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近年來,在國家層面或者民間層面的外事活動中,古典詩詞的引用與翻譯工作已經(jīng)逐步走向常態(tài),如何根據(jù)外事活動需要和特點將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典詩詞內(nèi)涵表達出來,可以從層次解讀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外事活動 古典詩詞 文化特點 方法
作為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古國,我國的語言文化寶庫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惫诺湓娫~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代表,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靈活運用古典詩詞可以巧妙的將作者的情感、認知、個性、主張等“真實、全面、生動、有效”的表達出來。在外事活動中,使用古典詩詞表達個人的情感、主張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而且也是一種時尚和潮流,這種以古典詩詞為載體的語言表達方式正快速成為我國外事活動中的特色于亮點。通過古典詩詞來進行交流和表達,既突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文化印記,又展示了國家日益興旺,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自信于自豪。近年來,隨著我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密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包括競爭,甚至沖突都需要精確、有效的翻譯工作來完成國家或者個人的主體訴求與意愿。以每年召開的“兩會”為例,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外事場合,頻繁使用古典詩詞表達國家主張,已經(jīng)為國內(nèi)外聽眾所熟知,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某個角度講,分析古典詩詞翻譯的技巧與方法已經(jīng)成為相關方面必須重視,且需要積極研究的重要問題。這一課題的探究和研討已經(jīng)超越了簡單的文學、藝術或者政治等單一的領域范疇,成為一種融合多元領域和內(nèi)涵的問題雨要求。
一.外事活動中古典詩詞應用現(xiàn)狀分析
(一)使用頻率逐步提高
從黨和國家的第一代領導人起,我國的外事活動中使用古典詩詞的案例就屢見不鮮。毛澤東等老一輩領導人,自身擁有較為豐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因此,在各種場合使用古典詩詞解答問題,表述主張司空見慣。近年來,一批領導人都在許多重要的外事場合運用古典詩詞和名章佳句表達主張,回答問題。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訪問拉美國家時,就大量引用文辭優(yōu)美,情真意切的詩詞章句來表達中國對相關國家以及世界的善意,說明我們愿意與友好國家鞏固友誼,發(fā)展交流的主張。其中諸如“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薄俺逼絻砂堕?,風正一帆懸”“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等更是膾炙人口,給人以優(yōu)雅、平和、智慧、友善之感。而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兩會”或者其他重要場合也多次使用古典詩詞佳句,闡述觀點,表達主張。其中包括“行百里者半九十?!薄叭A山再高,頂有過路?!薄耙嘤嘈闹蛸猓m九死其尤未悔?!钡龋瑢⒖偫淼娜瓙蹏?,鞠躬盡瘁服務人民之意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傮w來講,在外事場合中“引經(jīng)據(jù)典”使用“詩詞章句”已經(jīng)逐步成為新常態(tài)。使用頻率正逐步增加,影響逐步擴大。這種使用“古典詩詞”進行外事交流的新常態(tài),不知不覺間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風尚,使得諸多部門和機構(gòu)也參考借鑒這種方式,從某種角度分析,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了我國外事活動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時至今日,使用古典詩詞進行交流雨對話,已經(jīng)不再僅僅局限于國家層面的使用,各級各類組織外事活動的機構(gòu)與部門已經(jīng)開始在主動與自覺的采取這種“清新典雅,言簡意賅,獨具特色,浩如煙?!钡恼Z音文化符號去進行交流與互動活動之中。
(二)應用效果非常理想
時至今日,許多外事記者,包括國內(nèi)外的許多觀眾,在一些重要的外事場合已經(jīng)開始主動關注相關人員使用古典詩詞的情況,并對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解讀。比如,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相關問題的回復則使用“人或加訕,心無疵兮?!薄靶值茈m有小忿,不廢懿親?!钡仍~句,實現(xiàn)了緊扣主題,準確清晰,委婉而堅決的回答,將我們對相關問題的立場和主張,準確的傳達給世界。這種采用詩詞佳句,回答相關問題的方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同時也成為中國外事活動中的一個鮮明特色。采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古典詩詞作為工具和手段進行外事活動交流,將東方的智慧與優(yōu)美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出來,將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博大精深的民族語言內(nèi)涵以及清新高雅的語詞表達技巧,完美的展示給全世界。
從某種角度分析,漢語是世界范圍內(nèi)使用人數(shù)最為龐大,應用范圍最為廣泛,影響效果最為深遠,文化信息最為深邃的語言。古典詩詞作為讓全世界華人引以為傲的語言寶庫之中,光輝璀璨的一顆明珠,其自身所折射出的熠熠光華,為世人所贊嘆。無數(shù)次的經(jīng)典案例,一次又一次的向世人證明,外事活動中運用古典詩詞,文章佳句,其所起到的政治、文化、信息作用不可替代,無法超越。語言有其存在的文化環(huán)境和發(fā)展基礎。漢語在我國歷史發(fā)展長河中,扮演著至關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漢語在國家外事交往活動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引領輻射作用。作為東亞,甚至是亞洲文化圈內(nèi)舉足輕重的“國際性語言”,漢語中的古典詩詞在今天仍然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與亞洲國家進行外事交流雨互動過程中,使用古典詩詞進行表達與交流,起作用確有獨到之處。某些經(jīng)典的詩詞章句,本身就源于兩國交流過程中,并引出一段段佳話。比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眾多膾炙人口的古詩。這些詩詞在今天的外事之中使用,自然具有獨特文化、政治價值和意味。
