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峰 黃丹菊
(1 湖北警官學院實驗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34 ;2 武漢警官職業(yè)學院司法偵查系 湖北 武漢 430038)
在交通事故處理中,事故各方的責任劃分以事故中各方所需承擔的責任大小為依據(jù)。因此,確定交通事故中各方的交通行為是交通事故處置的基礎。交通事故碰撞形態(tài)是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的客觀反映,這些客觀反映通過交通事故痕跡呈現(xiàn)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諸元素中。因此,在交通事故處理中需要對交通事故痕跡特征進行分析認定。但在交通事故碰撞形態(tài)分析過程中,往往由于對交通事故痕跡特征的選取錯誤、分析不清,甚至未加分析選取,僅憑經(jīng)驗性判斷給出結論[1]。導致大量的交通事故在碰撞形態(tài)認定上遇到困境,從而在交通事故責任劃分產(chǎn)生重大失誤甚至黑白顛倒,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交通事故痕跡屬于痕跡學范疇,但對交通事故痕跡的分析處理不同于刑事案件中的痕跡應用。交通事故痕跡主要用來還原交通事故發(fā)生的經(jīng)過,交通事故現(xiàn)場痕跡已經(jīng)全面反映了事故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痕跡分析的過程轉化為對關鍵痕跡的選取、認定,從而確定交通事故全過程。而刑事案件中的痕跡分析是根據(jù)發(fā)現(xiàn)并逐一提取遺留在案件現(xiàn)場的各種痕跡,通過對提取到的痕跡進行全面的分析、比對,從而確定案件的偵破方向或確定案件嫌疑人、物等要素[2]。由于兩者具有本質的區(qū)別,導致交通事故痕跡和刑事案件痕跡分析在處理方式、分析思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交通事故現(xiàn)場的痕跡伴隨交通事故的發(fā)生而產(chǎn)生,且能客觀、準確地反映交通事故全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交通事故涉案車輛、涉案人員在交通事故各環(huán)節(jié)中的各種形態(tài)表現(xiàn)遵循物理學中的運動學和力學原理[3]。通過對交通事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物理學分析[4],可以將一起交通事故細分為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從事故現(xiàn)場、車輛或人體上找到對應的能夠確定事故階段形態(tài)的痕跡(或物證)。這些痕跡稱為特征痕跡。交通事故分析就是通過對各階段特征痕跡的分析來證明本階段的事故形態(tài),然后將各階段的事故形態(tài)進行整合、串聯(lián),從而認定交通事故事實。
在一起交通事故的各階段中,大多數(shù)階段的特征痕跡都比較明顯且容易被發(fā)現(xiàn),但仍有少數(shù)特征痕跡不易發(fā)現(xiàn)或者發(fā)現(xiàn)后容易被誤讀,正是這些少數(shù)難以發(fā)現(xiàn)或易被誤讀的特征痕跡導致交通事故處理中的錯誤。筆者將這些對交通事故形成過程的判斷起決定性作用的特征痕跡稱為該起交通事故的關鍵痕跡。而對于一起交通事故來說,關鍵痕跡的多少決定了這起交通事故處理的難易程度,同時,也是衡量事故處理民警專業(yè)水平的標尺。本文以一起交通事故為例,談談關鍵痕跡在車輛碰撞形態(tài)分析中的物理學應用。
