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曉 姚則強
內(nèi)容摘要:嶺東時期的丘逢甲在成為領導嶺東新學先驅(qū)的同時,也以豐碩的詩歌作品被譽為“詩界革命一鉅子”。從大時代背景中的生命意義出發(fā),考察該時期的丘逢甲如何以“新派詩”的內(nèi)容形式和新學教育實踐其思想,并達成其“新”與“健”的人生新境界,這對探究中國新學教育思想演進和中國詩學的現(xiàn)代轉型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丘逢甲 新境界 新學教育 新派詩
從1895年秋內(nèi)渡居潮至1906年夏赴廣州任兩廣學務公所公職,丘逢甲在成為領導嶺東新學先驅(qū)的同時,也以豐碩的詩歌作品被譽為“詩界革命一鉅子”。詩作既記錄了興辦新學教育飽經(jīng)風霜的冷暖人生,也呈現(xiàn)了他作為新派詩人從思想觀念到創(chuàng)作實踐的豐厚實績。在丘逢甲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中,形成了新派詩人與新學先驅(qū)雙重身份的契合共生,造就其“新運開三世,雄心遍五洲”的生命新境界,可謂詩意新殊,雄健天下。
本文試探討嶺東時期的丘逢甲,如何以“新派詩”的內(nèi)容形式和新學教育實踐思想,達成新派詩人與新學先驅(qū)雙重身份所成就的新境界。正如其在《說劍堂集題詞為獨立山人作》中君子自道“直開前古不到境,筆力縱橫東西球?!彼^“開前古不到之境”,為“新”境是也;使得“筆力”達到“縱橫東西球”,此“健”境是也。所以,本文僅就“新”和“健”的兩個向度進行探索,求教于學界同人。
一.直開前古不到境:“新”的境界
“新”的境界基于突破傳統(tǒng)舊思想的藩籬,學習和引進科學的觀念和思想,體現(xiàn)在丘逢甲的“新派詩”創(chuàng)作中是多使用新名詞、新觀念及詩歌形式與內(nèi)涵的求新求變;在新學教育實踐中,則體現(xiàn)在通過引進新的教育課程模式,宣傳新思想,突破科舉體制下傳統(tǒng)教育,推廣新式實用型的育人模式。
1868年,黃遵憲一語“我手寫我口”開始“新派詩”的實踐,1891年撰寫《人境廬詩草自序》中更提出詩應表現(xiàn)“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丘逢甲在其《跋》中評價“變舊詩國為新詩國,慘淡經(jīng)營,不酬其志不已,是為詩人中嘉富洱;合眾舊詩國為一大新詩國,縱橫捭闔,卒告成功,是為詩人中俾思麥。”可見,在參與新派詩創(chuàng)作中,丘逢甲就標榜其“新”的重要性。
首先是使用新名詞、新事物,宣傳新觀念、新思想。丘逢甲的時代是“睜眼看世界”的時代,但其并未簡單地濫用新詞,而是吸取了當時如“民主、民權、地球、火車、電輪”等反映新思想的新詞語,闡述科學及民主理論。
其次是詩體形式上多有雜言體、歌行體等。如“太陰黑、耀靈匿,天上風云慘無色。飛虎伏、神龍蟄,龍化為松虎化石?!睆娜忠痪涞绞忠痪洳坏龋加醒喉嵒蜓喉嵞_。另有數(shù)量不少的組詩,即多首詩連綴成篇,又每首獨立成章,擴大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功能。如《澳門雜詩(十五首)》《西貢雜詩(十首)》《將之南洋,留別親友(八首)》等。
再次是通俗化、口語化、散文化傾向突出。如《晨起書所見》,寫晨起見到“老鴉”來庭樹上奪取鳥雀“充朝饑”,但“一雀嗓未已,百雀噪而隨?!眴斡蒙鷦佑腥さ漠嬅鎸懗鰣F結抗敵的深意和道理。又如《嗟哉行》中,“鋼是鐵所為,錚錚抑何美!安知經(jīng)火煉,竟化柔繞指?!闭Z言直白,形式錯落,散文化特征明顯。
最后是學習運用和吸收民歌的精華?!盎浾{(diào)歌成字字珠,曼聲長引不模糊?!雹偾鸱昙撞坏澝烂耖g歌謠的精煉和優(yōu)美,也表達了積極汲取民間歌謠作為新派詩的詩歌資源的態(tài)度。在《送潮州諸孝廉公車北上》用潮諺“鳳嘯湖平,帶出公卿”入詩“西湖波定鳳凰鳴”,瑯瑯上口,通俗易懂。又如其《東山松石歌和鄭生》《韓祠歌同夏季平作》《東山酒樓放歌》等,都明顯帶有民間歌謠的影響和傾向性。
