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華 張龍浩 郭磊
摘要:坪頭地區(qū)金礦化產于元古界寬平群地層中,區(qū)域地質構造演化、巖漿活動對成礦起了重要作用,北東東向次級構造是重要的控礦和導礦構造。本文在綜合分析區(qū)域地質背景、礦區(qū)地質特征、礦體地質特征的基礎上,總結其找礦標志,進行了找礦前景分析。
關鍵詞:坪頭;金礦化;地質特征;成礦條件
20世紀80年代先后有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寶雞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七一七總隊等多家勘查單位在該區(qū)開展過不同程度地質工作。20世紀90年代初,陜西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一一大隊在該區(qū)開展1:10萬金水系底沉積物測量,發(fā)現(xiàn)并圈定了7個金異常暈和23個水系沉積物金異常點。異常面積約50km2,異常平均值43.89ppb,最高370ppb,并把該區(qū)作為Ⅰ類金成礦有利靶區(qū)。
1.區(qū)域地質背景
工作區(qū)位于北祁連一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隴山褶皺束南部,出露地層主要有中元古界寬坪群、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巖性以淺海相變質碎屑巖、泥質巖和變質火山巖建造為主。該區(qū)構造活動強烈,斷裂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頻繁,巖體分布多而面廣。北有桃園—龜山大斷裂,南有拓石—寶雞斷裂帶,兩條一級大構造之間,近東西向和北東向次級斷裂構造發(fā)育。巖體主要為印支期二長花崗巖體,其次為加里東晚期的閃長巖體和燕山期花崗斑巖巖株。由于該區(qū)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強烈,且分布廣,地層中金的背景值較高,成礦條件有利。
2.礦區(qū)地質特征
2.1地層
區(qū)內地層總體上呈近東西向展布,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寬坪群下亞群和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依次分布在工作區(qū)的北部、中部及南部,由老到新依次為:
寬坪群下亞群:為工作區(qū)的主要出露地層及富礦地層,原巖為淺海相碎屑巖夾火山巖,可分為三個巖性段:云母片巖、條帶狀混合巖段、石英片巖段。
白堊系下統(tǒng):巖性以紫紅色砂巖、沙礫巖為主。沙礫狀結構,角礫狀、塊狀構造。砂質多為中粗砂,分選性差,成分較復雜,以石英、長石為主。礫石大多為花崗質、石英砂巖為主。地層產狀330°~350°<35°~65°,與寬坪群呈斷層接觸,寬坪群超覆在其上。
第四系全新統(tǒng):礦區(qū)內廣泛分布,為洪積物、沖積物及殘坡積物等,主要由腐殖土、亞黏土、亞砂土、黃土等組成。
2.2構造
區(qū)內構造較為簡單,以次級斷裂為主,總體呈北東至北東東向展布。
四面凹凹一小平下斷裂構造(F1):出露于工作區(qū)偏南部,破碎帶寬100m~250m,帶內構造角礫巖發(fā)育,具有多期次活動的特征,斷面多北傾,傾角較陡,約80°左右,總體走向105°。上盤為中元古界寬坪群下盤為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沙礫巖,為一壓扭性逆斷層。
北東東向斷裂構造(f1):為二級斷裂構造,出露于中元古界寬屏群石英片巖中,順層或微與地層斜切,長約1lOOm,寬0.5m至數(shù)米。斷面北傾,傾角35°~50°,總體走向75°~255°。帶內巖石破碎,可見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熱液蝕變,是Ⅰ號金礦帶賦礦構造。