甲車(小型越野客車)沿某國道由北向南行駛至某處與由南向北行駛的丙車(正三輪摩托車)發(fā)生一維線性對向碰撞,丙車車廂右后角與由南向北行駛的乙車(小型轎車)車身左側中部發(fā)生碰撞,事故導致丙車駕駛人當場死亡。現(xiàn)要求分析該事故形態(tài)是“丙車受乙車撞擦失控后與甲車碰撞”還是“丙車與甲車碰撞后被甲車反向推移中,丙車右后角又與乙車碰撞”?該事故形態(tài)的分析直接決定了事故各方的責任。
現(xiàn)場情況(見圖1):道路南北走向,干燥瀝青路面,雙向四車道,有效路面寬度13.8m,中心虛線。甲車頭北尾南位于道路東側東起第二車道,右前、右后車輪距離道路東側緣4.2m、4.0m,左前車輪下散落一只男式左鞋;乙車頭東尾西位于道路東側,車前部位于道路東側路外;丙車頭東尾西位于道路西側西起第二車道,前輪位于甲車左側B立柱所在道路斷面,前輪所在地面見輪胎挫擦痕跡,左后、右后車輪距離南北向道路西側邊緣(延長線)5.8m、5.8m,車南側路面見散落玻璃碎片及血跡(見圖2)。
圖1 三車事故現(xiàn)場圖
圖2 甲車與丙車位置關系圖
(1)甲車痕跡位于車身前部及車身左側。車身前部痕跡寬度約40cm,前保險杠左側、左側翼子板及左前組合燈等部位痕跡與丙車車頭加裝的駕駛室左側、左前的防護杠、左前避震等處痕跡具有對應關系(見圖3、圖4)。甲車發(fā)動機罩左側及左前翼子板見線條狀刮擦痕跡,痕跡由車前部向后延伸至左側A立柱下端部(見圖5)。
圖3 甲車左前部痕跡
圖4 丙車左前部變形情況
圖5 甲車左前翼子板痕跡
圖6 丙車車廂右后角變形情況
(2)丙車車廂后擋板處于開啟狀態(tài),車廂右擋板后部、車廂底板右后角及開啟自然下垂狀態(tài)的后擋板右側等部位離地高度50~100cm范圍內見擦劃痕,內有白色油漆樣物質附著,車廂右后角左側離地高度78cm處輕度向內折彎變形,車廂右擋板后部自后側鉸鏈處向左側發(fā)生折彎變形,端部最大變形深度約為3cm(見圖6、圖7)。
圖7 丙車車廂右后角直角結構
圖8 乙車左側B立柱Z形痕跡
圖9 乙車左側B立柱Z形痕跡細目
圖10 乙車左側B立柱Z形痕跡俯視
(3)乙車左前車門中部離地高度50~100cm范圍內見有綠色油漆樣物質附著的凹陷痕跡,痕跡俯視角度下為“Z”型形變(見圖8)。痕跡離地高度50~70cm范圍內表現(xiàn)為刮擦痕跡,離地高度70~78cm范圍內出現(xiàn)缺損,離地高度78~92cm范圍內豎向開裂(見圖9),開裂處距離痕跡前端部25cm、距離痕跡后側緣15cm;變形部位垂直投影為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25cm、15cm;左后車門前側離地高度78cm處見條狀水平印壓痕跡(見圖10)。
初期經(jīng)過兩次交通事故分析討論認定:事故原因是由于乙車行駛中車身左側與丙車車廂右后角接觸,導致丙車失控,丙車沖向對向車道與甲車發(fā)生碰撞導致丙車駕駛人死亡。乙車駕駛人負主要責任。
乙車駕駛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是丙車與甲車對向碰撞后,被甲車反向推移過程中,丙車車廂右后角又與乙車車身左側發(fā)生撞擦,導致乙車失控沖向對向車道路外。乙車駕駛人不負責任。
此次交通事故主要形成過程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即乙車與丙車接觸和甲車與丙車接觸。特征痕跡分別是甲車左前部痕跡和乙車車身左側痕跡。其中乙車車身左側痕跡是本次事故的關鍵痕跡。因此,要確定此次事故原因需要對乙車車身痕跡進行物理學分析。
