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飛
翻開古籍,我們很容易看到諸如“黃袍”、“紅袖”、“烏紗”、“青衫”等飽含色彩的服飾詞匯。那么,這些顏色有什么內(nèi)涵與寓意呢?它們在我國服飾的歷史中又有哪些變遷呢?
2500多年前,老子騎牛西去,路過函谷關時,在關令尹喜的強烈要求下,寫下長達 5000字的 《道德經(jīng)》。據(jù)說,尹喜不僅是一個官吏,還是一位星相大師。當他望見有一片紫色的氤氳之氣從東邊飄過來時,他就斷定會有圣人經(jīng)過??梢哉f《道德經(jīng)》是在一片紫色中誕生的,還留下了一個成語——紫氣東來。
為什么尹喜看到紫色就想到圣人了呢?這不得不說紫色有著尊貴的地位。那么紫色是怎樣取得尊貴地位的呢?這跟比老子早100年的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有關。據(jù)說,當年齊桓公特別喜歡紫色,在他的帶動下,齊國的老百姓紛紛穿上了紫服,紫色成為齊國的流行色。
那么齊桓公為什么喜歡紫色呢?
一方面可能跟齊桓公的性格有關。按照現(xiàn)在的色彩理論,紫色是由紅色和藍色復合而成的,紅色象征熱烈、感性,藍色象征冷靜、理性。這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一會兒熱烈,一會兒冷靜,這就有點叫人摸不著頭腦。所以,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紫色給人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神秘,而齊桓公正是這樣一個雙重性格的人。
齊桓公喜歡紫色的第二個原因則是他可能有一種 “超級土豪”的消費心理,即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當時這種紫色的服裝的確很貴,五件素服(本色或白色的便服)抵不上一件紫服。但再貴的紫服對齊桓公來說都不是事。所以,紫服就流行起來了。
齊國是一個稱霸的國家,也是個商貿(mào)大國,它在服裝領域被稱為“冠帶衣履天下”。當時管仲又主張開放海關,把齊國變成了一個自由貿(mào)易區(qū)。這樣一來,紫色能在齊國成為時尚,也必然會影響到華夏的廣大地區(qū)。
大紅大紫、萬紫千紅、金印紫綬、魏紫姚黃、紅得發(fā)紫……從這些詞語中我們能夠看到紫色的地位。然而,在《論語》里,孔子卻說過“惡紫之奪朱也”,意思是非常反感紫色把紅色的地位給搶了。
在孔子心中,為什么紫色不能跟紅色平起平坐呢?這跟中國古代色彩體系的演變有關。
黃帝時期,設計了上衣下裳。上衣象征著天,取天色為玄色,玄就是黑色;下裳指裙子,象征著地,取土地的顏色為黃色。上玄下黃,以黑色為尊,這種觀念一直延續(xù)到夏朝才結束。后來商滅夏后,由于商朝崇尚白色,就以白色為尊。周朝時,五行體系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五行統(tǒng)合五色,形成了新的色彩體系。金對應白色,木對應青色,水對應黑色,火對應紅色,土對應黃色。
周朝推翻了商朝,商朝推崇白色,白色在五行中為金,那么什么克金呢?
火克金,所以周朝人認為自己是火德,火的顏色為紅色,所以當孔子看到由于齊桓公的個人喜好把紫色的地位提高了,超過了紅色,心里就非常不快。受孔子思想的影響,后世對紫色的看法變得復雜起來。一方面,紫氣東來,紫是祥瑞的顏色;另一方面,紫有犯上之嫌,所以王莽篡權叫“紫色蛙聲”。
那么何時黃色又成為皇家的專屬色彩了呢?
其實,黃色上位是有歷史的必然性。第一,我們中華人文的初祖叫黃帝。第二,五行不僅統(tǒng)合了五種顏色,還統(tǒng)合了五個方向——東西南北中,中的位置上是土,土為黃色。中央的地位不能比其他低,于是黃色就升級了。第三,黃色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金錢,聯(lián)想到富貴,這是大家追求幸福的一種心理傾向。第四,中國人的黑色瞳仁對明度高的色彩更敏感,如明黃、大紅、鮮綠等。所以,黃色上位是大勢所趨。
對這種趨勢進行推動的第一人是隋文帝楊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里有記載:“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彼逦牡蹫槭裁聪矚g黃色呢?一是因為黃色的面料便宜。隋文帝是一個非常節(jié)儉的皇帝,選黃色有經(jīng)濟的考量。二是黃色符合隋文帝的心理訴求。隋文帝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愛民如子,那么他想通過自己的形象對老百姓傳遞什么樣的感覺呢?那當然是溫暖的感覺,而黃色正是最為經(jīng)典的暖色。
自隋文帝后,黃色就成了尊貴色。那么,黃色何時成了皇家的壟斷色呢?這得追溯到唐高宗時期。當時發(fā)生了一件事,洛陽尉柳延穿黃衣夜行而遭到下屬的群毆,究其原因史書中并沒有記載。不過,唐高宗卻把原因歸結為穿黃色,說人人都穿黃色就分不出等級了,所以柳延挨打了。這其實是在借題發(fā)揮,目的就是把黃色壟斷到皇族手上。
于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禁止皇族以外的官吏及老百姓穿黃色衣裳,黃色就成了皇族的標志色。黃色到了清朝被運用得更為夸張了,比如皇帝賜個黃馬褂就代表了皇恩浩蕩。
衣著代表一個人的文化品位,對人有重要意義。中國古代的服裝正是以其顏色、材料等鮮明的特征,顯示著穿衣人身份的貴賤尊卑。
在古代,中國的染色技術一直是很先進的。漢朝時,我們有幾十種顏色,到清朝時已經(jīng)達到了幾百種。這么多顏色,老百姓能享受到多少呢?
其實從周朝開始,國家就對顏色有了管理,或者說等級的劃分。最開始比較粗放,唐朝以后不僅把黃色壟斷了,對各級官員及百姓都有了服裝顏色的明確規(guī)定。以宋朝為例,比如電視劇 《大宋提刑官》里,主人公宋慈在做六品官時穿的服裝為紅色,做四品官時穿的服裝為紫色。這是因為宋朝規(guī)定五、六品官員的官服是緋紅色,到了四品官員,官服就為紫色。
那么,老百姓能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呢?當時官方規(guī)定,老百姓只有兩種顏色可以穿,那就是皂與白。皂就是黑色,而且就算穿皂色也要經(jīng)過上級的批準,選擇空間非常狹小。但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得不到滿足的老百姓就會試著突破官方的限制。因此,在宋代老百姓身上也會出現(xiàn)其他流行的顏色,比如淺絳色、淺青色、褐色、黑紫、紅紫等。因為紅、紫、綠、黃都不能穿,老百姓只能穿一些中間色,因此那時的服裝顏色都比較淡雅,倒是符合現(xiàn)代小清新的審美。
而一些跟服裝有關的詞語,表達的卻是老百姓的身份,如 “黔首”、“白丁”、“白衣”等。所以,《陋室銘》里那句“往來無白丁”說的就是,所結交的人里沒有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