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How
說到壓力,有個說法叫“壓力山大”。
但是,有一天我無意之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TED演講,短短15分鐘,說醍醐灌頂都低估了它的能量和價值。演講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她徹底顛覆了我對壓力的認知——
“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沒有壓力的人,相反,他們是那些壓力很大,但把壓力看作朋友的人。這樣的壓力,是生活的動力,也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h3>壓力新研究:壓力會殺死人,但只殺得死會這樣想的人
麥格尼格爾開展的這項研究歷時8年,追蹤了3萬美國成年人。在研究過程中,參加者會被問到兩個問題:
“去年你感受到多大的壓力?”
“你相信壓力有礙健康嗎?”
8年后,研究人員查看了公開的死亡記錄數(shù)據(jù),并找出了那些已經去世的參與者。研究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那些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參與者,會經常失眠、內分泌失調,并且因此誘發(fā)癌癥或心臟病,最終死亡風險增加了43%,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
但是,如果承受了極大壓力的人,不認為壓力有害,死亡的風險就不會升高,甚至比壓力較小的參與者死亡風險更低。
是的,真正有害的不是壓力,而是認為“壓力有害”的想法。也就是說,壓力并不是導致死亡風險增加的決定性因素,如何看待壓力才是決定性因素。研究人員還估計,在追蹤死亡案例的8年中,有超過18.2萬人過早離世的原因,并不是壓力本身,而是認為“壓力有害”這個想法。
接下來,參與者在參加“社會壓力測試”時,研究者事先教導他們這些壓力表現(xiàn)是有益的:如呼吸加快可以幫助大腦獲得更多的氧氣,心臟怦怦跳是在為行動做準備。
實驗結束后,那些將壓力視為對自己的表現(xiàn)有幫助的參與者,感受到的壓力大大降低,這些人少了一份焦慮,多了一份自信。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因為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個思想準備上的小動作,在面對同樣的壓力時,結果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接下來,我們從生理角度解釋這種現(xiàn)象。一般情況下,壓力會讓我們心率加快、血管收縮,而這也是慢性壓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原因之一。但是,在上面這項研究中,當參與者認為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是有益的時,他們的血管就會保持松弛狀態(tài)。他們的心臟仍然怦怦直跳,卻是以一種更健康的心血管系統(tǒng)活動的方式在跳,和他們開心或者受到鼓舞時的心跳方式類似。
這是因為當人們感受到壓力時,作為對壓力的反應,腦垂體會釋放一種壓力性激素,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催產素,催產素不僅僅作用于大腦,還有益于身體。如保護人們的心血管功能避免受到壓力帶來的傷害。催產素還是天然的抗炎物,能幫助血管在應對壓力時保持放松。
現(xiàn)在我們應該知道壓力為什么會讓我們更健康了,原因就在于壓力會讓我們的身體釋放出催產素。
上面說到催產素是一種壓力性激素,其實它更是一種神經激素,能直接作用于腦部神經的功能和運作。催產素可以很好地調節(jié)大腦的社交本能,促使人們與別人交往。而且,催產素讓人們渴望得到朋友或家人的擁抱或接觸(所以它又被稱為擁抱激素)。它甚至會促使你主動去幫助和關心那些你在乎的人。因此,由于壓力而產生的催產素會讓人更有社交能力,變得更容易相信別人,更具有合作精神,而且更慷慨大方。
其實,我們的心臟有催產素受體,它能幫助心肌細胞再生,并從壓力導致的損傷中得到恢復。催產素對人體的這些好處來源于社交聯(lián)系和人際支持。也就是說,當你對處于壓力狀態(tài)中的人施以援手時,無論是對尋求幫助的他,還是對幫助他的你自己,你們體內都會釋放出更多的催產素。如此一來,你對壓力的反應就會變得更健康,也能從壓力中迅速恢復。
神奇的是,機體對于壓力的反應建立了一種釋放壓力的內在機制(壓力本身可以減緩壓力),而這一機制就是社交聯(lián)系。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在經歷過大的創(chuàng)傷后,會變得更加具有“利他思想”,會花更多的時間照顧朋友和家人,也更愿意參與各種志愿服務。
創(chuàng)傷幸存者花越多時間幫助他人,他們會感覺越幸福,也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意義。這就像汶川地震一發(fā)生就有很多自發(fā)組織的救援人員前往汶川,他們說:“我之前也是地震的幸存者,我現(xiàn)在特別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就是想去幫助別人。”
那些認為壓力有害的人,在感受到壓力時,就企圖以逃避來應對壓力。而認為壓力有益的人,則會主動積極地應對壓力,面對壓力迎難而上。這樣就強化了應對壓力的資源,對生活的挑戰(zhàn)更有自信,會建立和維持更親密的社交關系。
因此,當你以積極的方式看待壓力時,你不僅能夠在壓力下做得更好,而且會達到更高深的境界——你告訴自己的身體去相信你能夠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而且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一項研究追蹤了約1000位年齡在34~93歲之間的美國成年人,他們同樣被問到兩個問題:
“去年你經歷了多少壓力?”