“新意境”大體上可理解為梁啟超《夏威夷游記》中所謂的“歐洲意境”②。即要求在詩中表現(xiàn)西學的新知識、新觀念,進而達到新的審美境界。這意味著在題材、意象等方面要開拓新的空間。盡管丘逢甲未能完全突破舊體詩的藩籬,但其在形式和方法上作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可觀的“新派詩”??梢哉f,丘逢甲的實踐適應了時代的要求,“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進而推動了“新派詩”的發(fā)展。
至于在新學教育實踐中的“新”的境界,是體現(xiàn)在丘逢甲以新的教學方式內(nèi)容,向青年學生宣傳新思想,打破封建傳統(tǒng)教育模式,以全新的“中西合璧”教育模式開創(chuàng)嶺東新學之風。
1895年秋內(nèi)渡后的丘逢甲,呈請“歸籍海陽”,一心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重新回歸杏壇。1896年,聘為韓山書院山長的丘逢甲開始進行教育改革,“以實學訓士”,授課之外兼講科學。然“被目為異端”,歲末,被迫辭去韓山書院教職。1897年春,丘逢甲擔任潮陽東山書院山長,兼任澄海景韓書院主講。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學課士”;課余,則憑吊忠魂,紀念先賢,言傳身教,激勵學生勤學立志。
在舊式書院授課講學中,丘逢甲深感傳統(tǒng)舊式教育已成為國族發(fā)展的羈絆,要興中國啟民智,就必須吸取西學加以改革。于是,1899年冬,丘逢甲著手創(chuàng)辦嶺東同文學堂,開啟嶺東地區(qū)新學先風。
在教學內(nèi)容上,丘逢甲大膽突破傳統(tǒng),“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為綱,西學為目。”在《嶺東同文學堂開辦章程》中規(guī)定:學堂以“昌明孔子之教為主義,讀經(jīng)讀史,學習文義均有課程”;而西學則是“學其有用之學”——開設格致、化學、生理衛(wèi)生與算學等西方的自然科學。學堂開設“兵式體操”課程,以增強學生體質(zhì)。又借徑東文,精辟地闡明西文與東文學習的順序。丘逢甲創(chuàng)新了“中體西用”,“中學為體”實質(zhì)上是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與“古為今用”,繼承發(fā)揚孔孟之道,學好國粹精髓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西學為用”則是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與思想,為強國救國而服務。其鼓勵學生“學有中西匯乃通”,洋為中用,啟迪學生通過博覽古今中外的知識來廣增見聞。
在教學方式上,丘逢甲采用現(xiàn)代分班教授的方法,因材施教,堅持“以歐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維新鼓舞士氣”。其以勇士的魄力堅決向封建傳統(tǒng)教育制度與模式發(fā)起挑戰(zhàn),以堅毅的韌性為實現(xiàn)振興中華而改革教育教學的偉大抱負不懈努力。
二.筆力縱橫東西球:“健”的境界
“健”的境界,導向在丘逢甲新思想中抵制舊統(tǒng)治的反抗精神,特別具有政治的雄偉韜略。在“新派詩”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內(nèi)容和氣韻層面上多呈現(xiàn)為沉郁雄健、真摯豪邁的風格,處處表達其革新救亡的精神追求;在新學教育實踐中,則表現(xiàn)其對于舊的教育體制和舊勢力的突圍和反抗,特別在“辭官辦學”上所體現(xiàn)的“民間意識”和自主辦學的獨立意識,更是體現(xiàn)其篤信執(zhí)著的擔當意識和憂國憂民的時代使命感。
