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陳林,陳燕,楊浩駿,張永升,徐九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機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鈦合金因其高比強度、高耐熱性、良好的耐腐蝕性等特點,在航空航天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鈦合金的導熱系數(shù)小、彈性模量低、化學活性大,屬于典型的難加工材料。鉆削屬于半封閉加工,對鈦合金進行鉆孔加工時,摩擦大、鉆削溫度高、鉆頭磨損快、排屑困難。合適的鉆頭可以降低加工難度,因此有必要研究鉆頭的幾何參數(shù),改善鈦合金的鉆孔加工性。鉆削過程中,軸向力和轉矩對孔加工質量有重要影響,而且軸向力和轉矩是切削過程中可重復性強、容易監(jiān)測的物理量。傳統(tǒng)試驗方法的人力物力消耗大、實驗周期長、綜合成本高。有限元仿真分析可以彌補試驗的不足之處。此外,數(shù)值模型可以獲得試驗難以測量的數(shù)據(jù),比如刀屑接觸面的溫度[1]、剪切應力[2]、塑性應變及塑性應變率[3]等。
Klamecki[4]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個切削有限元模型。Guo[5]首先開展了三維鉆削的有限元分析,主要研究鉆削毛刺問題。Isbilir[6]基于商業(yè)有限元軟件Abaqus建立了三維鈦合金鉆削模型,該模型考慮了工件材料的初始損傷和損傷演化,工件與刀具間的接觸模型以及工藝參數(shù)。仿真結果揭示了鉆削參數(shù)的作用,并確認了鉆削仿真的合理性和優(yōu)勢。Wu[7]等人運用Abaqus軟件研究TC4的鉆削過程,并開展相關驗證試驗。結果表明高轉速可以提高鉆孔質量。Li[8]使用逆向熱量轉移法建立了鈦合金鉆削有限元熱力模型,研究刀具與工件接觸區(qū)域的熱量分配和切削液的對流傳熱系數(shù)。結果表明干式鉆削時切削刃容易破壞,濕式鉆削時橫刃容易破壞。Suman[9]等人基于Deform軟件研究鉆削鈦合金時,轉速、進給量、鉆頭直徑對軸向力、轉矩和出入口圓度的性能特征。當轉速531 r/min,進給量45 mm/min,鉆頭直徑7 mm時,入口圓度達到最佳值。
在三維鉆削仿真研究方面,對鉆削參數(shù)、溫度場、殘余應力的仿真研究很多,但研究鉆頭幾何參數(shù)的論文還停留在試驗層面,運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的論文很少。本文運用Abaqus通用有限元軟件,建立三維有限元仿真模型,采用單因素試驗法研究刀具幾何參數(shù)(頂角、螺旋角)對軸向力和轉矩的影響規(guī)律,并開展相關試驗驗證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為加工鈦合金的刀具參數(shù)選取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文通過Abaqus軟件建立鉆削有限元模型,該模型基于拉格朗日算法。由于鉆削過程的動態(tài)特性,使用Abaqus的顯示求解器模塊對鉆削過程進行仿真模擬。運用UG三維軟件建立4 mm鉆頭的三維模型,并將其轉成iges格式導入Abaqus軟件中。表1列舉了鉆頭和工件的參數(shù),圖1是鉆削有限元模型。下面討論有限元模型的具體細節(jié)。
圖1 鉆削有限元模型
鈦合金鉆削過程存在高度的塑性變形,為了準確描述該行為,本文中的鈦合金TC4模型使用Johnson-Cook材料本構模型[10]以及對應的損傷演化。Johnson-Cook本構模型包含材料的應變硬化、應變率強化和熱軟化效應3部分,模型結構形式簡單,能夠正確預測材料的流動應力。流動應力的計算公式如式(1):
(1)
表2 TC4的Johnson-Cook材料本構模型參數(shù)[11]
為了實現(xiàn)TC4鉆削過程中的切屑分離,本文采用Johnson-Cook損傷演化準則,該準則考慮應力、應變、應變率及溫度的作用。各單元斷裂值使用式(2)計算確定:
(2)
(3)
表3 TC4的損傷參數(shù)[12]
將工件的四周完全剛固,避免其在仿真中發(fā)生移動。把刀具和參考點耦合成一整體,通過賦予參考點z向移動和轉動,給刀具賦予進給運動和主軸轉速。
本文主要觀察整個有限元過程中的軸向力、應力等參數(shù),網(wǎng)格劃分的優(yōu)劣對仿真結果有很大影響。若網(wǎng)格數(shù)量過多,對計算機性能的要求高,若網(wǎng)格數(shù)量過少,影響仿真結果的精確度。為了平衡計算精度與計算效率,將工件待加工部位的網(wǎng)格加密,其余部分采用比較粗糙的網(wǎng)格,并忽略切屑的形成,工件網(wǎng)格密度大于刀具網(wǎng)格密度。工件網(wǎng)格類型選擇三維8節(jié)點縮減積分單元(C3D8R),如圖2所示,劃分網(wǎng)格總數(shù)量為242 520個。刀具網(wǎng)格類型選擇修正的二次四面體單元(C3D10M)。
