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威 譚小華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37)
《教育通訊(漢口)》是我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教育類期刊中刊行時間長、影響大的刊物之一,在中國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說,這段時期內中國教育領域的知名學者無不在它上面留下了聲音,中國各地教育的每一條消息無不在它上面存有痕跡,它對教育知識情報的產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通過對《教育通訊(漢口)》的研究,梳理了它刊行的基本脈絡,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試圖通過對《教育通訊(漢口)》的計量特征對其載文風格進行解讀。
“抗戰(zhàn)軍興,教育重要日加,同人對于國運之垂危,責任的重大,故不揣谫陋,創(chuàng)辦此刊?!盵1]《教育通訊》1938年3月在漢口創(chuàng)刊,1938年8月27日第23期在重慶出版,至1944年3月第7卷第9期停刊。1946年3月該刊復刊,卷期另起。復第1卷第1期一直發(fā)行到1949年1月15日第6卷第10期最終停刊。本刊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共出版7卷254期,戰(zhàn)后復刊共出版6卷70期。
《教育通訊》在漢口創(chuàng)刊,教育通訊周刊社編輯出版,社址漢口中山路積慶里42號。該刊在漢口出版22期后,發(fā)生一系列變化。
1.2.1 社址
1938年8月27日,《教育通訊(漢口)》期刊社社址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第23期起遷重慶出版,社址重慶忠烈祠街25號,到第2卷第48期時,社址遷往重慶三元廟街33號,1940年8月10日第3卷第40期,社址又遷往重慶南岸黃桷埡,至1944年3月第7卷第9期???。1946年3月該刊復刊,社址重慶川東師范校。1946年5月15日社址遷南京成賢街52號,復第1卷第6期一直發(fā)行到1949年1月15日第6卷第10期最終停刊。
1.2.2 編輯者
《教育通訊》從創(chuàng)刊時起到復刊前,編輯者均為教育通訊社及教育通訊社,未明確主編者。1946年9月15日復第2卷第1期起,明確主編者為陳東原。
1.2.3 周期
《教育通訊(漢口)》創(chuàng)刊伊始為周刊,逢周六出版。抗戰(zhàn)時期由于紙張來源出現(xiàn)困境,該刊于1942年第5卷第1期起改為旬刊,逢十日出版。1946年復刊后為半月刊。
1.2.4 版式
自創(chuàng)刊之日起,該刊版式沒有根本變化。16開本,采用民國紀年,鉛印。豎版,三欄??箲?zhàn)期間,該刊除合刊外,每期均為16頁??箲?zhàn)勝利后,該刊每期頁數(shù)由48到56頁不等。本刊沒有獨立的封面??箲?zhàn)時期,該刊的非獨立封面由刊名、本期刊目錄、出版卷期及時間、首篇文章組成,刊名由陳立夫題字??箲?zhàn)勝利后,復刊后的《教育通訊》的非獨立封面由刊名、本期目錄、出版卷期及時間組成,刊名由朱家驊題字。
1.2.5 合刊、專號
根據(jù)重慶圖書館藏可見的《教育通訊(漢口)》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共合刊24次,其中7次為專號。詳情如下表1:
表1
1.3.1 發(fā)行
《教育通訊》在漢口創(chuàng)刊后,采用編發(fā)合一的運營模式,由教育通訊發(fā)行,各地書局代售及郵局征定。復刊后的該刊由正中書局及各地分局發(fā)行代售、郵局征定?!鞍l(fā)行是出版活動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說它是出版的命根子也并不夸大。沒有健全的發(fā)行,再好的書也行不遠”。[2]正中書局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十分重視教材教育等方面的書籍、期刊的發(fā)行工作,在全國各地設立分館、支館與支店。正中書局在銷售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國各地的巨大網絡,使得他自身出版的期刊或者代發(fā)行的期刊能夠在較快時間同全國不同地域的人們見面。
1.3.2 銷售
《教育通訊》1938年創(chuàng)刊時,每期售價3分,預定半年7角,全年1元3角。價格隨后逐年上漲,1939年每期售價5分,半年1元,全年2元,郵費在內。到1943年漲至每期售價4角,預定半年4元,全年12元,合刊作兩期計算。[3]1946年復后,每期每冊定價國幣20萬元。
