、痰多色白清稀。
民間有一些偏方,常常用化橘紅來止咳、醒酒、消油膩。比如化橘紅與黃芪、茯苓、黃精、雞內(nèi)金、青黛等配伍,可治療小兒反復(fù)呼吸道感染?;偌t加茶葉泡飲,長(zhǎng)期飲服,對(duì)中老年人長(zhǎng)年咳嗽或哮喘有效。將化橘紅切片,取約5克,煲雞湯等,可解油膩、清腸胃、潤(rùn)肺止咳。將化橘紅兩個(gè)切成碎片或打成粉末,放入玻璃瓶,加入純蜂蜜500克。泡浸30天后,每天早晚取一湯匙用溫開水沖稀飲用,可驅(qū)寒、潤(rùn)肺、消脂、開胃消食、排毒養(yǎng)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