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兵 黃玉將
高效語文教學導入模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導入模式的很重要一點是它與正式教學內容的距離性,即導入性材料與正式教學內容保持一定的距離,兩者是相關但不相同,有距離但不陌生的關系。我們從導入材料的類型上,可以將高效語文教學導入模式分為以下四種:
1.故事型導入:在講授正式的內容時,教師先講授一個具有內容相關性的故事,從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2.圖畫型導入:圖畫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點,文字則具有含蓄性、聯(lián)想性的特點,兩者的緊密結合可以很好的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理解問題的能力。3.音樂型導入:流行音樂很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音樂型導入材料極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深入到他們的內心深處。4.視頻型導入:視頻具有立體性、綜合性特點,能夠聲情并茂的傳達事物的特點。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充分利用視頻的這一優(yōu)點,豐富自己的課堂內容,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語文教學導入要想便捷、高效,選擇的導入材料必須是合適、有效的。教學導入的材料雖然可以分為文、音、圖等各種不同的載體,但這些載體必須具備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相關性
這是語文教學導入材料必須具備的首要特征。所謂相關性,就是指導入性材料和課文內容之間必須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兩者之間必須具有溝通彼此的一條紅線。相似性越高,導入材料越有效,教學開展的越順利。
在教學《金岳霖先生》這篇文章時,選用的導入材料是關于文章主人公金岳霖先生的一個邏輯故事。金岳霖先生在十多歲時,就發(fā)現(xiàn)中國的“朋友值千金”、“金錢若糞土”兩句俗語存在邏輯問題,因為這兩句俗語連在一起就可以推出一個荒謬的結論:朋友若糞土。筆者在講這個故事時,先將故事的主人公隱藏起來,講罷故事再問學生是否知道主人公是誰,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了課文,而且學生通過這個故事也獲得了一些關于邏輯的基本印象。材料和課文之間相聯(lián)系的那條紅線就是邏輯。反之,沒有相關性的語文教學導入材料是無效的,不僅不會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還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
二、適切性
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曾選擇了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海報,當時設想的很好,因為電視劇的片名出自毛澤東的這首詞,通過詢問學生是否看過電視劇,很自然的引入到課文中去。但本人在正式上課時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問學生是否知道這部電視劇,學生統(tǒng)統(tǒng)搖頭。原來設定好的導入卻進行不下去了。后來我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導入失敗的原因就在于老師太過于重視自己怎么想,而沒有關注學生如何接受,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我的學生年齡都在十六七歲左右,而這部電視劇播出時他們才三四歲,他們沒法回應我設計的導入也就不難理解了。學生喜歡追星,教師若能根據(jù)學生此特點設置導入材料,則及容易擊中學生的興奮點,引起學生的共鳴,除此之外,學生還會覺得自己和老師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覺得老師并不是那么的陌生。
三、趣味性
無論導入性材料采用什么樣的體裁呈現(xiàn),都必須注意趣味性,都必須使導入性材料盡可能的吸引學生。無興趣則無動力,無動力則無效率。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尤其要注意導入材料的趣味性,這直接關系著課堂的開頭能否成功。
比如《勸學》這篇文章,老師如果先向學生呈現(xiàn)諸多關于學習的名言,然后轉到荀子是如何看待學習的,這種導入方式轉換很自然,而且注意到了導入材料的相關性、適切性,但這種導入卻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空洞的名言、警句理論性較強,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無論教師如何用力導入,學生終覺著隔了一層。
四、簡潔性
導入性材料的目的在“導”,是正式教學的輔助性材料,它在課堂呈現(xiàn)時不能占據(jù)太多的時間,否則會喧賓奪主。有的教師喜歡用故事作為導入性材料,可是故事講了七八分鐘,還是看不出與課文內容有什么相關性,這就是很明顯的喧賓奪主。導入性材料必須言簡意賅,一步到位,教師要讓學生在三分鐘之內明白材料與課文的關系,從而做到水到渠成。
在教學《勸學》時是這樣導入的:先問學生是否到過臺灣,然后講臺灣的國學之發(fā)達,最后說臺灣國學之發(fā)達是重視學習的結果,通過這樣進入課文,講古人是如何看待學習的。粗略地統(tǒng)計,如此導入至少花了七分鐘時間,很顯然,這種導入設計犯了不夠簡潔的毛病。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應選擇那些簡單易懂、一般不需要向學生講解的材料,這樣才可以保證導入與正式內容的有效銜接,否則極易產生頭重腳輕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