《教育通訊》的訂價每年都在上漲。對于底層的勞苦大眾而言,刊物價格不菲。但是對于《教育通訊》的目標消費群體來說,定價是比較合理的。假如設定1937年的工資為100%的話,那么1938年,公務員、教師、工人的工資分別為77、87、143。1940年公務員、教師、工人的工資分別為21、32、147。[4]盡管從1938年到1940年三種職務的工資均呈下降趨勢,但該刊的定價對于他們來說也是能消費得起的??梢哉f《教育通訊》在針對目標群眾定價的同時,也在想盡可能地擴展自己的影響力,通過合理定價來維持自身的運營及覆蓋更廣泛的公眾。
1.3.3 重慶圖書館現(xiàn)存館藏
重慶圖書館藏《教育通訊(漢口)》第1卷完整,共40期。第2卷完全,共50期。第3卷完整,共50期。第4卷完整,共50期。第5卷缺第35期、第36期。原36期,存34共。第6卷,缺第36期,原36期,存35期。第7卷缺第2、4、5、6、7、8、9期,原9期,存2期。復第1卷,缺第13期,原13期,存12期。復第2卷完整,共12期。復第3卷完整,共12期,復第4卷完整,共12期,復6卷完整,共10期。以下的文獻計量分析均以現(xiàn)存館藏為基礎。
《教育通訊》使命在研討教育問題,介紹教育學術,供給參考資料及傳播教育消息。[5]
該刊主要欄目有教育問題研討、參考資料、教育消息、教育法令等。但是刊物在目錄頁中并沒有對載文進行明確詳細的欄目劃分。筆者對重慶圖書館藏現(xiàn)存的《教育通訊》每期目次頁中的文章進行統(tǒng)計,共得到文章6416篇。其中,有些連載文章分幾次刊發(fā),便以幾篇文章計。因此,本文在做文獻計量分析時,按總數(shù)6416篇計。平均每卷載文量495篇,但考慮到該刊出版周期的變化及合刊的情況,實際周刊時期每卷載文量約為1560篇,旬刊時期每卷載文量約為432篇到720篇不等。半月刊時期每卷載文量約為336篇。相比今天的教育期刊來說,《教育通訊》的發(fā)文量頗具媒介大咖的風格。
筆者將整體載文分為學術論文和非學術論文兩大類,各卷載文量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學術論文數(shù)量基本保持在300篇上下,非學術論文數(shù)量基本保持在500左右,僅有1942年、1943年、1944年、1949年幾個突出值,主要是因為合刊及專號較多、???、終刊所致。
表2
學術論文均有明確的責任者,共計2212篇,占總載文量的34.5%。本部分主要內容為“提出若干重要問題來討論,或由專家陳述意見或搜集已有研究結果。藉以引起社會人士之注意,及從事教育者之研究。[6]主要是知名教育專家或著名學者對中國的教育問題的研討,介紹國外先進教育模式及成果經驗,刊登了大量國外知名教育理論的譯著。該刊較為重要的文章包括陳立夫《告全國學生書(特載)》、華羅庚《科學教育的新工具:計算機:建議選派學生出國研究》、董渭川《中國掃盲的出路》《各級學校訓育之實施(特載)(附表)》等。對于推動“教育救國”、推動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國的傳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非學術論文共計4204篇,占總載文量的65.5%。本部分載文包括教育消息、教育法令、參考資料、補充教材、其他等方面。其中教育消息有3618篇,占有總載文量的56.39%,占非學術論文載文量的86.1%,教育消息包括中央部份、地方部份和國外部份,分別占教育消息載文總量的39.33%、18.98%和1.82%。參考資料包含教法之介紹,及教育知識之供給等,“前者志在供給中小學或民眾學校教師之授課補充材料,及新的教授方法;后者則供給一般教育工作者以有用的教育知識,藉增加進修的機會?!盵7]其他內容包含教育文藝,書報介紹,教育調查,教育統(tǒng)計等。此部分的載文內容提供了認識當時教育情況的第一手資料。
通過對《教育通訊》發(fā)表的文章進行分類標引和主題標引,可以深入揭示刊物信息產出的內容特征,借此管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教育學的知識體系和信息焦點。內容標引主要針對《教育通訊》所載6416篇文章展開,由五名圖書館副究館員分開標引,再對結果進行比對,不一致的地方通過討論并將咨詢一位資深圖書館研究館員決定標引結果。內容標引旨在呈現(xiàn)《教育通訊》信息產出的內容范圍與特征,為深入探討其載文風格以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教育的概況及教育學的學科特征積累經驗資料。
《教育通訊》載文的分類,可以反映該刊教育的重點和研究傾向,同時也能反映出當時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信息需求。根據(jù)《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五版)》的G4的分類體系,對《教育通訊》的載文進行了分類標引,以考察其學科構成及研究深信度。結果見表3。
