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遠
地鐵口有個賣煮玉米的攤兒,攤主是個小伙子。昨天經過,偶然發(fā)現他在看書,黃色封面有些眼熟,毛姆的《刀鋒》,周煦良譯本。我頗受感動,并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朋友——坐標CBD、出行商務艙的金融界精英。她說:我不知道毛姆,也很少看所謂的名著,可是這并不妨礙我升職加薪和實現人生規(guī)劃啊,所以,讀這些書有什么用?
今天是五月五日,楊絳先生逝世兩周年紀念日。借先生金句,回答這個問題——“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p>
《功夫熊貓》中,烏龜師傅讓阿寶尋找心如止水的境界,只有內心寧靜,才能修得神功。生活不是電影,誰也沒有蓋世神功,能制服心靈的群魔亂舞。
生活可能是電鉆,把心鉆成了蜂窩煤,每個缺口都呼呼地往里灌風,你知道那里有個洞,卻不知怎么去修補。然后,某個時刻,你讀到一段文字,那個洞就被填上了。我們從一行行文字中,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它像是一面觀照內心的鏡子,每個人的映像都不同。
“如果我真的對云說話,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庇诖丝芍?,你是喧鬧中的獨行者,你是梭羅。
“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一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于此可知,你有一顆自尊自愛的心,你是簡·愛?!?/p>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ト酥?,為而不爭?!庇诖硕?,看十篇雞湯,不如讀一句經典。
當阿拉斯加的鱈魚躍出金色的海面,你還在為PPT拼死掙扎,于是你幻想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你不能。如魯迅先生的演講《娜拉走后怎樣》,生活不會在娜拉關門走后戛然而止,說走就走后的人生還要繼續(xù)。
閱讀,可以帶給你自由。在書的浩瀚宇宙中,你可以體驗無數場奇幻旅程。當你讀書,你可以忘記自己被設定好的身份,把社會屬性帶來的沉重壓力暫時擱置。不管故事發(fā)生在五千年前還是六百年后。把自己帶入這個故事,或者作為一個游離者冷眼旁觀。
你會知道,在你生活的這個世界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有很多人曾經走到那里;你會知道,你現在所有的情緒,好的、壞的,憤怒的、憂傷的、迷茫的,都有人經歷過;你會知道,有人寫過“夜仿佛油浸了紙,變成半透明體”這種精妙絕倫的比喻;你會知道,有“凌晨四點,看見海棠花未眠”這種細膩到極致的情感。所有的意識形態(tài)、宗教、學說,文明的誕生和毀滅,英雄和懦夫,圣人與強盜,千百年來所有關于人及社會這兩個復雜命題的剖析,都在這里有跡可循。
知道得越多,越為自己的無知淺薄而慚愧。讀書,讓人心存敬畏。對世界敬畏,對人性敬畏,對擁有的一切敬畏。學會敬畏,才學得會珍惜。
為什么我們總是不快樂?因為我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
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
發(fā)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復,
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
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
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
如果沒實現呢?自怨自艾。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
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
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馬德
讀書有用,并不是在宣揚讀書萬能論,不是說多讀幾本書就能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讀本書就開掛,那是武俠小說。讀書未必能改變命運。在命運面前,沒有人是高級玩家,保證自己穩(wěn)賺不賠。但是,功利一點說,讀書,是最廉價的人生體驗,是我們能抓住的為數不多的東西之一 。
我讀過很多書但是都忘記了,那么讀書的意義是什么?最高票答案是這樣寫的:“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東西。它們大多數已經流逝并被遺忘了,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我的骨和血,讀書也是一樣?!?/p>
世界本不公平,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但是當我們讀書,凡目光所及之處,皆為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