“你花費了多少時間來幫助親朋好友或鄰里鄉(xiāng)親?”
然后研究者調查了接下來5年內死亡的參與者。
研究發(fā)現(xiàn),經歷較多壓力(如經濟困難或家庭危機)的參與者,壓力增大了30%的死亡風險。但是,對那些經歷較多壓力卻花費較多時間關心別人的人,沒有增加任何死亡風險。也就是說,關愛可以造就人們的韌性(快速恢復的能力)。
縱然各項研究表明,壓力本身沒有害,認為壓力有害才有壞處,但依然有很多人堅定地認為壓力有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壓力思維模式呢?
為了改變你的壓力思維,首先你得了解自己的壓力思維,有意識地關注自己對壓力的反應,然后通過以下三步做出改變:
第一步:承認壓力的存在。也就是說,當你感受到壓力時,不要逃避它,要允許自己感受到壓力,包括它是如何影響你的身體的。
第二步:歡迎壓力。意識到壓力是你對自己在意的事物的反應,并會連結到壓力背后的積極動機。
第三步:運用壓力給你的能量。不要試圖耗費時間管理壓力,而是要思考你現(xiàn)在可以做些什么來應對壓力。
每當你感受到壓力時,應用上述三步進行練習,你會逐漸看到壓力的好處,改變壓力有害的思維。你會更擅長應對壓力,焦慮和抑郁的狀況會減少,你會更健康和幸福。
壓力本身不可避免,但你遇見壓力,也就收獲了一個利用壓力的機會。這些思維方式上的小改變,會激發(fā)一系列深入的變化。
看完上面的研究,也許有人會問:那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呢?比如,是選擇有壓力的工作還是無壓力的工作?某種程度上,是否只要大家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好壓力,那聰明的選擇就是選有壓力的工作呢?
麥格尼格爾教授說:比起對不安的逃避,對生活意義的追求才是身心健康的不二法則。做出決定的最好方式,是選擇那些對你的生活有意義的事情,然后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好隨之而來的壓力。
調查顯示,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沒有壓力的人,相反,他們是那些壓力很大但不消沉的人。這些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接近完美,我們稱這種現(xiàn)象為“壓力悖論”。
“與其恐懼,不如擁抱?!睂毫醋魇侵Γ藗兊纳眢w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呼吸加深為心臟導入更多氧氣;心跳加速將氧氣、脂肪和糖輸送到肌肉和大腦;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幫助肌肉和大腦更有效地接收和使用能量。如此一來,大腦便會更快地分析感知到的事物,不再分心,對不重要的事項不予考慮。壓力還能夠使你集中注意力,獲取周遭更多的信息。
以后,當你再遇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時候,告訴自己:你的小宇宙正在積蓄能量,應對挑戰(zhàn)呢。我們要學會善用壓力,承擔壓力,追求生活的意義,達到個人更好的狀態(tài),在努力中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和價值。
此外,當我們再看到需要幫助、處于壓力中的人時,要告訴自己:快去施以援手,釋放更多催產素吧!
壓力一定會有,但壓力給我們帶來的負能量,是可以轉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