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明
【摘 要】 目的:探討應用多排螺旋CT對于術前診斷結腸癌的應用價值以及術后診斷結腸癌復發(fā)的準確率。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結腸癌治療及復發(fā)治療的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經(jīng)CT掃描獲得的影像學資料,將其與病理切片結果進行對照,計算CT檢出率。 結果:術前CT診斷以及術后CT復發(fā)率診斷與術后病理切片診斷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結論:通過多排螺旋CT掃描可對術前結腸癌和術后結腸癌復發(fā)進行有效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度,且操作簡單、呈像清晰,可在結腸癌的臨床診斷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 CT診斷;結腸癌;術后復發(fā)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271-01
結腸癌是臨床治療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1],多發(fā)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便前腹痛、黏液便、消瘦乏力等,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目前對結腸癌診斷的主要方法包括直腸鏡檢、大便潛血試驗、纖維結腸鏡檢查、鋇餐灌腸、X線檢查、數(shù)字直腸造影等[2],但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CT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結腸癌的診斷。我院即采用多排螺旋CT技術對結腸癌患者進行術前及術后復發(fā)的診斷檢查,取得了較好的診斷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結腸癌治療及復發(fā)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均經(jīng)結腸鏡或者手術病理診斷證實為結腸癌。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以及經(jīng)CT掃描獲得的影像學資料,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腹部腫塊、急性腸梗阻、發(fā)熱、貧血、血便、全身乏力、體型消瘦等。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38~79 歲,平均年齡(59.1±3.3)歲。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和影像學資料完整,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術前進行CT診斷的方法 患者均采用日立64排螺旋CT描儀器進行診斷。所有患者在術前均給予禁食2d,同時在術前的1d給予33%硫酸鎂(劑量為100 mL)及大量清水口服清洗腸道。掃描前分次均速(每隔15分鐘喝300ml)口服2.5%甘露醇等滲溶液1500ml,掃描前0.5h,再給予 1.5%泛影葡胺口服(劑量在 500~600 mL 之間)。掃描時,先讓患者呈仰臥位依次自膈頂至下腹(或盆腔)進行平掃,接著通過血管向其注入水溶性含碘對比劑(大約50~100 mL)給予增強掃描。對于直腸癌患者,于掃描開始前的2~3個小時向患者的職場灌入入1500 mL左右的溫開水進行灌腸處理,若為乙狀結腸患者則應在掃描前灌入入>2000 mL的溫開水。
1.2.2 影像分析方法 收錄并傳送掃描獲得的影像學資料至工作站,采用容積重建、多平面重建等處理技術對其進行后重建。再由兩位以上資歷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閱片,商討分析其影像學特征,如出現(xiàn)分歧可引入第三方評價。
1.2.3 病理切片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于術后將其切除的病變組織裝入病理檢查袋,采用化學試劑使其固定硬化,再切成薄片粘附于玻片上,進行染色處理后放于顯微鏡下觀察,查看病變組織的病理變化。
1.3 觀察指標 將患者術前、術后CT檢查的陰性、陽性結果與實際病理切片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其診斷的精確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X2,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的60例患者,術前CT掃描有57例患者為陽性屬于直腸癌,經(jīng)術后病理切片證實均為結腸癌患者,因此術前CT診斷的準確度為95%,術前CT診斷與病理切片分析的對比檢驗結果為(X2=3.077,p=0.07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復發(fā)的患者為21例(均經(jīng)病理切片給予證實),復發(fā)率為35%;CT診斷為直腸癌復發(fā)的患者有19例,準確率為90.48%(19/21),術后CT結腸癌復發(fā)診斷與病理切片分析的對比檢驗結果為(X2=2.100,p=0.14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結腸癌在臨床中屬于一種病情較為惡劣的疾病類型,隨著病情的進展可產(chǎn)生腸梗阻、腹部包塊等并發(fā)癥,病情進展速度快,因此在治療時需對其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避免病癥延誤和誤診。病理切片分析為結腸癌常規(guī)、經(jīng)典的診斷方法,具有權威信高、精確度高等特點,是結腸癌診斷的可靠參考標準。但病理切片分析需要采集病變組織予以化驗,操作繁瑣,化驗速度慢。因此,在常規(guī)化驗方式之外,更多的結腸癌診斷方法開始被提出并廣泛應用,多排螺旋CT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多排螺旋CT檢測具有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空間分辨率高、圖像直觀清晰等優(yōu)點[3]。在影像呈現(xiàn)通過橫斷位呈像,構建冠狀、矢狀面與三維立體的圖像,從而對腫瘤的發(fā)病位置、大小、形態(tài)等進行清晰的顯示,具有很高的圖像空間分辨率。它可以清楚地呈現(xiàn)病變段腸腔的腸壁增厚情況,觀察到結腸癌中的淋巴轉(zhuǎn)移與細胞浸潤等的形態(tài)和方向,以及腸腔狹窄程度以及其與周圍組織器官、血管等的相互關系,從而反映出患者臟器的受累情況,有益于對結腸癌分期的確定,從而對結腸癌患者做出較為精確的診斷。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T檢測不論在術前結腸癌的臨床應用,還是在術后結腸癌復發(fā)癥的診斷中,均具有較高的準確度,與病理切片分析結果無明顯差異,可用于對結腸癌的診斷治療。
綜上所述,CT應用于結腸癌檢測具有較高臨床診斷正確率,可以為醫(yī)生提供有效的診斷信息,為結腸癌術前轉(zhuǎn)移、術后復發(fā)的情況提供可靠依據(jù),值得臨床推廣與運用。
參考文獻
[1] 徐艷峰. 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fā)的臨床價值[J]. 中外醫(yī)療, 2016, 35(6):171-172.
[2] 儲敏峰. 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fā)的臨床價值[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7, 9(9):78-79.
[3] 張曉明. 多排螺旋CT在結腸癌診斷及術前分期的應用價值[J]. 中國實用醫(yī)刊, 2016, 43(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