北東東向斷裂構造(f2):位于槐樹坡-牙合南一線,出露于中元古界寬屏群云母片巖中在區(qū)內出露長約2km,寬5m~10m,總體走向北東東向,傾向南,傾角30°~60°。帶內及兩側硅化、褐鐵礦化、赤鐵礦化、綠泥石化等蝕變較強烈,個別地段見有銅藍孔雀石化。Ⅱ號金礦帶主要儲存于該構造片理化帶內。
2.3巖漿巖
區(qū)內巖漿巖主要為混合巖化花崗巖體和脈巖。
早古生界混合巖化花崗巖體:以巖株狀侵入于工作區(qū)中東部寬坪群地層中,出露面積較小。巖體地表已遭不同程度風化、剝蝕。并常見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褐鐵礦化等蝕變。巖石節(jié)理發(fā)育,并有石英脈等侵入。礦化多產于巖體外接觸帶附近。
脈巖:區(qū)內脈巖極為發(fā)育,從酸性到基性、超基性均有侵入,大多出露于巖體的內外接觸帶,出露寬度0.1m~5m,長10m~50m。主要為花崗斑巖脈、石英脈、細晶巖脈、輝長巖脈、煌斑巖脈等。與金礦化有關的主要為花崗斑巖脈、石英脈。
3.礦體地質特征
根據(jù)礦體的空間展布特征,自南向北依次劃分為Ⅰ號、Ⅱ號兩條金礦化帶。
Ⅰ礦帶位于南部,以F2為主控礦斷裂,圈定3個金礦體;Ⅱ礦帶位于中北部,以F3為主控礦斷裂,圈定3個金礦體。
3.2礦石特征
礦石類型:自然類型為,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工業(yè)類型為,構造蝕變巖礦石。
礦石物質成分:金屬礦物主要有自然金、褐鐵礦、赤鐵礦、黃鐵礦,其次是孔雀石、黃銅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云母、長石等。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一它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包裹體狀結構、鱗片粒狀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蜂窩狀、土狀構造、浸染狀構造。
3.3找礦標志
構造標志:區(qū)內與金礦化有關的主要為北東東向次級構造,礦脈與斷裂破碎帶寬度共消共長,產狀吻合。斷裂及其附近部位是找礦構造標志。
巖漿活動標志:該區(qū)成礦物質來源與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區(qū)域上幾個中小型金屬礦床也分布在巖漿巖之中或其外接觸帶上,所以中酸性巖漿巖的內外接觸帶可作為尋找該類礦床的對象。
礦化、蝕變標志:區(qū)內礦化主要有褐鐵礦化、赤鐵礦化、黃鐵礦化、孔雀石化、銅藍礦化,極少量鉛鋅礦化,而金與黃鐵礦化、黃銅礦化關系密切,所以褐鐵礦化加銅藍、孔雀石化可作為尋找這類氧化礦的礦化標志。
4.找礦前景分析
區(qū)域上屬北秦嶺銀—金—銅—鐵—鉛鋅多金屬成礦帶,橫跨北祁連—北秦嶺構造帶和賀蘭—六盤構造帶兩大構造單元,與華北板塊相鄰。在其北面有熱液改造型的掃帚灘金礦,其北西方向有斑巖型香泉銅礦床,綜合分析區(qū)內具有如下有利成礦條件:
(1)工作區(qū)屬于北秦嶺銀—金—銅—鐵—鉛鋅成礦帶,處于隴、寶金三角地區(qū),是金、銀、銅等多金屬礦產成礦有利地區(qū)。區(qū)內構造發(fā)育,多為次級的壓扭性斷裂;巖漿活動頻繁,多次侵入元古界秦嶺群、寬平群、奧陶系草灘溝群。
(2)區(qū)域上1:10萬金水系底沉積物測量,圈定了7個金異常暈和23個水系沉積物金異常點。異常面積約50km2,異常平均值43.89ppb,最高370ppb,并把該區(qū)作為Ⅰ類金成礦有利靶區(qū)。
(3)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主要為花崗巖類,多次侵入元古界地層,與地層接觸關系明顯,相帶清晰。在巖體外接觸帶接觸交代蝕變現(xiàn)象強烈,寬度達幾米到幾十米,常見有絹云母化、硅化、螢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等礦化顯示。
(4)從區(qū)域化探異常圖與地質圖對比發(fā)現(xiàn),異常暈圈主要分布在斷裂帶、巖體與圍巖接觸部位,說明金異常與構造、巖體關系密切。巖體周圍、斷裂帶附近是金成礦的有利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