表3 《教育通訊》載文分類G類目下分類統(tǒng)計
根據(jù)表1數(shù)據(jù)的特征,可以發(fā)現(xiàn)《教育通訊》的信息構成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對各級、種類教育概況的介紹及對教育理論問題的探討
表1中的教育學類別不僅包括教育理論,還包括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民眾教育、特殊教育、職業(yè)教育、家庭教育等內容。《教育通訊》所載教育理論的文章534篇?!督逃ㄓ崱房d幼兒教育文章4篇、初等教育文章346篇(1939年2卷第49-50期為義務教育專號)、中等教育文章524篇、高等教育文章846篇、師范教育文章308篇(1942年5卷第10-11期為師范教育運動專號),共有2028文章介紹等級教育的概況及研討中外教育問題,占所有載文的31.6%。《教育通訊》刊載社會教育、民眾教育(1939年2卷第40-41期為民眾教育館專號)、少數(shù)民族、職業(yè)教育、特殊教育、僑民教育、家庭教育等文章1601篇,占總載文量的24.96%。該刊所載G40類文章占據(jù)總體載文的一半以上,這表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高度重視教育的發(fā)展和對教育學的研究,政府及各界教育人士開始逐步對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師范教育進行大力地推廣。觀念決定行動,對不同等級教育的宣傳推廣,在實踐上影響著中國教育人士致力于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模式。以當時特殊的國情為時代背景建設中國的教育學事業(yè),已經逐步成為當時中國教育界的當務之急。
(2)注重教學實踐性的研究
在中圖法的類目體系中,G40、G44這兩個類目具有比較明顯的理論性傾向,而其余類目以教育實踐立類的特征比較明顯。理論傾向的類目文章總量為2540篇,占總載文的39.58%。以實踐工作導向的類目(G41政治教育、G42教學理論、G43電化教育、G45教師與學生、G46教育行政、G47學校管理、G48設備管理)2678篇,占總載文量的41.73%?!吨械葘W校師資應如何訓練始能提高其效率》《教部指示各省規(guī)定師范教育設施方案要點》《難民教育問題》《教部積極推行川甘戰(zhàn)時民教》《今后兒童教育的總動員》《戰(zhàn)時教學訓育之原則》《邊地學校實施生產教育的研究》《教部令各校加強管理學生生活》《學生健康比賽之意義》《戰(zhàn)時在職教師之訓練與輔導問題》《人師》等一系列載文足以表明在各項實踐工作中,尤以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學校管理備受關注,在各類中載文量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
(3)對學校設備管理和教育心理學關注度不夠
《教育通訊》所載G43電化教育、G48設備管理和G44教育心理學的文獻量很小,分別只占總文獻的1.2%、1.34%和1.6%。對學校設備管理的關注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條件艱苦、設備落后的現(xiàn)狀,和當代學校設備管理、電化教學大為不同。對教育心理學關注度較弱,可能源于當時心理學事業(yè)不夠發(fā)達、各方面心理學文獻量不如今天巨大密切相關。
為了進一步深入揭示《教育通訊》的內容特征,研究人員對文章進行主題標引。標引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從文章題名中抽取具有檢索意義的實詞作為主題詞進行標引;如《實施國民教育與推進師范教育運動》一文的主題詞共有6個,[8]即“國民教育、師范教育、教師、學生、考核、畢業(yè)”。另一方法是對分類法G4類目的各級下位類的類名進行人式規(guī)范處理,形成主題詞表,結合文章所論述的內容進行主題標引,例如《今后中國教育改革之途徑》一文的主題詞是“教育理論、改革、民眾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9]最終共選取了42個高頻標引詞,累積標引4276次,其中標引次數(shù)在100以上的詞共8個,累積標引次數(shù)2901次,占高頻標引詞標引次數(shù)的67.84%。
表4 高頻標引詞及標引次數(shù)