(1)甲車前保險杠左側、前防護杠左側及左前翼子板等處的刮擦痕跡與丙車左前部痕跡形態(tài)特征吻合,對應點關系明確,并形成了物質轉移,說明甲車左前部與丙車左前部接觸關系成立。
(2)甲車發(fā)動機罩左側、左側翼子板刮擦痕跡向后延伸至左側A立柱下緣,左后視鏡基座見碰撞痕跡,后視鏡背面上部見丙車綠色蓬布印壓痕跡,結合丙車左前部痕跡分析,說明丙車與甲車接觸過程中,甲車發(fā)動機罩左側與丙車加裝駕駛室左側下部發(fā)生碰撞,碰撞形態(tài)為一維線性碰撞即直線對向碰撞[5],甲車左前部與丙車左前部緊密接觸并將丙車前部抬高后向反方向推移事實成立。
(3)由于丙車所受反向推移外力未經(jīng)過丙車重心,丙車在被反向推移過程中產(chǎn)生逆時針力矩從而形成逆時針旋轉態(tài)勢。當兩車的摩擦力矩小于丙車的旋轉力矩時,丙車在被反向推移過程中車廂左前部與甲車左前部分離,形成逆時針旋轉。即丙車被反向推移過程中,車廂左側與甲車左前部分離而逐漸成為與道路中心線呈垂直狀態(tài)①從無阻擋受力角度分析,若丙車左前部受外力時,丙車應該形成順時針旋轉,但本案例中由于丙車車身左側被甲車左前部阻擋,導致丙車碰撞前期的順時針旋轉被甲車左前部阻擋而不能形成。在碰撞后期,丙車在甲車的反向推移下形成逆時針旋轉。。
(4)乙車左側車門變形部位的垂直投影呈直角三角形,痕跡離地高度、特征形態(tài)及轉移物質與丙車車廂右后角具有對應關系,說明乙車左前車門與丙車車廂右后角撞擦接觸事實成立。
(5)關鍵痕跡是乙車左側B立柱處的痕跡,對該痕跡形成方式的分析結論直接影響案件的責任劃分。對于乙車與丙車的接觸形態(tài),從以下4個方面分析:
①乙車左側車門痕跡前側的垂直投影為直角,與車門所在平面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兩邊直角邊痕跡長度分別為25cm、15cm(見圖11),計算得乙車左前車門與丙車車廂右后角接觸時,兩車夾角約31°;若乙車由后向前剮蹭丙車車廂右后角,會導致丙車前行中與乙車夾角增大,而乙車與甲車呈對向平行狀態(tài)。按照運動學原理,在此狀態(tài)下丙車繼續(xù)前行與甲車碰撞接觸時碰撞夾角應大于30°,這與甲車、丙車一維線性碰撞事實不符。②丙車右后角痕跡位于丙車車廂底部,其上部有車廂擋板存在。而在乙車左后視鏡等突出部位未見接觸痕跡存在,乙車的接觸痕跡起點位于左前車門中部,不符合兩車同向行駛(平行狀態(tài))時形成剮蹭接觸的特征[6]。③乙車左側B立柱三角形痕跡后側見水平印壓痕跡,此處痕跡與丙車車廂底板后部高度吻合,該痕跡與左側B立柱處呈三角形痕跡不處于同一平面,說明丙車與乙車接觸時處于旋轉狀態(tài)。④從力學角度分析,當A物體剮蹭B物體時,B物體的接觸面所受合力方向向外,在痕跡面會成外翻變形(而不是內折變形);而丙車車廂右擋板后部向內彎折變形,說明兩車接觸乙時丙車車車廂右擋板后部所受合力方向指向車廂內側,不符合乙車主動剮蹭丙車形態(tài)(乙車由后向前剮蹭時,丙車車廂右擋板所受合力方向指向車廂外側)。
圖11 乙車車身左側變形痕跡俯視示意圖
從乙車車身左側痕跡分析,丙車與甲車接觸后被甲車反向推移旋轉中,丙車車廂右后部與乙車左前車門撞擦接觸事實成立。通過本案特征痕跡分析發(fā)現(xiàn),此次事故的關鍵痕跡就是乙車車身左側的痕跡。該痕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方式反映了乙車與丙車的接觸形態(tài),當然該痕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整個交通事故過程中只是一個階段,與事故中其他階段緊密聯(lián)系、相互印證。分析時必須將階段放入整個事故過程中綜合評判。該階段的分析也必須遵循整個事故過程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