二.外事活動中古典詩詞解讀的困擾
(一)古典詩詞應用的隨機性
外事場合的語言使用情況比較嚴謹,需要相關人員進行審慎的解讀和翻譯,有些時候,一個句子,一個詞語,甚至一個字的差異,就會導致“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導致的事情結(jié)果則無法預料。因此,慎而慎之的進行解讀和翻譯則成為相關人員必須遵循的原則。但是,某些時候,相關人員并不了解,或者完全不知道發(fā)言人會使用那些古典詞句,這種隨機性導致解讀翻譯的過程極為簡短,時間非常緊張,這樣的問題應當困擾著許多工作人員。
古典詩詞的凝煉、細致、簡約等等特點,讓今人在解讀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很多時候,即使聽眾擁有充裕的時間和資源對接觸到的詩詞進行解讀和分析,也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在時間倉促,事情緊急的時刻現(xiàn)場臨時解讀和領會,則更為復雜而艱難。由于我國古典詩詞數(shù)量異常龐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留存至今的詩歌已經(jīng)超過10萬余首,而眾多國學典籍中的名言佳句則同樣不可勝數(shù)。如何應對和解讀這些浩繁的語言詞句,成為外事活動中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二)古典詩詞使用的情境性
由于古典詩詞往往需要通過當時當?shù)氐木唧w情境,才能夠準確、恰當?shù)谋唤庾x和翻譯,否則就容易出現(xiàn)“偏離肢解”甚至“斷章取義”的情況。比如,領導人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约啊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等詞句時,則是完全依據(jù)當時的情境和面對的提問,所做出的回應和解答。這就需要相關人員根據(jù)當時的情境進行合理的解讀和翻譯。既將我們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不畏艱難的決心和勇氣表現(xiàn)出來,又應當將我們和睦友善,廣交朋友的熱情與真誠兼顧。讓世界在了解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強盛崛起的同時,也看到我們樂于分享,與他國和衷共濟,親密合作的意愿。
(三)古典詩詞解讀的信效度問題
古典詩詞解讀翻譯的信度和效度問題一直是困擾相關人員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在時間短,任務重,壓力大的情況下,準確、清晰、簡明、優(yōu)美的將這些詞句的內(nèi)容傳遞給聽眾,需要相關人員長期不懈的努力和鉆研。這項工作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我國清末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嚴復先生就翻譯問題,提出過至今仍為相關人員奉為準則的“信、達、雅”三個基本標準。關于“信、達、雅”的含義,嚴復是這樣闡述的“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其中“信”是指信度,也就是解讀翻譯過程不違背原文原意,不失偏頗,客觀真實。而“達”則是指詞句通順,詞意表達透徹,至于“雅”則是要求譯文簡明優(yōu)雅,充滿文采。面對這樣的“技術要求”,翻譯者自身需要提高古典詩詞的儲備和領悟能力,避免由于“信息缺失”導致解讀翻譯過程出現(xiàn)偏差。
三.外事活動中古典詩詞解讀需注意的問題
應對外事活動中古典詩詞隨機性出現(xiàn)的問題,較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則是相關人員積極儲備相關知識信息。比如《楚辭》《漢樂府》《唐詩三百首》,包括《孟子》《論語》等一系列經(jīng)典國學作品,都需要仔細研讀,反復背誦。國學典籍博大精深,如果全部細讀,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是挑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精度則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文化框架,基于這樣的框架或者平臺,進行知識系統(tǒng)構(gòu)建,可以較好的完成對相關詞句的判斷、理解和翻譯,甚至原本陌生的詞句,由于已有的知識儲備與之相似或者有關聯(lián),則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提升解讀翻譯的效率和質(zhì)量。
不同領域的外事活動,其交流主題和翻譯風格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通過技術層面的分析和判斷,確定解讀風格和色彩,具有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政治、軍事、娛樂、教育等領域,面對不同的話題,不同的對象,解讀風格自然需要有所調(diào)整。在文藝、娛樂等活動中,解讀過程則可以較為輕松、隨和。而在政治、軍事等領域,則需要嚴肅、莊重。例如“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边@樣的詞句則必須確定莊重嚴肅的風格,簡明、清晰、直接的表達話語的內(nèi)涵。相關部門可以組織模擬授課,或者預設情境主題,由工作人員進行情境解讀與判斷,提出自己對于解讀風格或者方向的理解與認識。這種針對“社會性”和“情商”的專項訓練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鄭曉梅.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探究.通化師范學院學報》[J],2010(05)
[2]張曼.淺析英語詩歌在培養(yǎng)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閱讀能力中的作用及其實現(xiàn)途徑[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林瓊.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新探[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作者介紹:張楠,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