由表4可知,《教育通訊》的主題分布特點與類別分布特點基本吻合,即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更注重對中國各級、種類教育概況的介紹及對教育理論問題的探討,同時整個刊物在研究層次上對實踐層面的關注程度要重于純粹的理論研究。
《教育通訊》主要探討中國教育實際問題(學術論文2212篇),頒布政府教育法令(378條)、傳播教育消息(3620條),宣傳公民常識(52種)?!督逃ㄓ崱废群罂d了莊澤宣的《教育之科學的研究(上中下)》《改進師資的兩個基本問題》《中等教育改造問題》,王克仁的《教育行政之基本的意義》,陳友松的《美國高等教育的趨勢》《遠東區(qū)各國及各地區(qū)基本教育概述》,劉百川的《鄉(xiāng)村小學教學改進要點》等文深度地探討中國及世界各地的教學問題。該刊先后從第1卷第38期到第2卷第8期連載汶朋的《戰(zhàn)時公民常識補充材料》、第2卷第34期到第38期連續(xù)刊載李清悚的《戰(zhàn)時補充教材編輯工作之檢述》《一九三七年六十種美國教育名著介紹(1—5)》《兩年來的民眾讀物》等文,該刊還刊載了各種調查統(tǒng)計圖表190個,如第2卷第38期刊載的《怎樣指導兒童檢查字典》附圖表、第3卷第17期刊載的《文盲標準測驗表的編制問題》附圖表、第6卷第9期刊載的《戰(zhàn)時小學美術教材的研究》附圖表、第2卷第8期刊載的《渝市文盲調查統(tǒng)計:七萬零一百二十三人》等。從中可見,該刊內容較全面地涵蓋了研究各種教育問題的論文、進修資料、補充教材、書報介紹、教育調查及統(tǒng)計等方方面的信息產出。
知識實用取向不僅在《教育通訊》的信息產出的內容特征中得到恰如其分地反映,也與刊物的辦刊宗旨相互呼應。1938年《教育通訊》創(chuàng)刊時刊登的出版宗旨明確表示:“我們深信教育是人類的重要事業(yè),其繁雜與生活同,隨時隨地都有問題須待研究討論的。我們也相信教育漸成為專門學科,其內容日趨豐富。在學術園地荒涼的中國,值得我們努力來做介紹的工作。近年來從事教育職業(yè)者日眾,社會人士注意教育設施者亦漸多,因此教育參考資料之供給,亦甚需要。至教育消息之傳播,在幅員廣大,交通不便之今日中國,更宜有專門刊物來擔任的。”[10]從《教育通訊》信息產出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出,以教育實踐為主體的教育論文和教育消息一直是刊物關注的重點?,F(xiàn)存的《教育通訊》中有7期為專號,對民眾教育、師范教育、升學指導、紀念教師節(jié)、義務教育進行系統(tǒng)的宣傳介紹,正是秉持此辦刊宗旨的結果,“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師范教育”“社會教育”作為高頻出現(xiàn)的主題詞,也是對辦刊宗旨的又一反映??傮w而言教育“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一個和敵人戰(zhàn)斗所必需的武器,非常有力的武器?!盵11]
《教育通訊》載文實用取向扎根于戰(zhàn)爭時期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實,如何實現(xiàn)落后教育到先進教育的轉變是民國教育者們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教育在戰(zhàn)爭時期實現(xiàn)轉型的過程中,不僅要找到目標,同時也需要知曉實現(xiàn)目標的各種方法。因此,《教育通訊》大力著墨于對各地及世界各地的教育情況、方法的介紹傳播,同時也重視中央對教育遇到的種種現(xiàn)實問題的重視與指導。
《教育通訊(漢口)》發(fā)行時長11年,基本不拖期,由于發(fā)行時間較長且較為穩(wěn)定,對于了解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及國共內戰(zhàn)時期中國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教育通訊(漢口)》載文6614篇,不同領域的學者為期刊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作為期刊的精神核心與輿論的領導者,期刊編輯們從期刊的選題規(guī)劃、欄目設置、專號組織到稿件的征集、取舍與字句的修改都能層層把關,對期刊的辦理理念與發(fā)展方向起到關鍵作用?!督逃ㄓ?漢口)》發(fā)行周期短、信息輸出全面、實效大、針對性強,對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組織、教育實踐等進行了大力的介紹和傳播,成為特殊時期中國教育改革的參與者。
作為圖書館人,我們則需要進一步對浩瀚的文獻資料爬梳,整理出更多有價值的教育文獻,在理性主義的指導下,突破傳統(tǒng)的局限,為推動文獻開發(fā)整理的工作貢獻一己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