圖2 工件有限元模型
鉆削過程中的摩擦分布情況十分復雜,對摩擦分布的研究仍然是一大挑戰(zhàn)。影響刀具與工件之間接觸摩擦的因素很多,如轉速、進給量等??梢允褂勉@頭切削刃處法向應力和剪切應力的關系式描述鉆頭和工件接觸區(qū)域的摩擦。本文使用abaqus內(nèi)置的庫倫摩擦模型,其表達式為:
τ=μp
(4)
其中,τ是剪切應力,p是法向應力,μ是摩擦系數(shù)。
根據(jù)Isbilir[13]的推薦數(shù)值,采用切削液時的摩擦系數(shù)為0.5。接觸類型選擇面面接觸,主面為刀具幾何表面,從面為工件節(jié)點。因為使用了切削液,本文認為鉆削過程產(chǎn)生的熱量都由切削液帶走,所以本模型忽略了熱影響因素。
本文開展相關試驗驗證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正確性。加工過程在DMG HSC 20 linear超聲輔助五軸精密加工中心上進行,如圖3所示。試驗過程中采用的切削液為嘉實多Syntilo 9954水基乳化液。試驗過程中采用Kistler 9272測力計對軸向力和轉矩進行測量和記錄,信號通過5070A電荷放大器傳輸至電腦端,配合Kistler DynoWare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工件采用C型夾固定,如圖4所示。主軸轉速為2 500 r/min,進給量為250 mm/min,試驗采用的參數(shù)與仿真參數(shù)相一致。為了減小誤差,所有試驗重復3次,取3次結果的平均值。
圖3 DMG HSC 20數(shù)控立式加工中心
圖4 工件裝夾方式
圖5為軸向力和轉矩的試驗數(shù)據(jù)與仿真數(shù)據(jù)的對比圖(本刊為黑白印刷,有疑問之處請向作者咨詢)。從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軸向力還是轉矩,仿真數(shù)據(jù)的趨勢都與試驗數(shù)據(jù)基本相同。隨著鉆頭切入工件,軸向力逐漸增大,轉矩滯后于軸向力。當主切削刃全部切入工件后,軸向力達到最大值。當鉆頭鉆穿工件后,軸向力逐漸減小,直至為0。穩(wěn)定階段的軸向力試驗值為303 N,軸向力仿真值為262 N,兩者偏差為13.5%;轉矩試驗值為0.5 N·mm,轉矩仿真值為0.554 N·mm,兩者偏差為10.8%。由于有限元仿真中將鉆頭設置為剛體,忽略了鉆頭磨損以及實際加工中鉆頭可能發(fā)生振動,此因素在仿真中無法考慮。導致試驗數(shù)據(jù)與仿真數(shù)據(jù)有偏差,但偏差都在合理范圍之內(nèi),而且總體趨勢基本相同,可以認為有限元模型是正確的。仿真值波動較大,這是由于與切削刃接觸的網(wǎng)格達到破壞強度時,該網(wǎng)格被刪除,導致數(shù)值下降,當切削刃與下一層網(wǎng)格接觸,數(shù)值又立刻上升。如此反復導致結果波動較大。
圖5 軸向力與轉矩試驗值與仿真值的對比
圖6顯示了鉆頭進入工件各階段,工件的變形情況。為了方便觀察,將刀具隱藏設置。從圖6(a)能夠看出在鉆削初始階段,鉆頭橫刃先與工件接觸,橫刃的擠壓作用導致工件發(fā)生變形破壞。隨著刀具的進入,主切削刃接觸工件材料,參與切削,主切削刃的剪切作用導致工件材料發(fā)生變形破壞,工件的整體應力值逐漸增大,材料產(chǎn)生損傷被切除。相比于橫刃的擠壓作用,主切削刃更加鋒利,更容易去除材料,所以主切削刃處的應力值小于橫刃處的應力值,如圖6(b)所示。鉆孔結束后,孔壁周圍存在殘余應力,如圖6(c)所示。
圖6 鉆削不同階段
鉆削TC4時,鉆頭的頂角和螺旋角會影響軸向力和轉矩。圖7顯示了相同鉆削參數(shù)下,鉆頭頂角和螺旋角對軸向力和轉矩的影響趨勢。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頂角的減小,軸向力呈下降趨勢,轉矩呈上升趨勢;這是因為頂角的減小,導致切削刃長變長,單位切削刃上的負荷減少,切屑寬度變窄,而且鉆尖切入工件變得容易,所以軸向力變小,但是鉆頭強度變?nèi)酰冃卧黾?,所以轉矩變大。隨著螺旋角的增加,軸向力和轉矩都呈下降趨勢。這是因為螺旋角的增大會導致鉆頭前角增大,鉆頭更加鋒利,更容易切削,所以軸向力和轉矩都減小。
圖7 頂角和螺旋角對軸向力和轉矩的影響
1) 本文研究了鈦合金鉆削。為了模擬TC4的鉆削過程,建立了三維有限元模型,并開展相關試驗驗證有限元模型的準確性。研究結果表明,該有限元模型模擬的軸向力和轉矩與試驗值相一致,這表明該有限元模型可以用來預測TC4鉆削過程中的軸向力和轉矩。
2) 基于該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鉆頭頂角和螺旋角對軸向力和轉矩的影響趨勢。結果表明,隨著刀具的減小,軸向力呈下降趨勢,而轉矩呈上升趨勢。
3) 研究結果表明,螺旋角對軸向力和轉矩有重要影響。隨著螺旋角的增大,軸向力和轉矩都呈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