在“新派詩”上,因為時代危機與個人危機重疊,丘逢甲事實上通過“新派詩”創(chuàng)作尋找到解決時代危機的手段和個人危機的方法。這種解決危機和安頓心靈的過程,使其詩作呈現(xiàn)出了沉郁悲壯而渾融的雄健風格。在臺舉事抗日失敗內(nèi)渡后,壯志未酬又離鄉(xiāng)背井,丘逢甲有深刻的英雄末路的心緒,“丈夫生當為祖豫州,渡江誓報祖國讎,中原不使群胡留?!痹娙说谋ж摵蜌飧挪蝗葜靡?,讀來英氣逼人。
丘逢甲的“新派詩”富有“健”的境界,落實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也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追求上。
首先,是“貴真”的題材內(nèi)容。作詩要表現(xiàn)真性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詩無今古真為貴”,“惟山如詩貴真面”,在寫給邱菽園的信中,丘逢甲更直接闡述:“尊論謂詩貴清、貴曲,弟再參一語,曰貴真。”對丘逢甲而言,詩歌正是他借以抒情言志,表達真性情的媒介,更是其以真性情塑造雄健風格的載體。③
其次,是雄直的詩風?!皫X南論詩派,獨得古雄直?;烀=釉獨?,造化如镵刻。百年古梅州,生才況雄特……我欲往從之,自愧僵籍湜。”身為梅州人的丘逢甲,雖然出生臺灣,但依然深諳嶺南詩歌風格,推崇“雄直”詩風。④其詩歌理論與創(chuàng)作更是力倡奮發(fā)圖強的精神,鼓人壯志,充分展示國人反抗侵略、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⑤
最后,以“重開詩史作雄談”作自我期許,丘逢甲的詩歌真切地反映晚清動蕩局面,呈現(xiàn)時代的新氣象與精神,履行“詩史”的實踐?!八那曛兄袊?,咄咄怪事寧有此?與君不見一年耳,去年此時事方始。謂之曰戰(zhàn)仍互市,曰和而既攻其使?!鼻鸱昙啄繐魰r艱,痛心疾首,在詩中紀錄了國門被迫打開,列強肆意掠奪后所呈現(xiàn)的晚清窘迫局面。正如張永芳所言,“(丘逢甲)以內(nèi)地的變化來反映門戶的開放,似比直接描寫海外風物,更能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海通以來時局的演變。”⑥
“治詩如治民,剛柔合乃美?!北M管背負國恨家仇,身處岌岌可危之亂世,但丘逢甲依然心存信念,要努力為保國保種做出自己的貢獻。正是基于“治詩”與“治民”的共同情懷,才成就了丘逢甲的詩歌自信和生命自信。在《廬山謠答劉生芷庭》中,丘逢甲顯示了雄心壯志,自為大宗,自封始祖:“九十九峰發(fā)霞燄,手持芙蓉哦新詩。要令海國變風雅,開山初祖天人師?!?/p>
在《飲冰室詩話》中,梁啟超這樣論述當時的“詩界革命”代表人物:“吾嘗推公度、穗卿、觀云為近世詩家三杰,此言其理想之深邃閎遠也。若以詩人之詩論,則邱倉海其亦天下健者矣。”接著,他又說:“(丘逢甲)蓋以民間流行最俗最不經(jīng)之語入詩,而能雅馴溫厚乃爾,得不謂詩界革命一鉅子耶?”梁啟超的論述還注重其語言形式的革新追求,但從丘逢甲“新派詩”的核心內(nèi)容看,不論是感時憤世的抒懷之作,還是議政論事的詩史之作,亦或羈旅鄉(xiāng)愁的愛國之作,幾乎都是蘊藏著一個覺民啟智的深刻時代內(nèi)涵,一種欲力挽狂瀾于國族危難之中的英雄情懷。書生救國,力興教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君子也。正如江山淵所說:“詩本其夙昔所長,數(shù)十年來覆顛頓于人事世故家國滄桑之余,皆足以鍛煉而淬礪之。其所為詩盡蒼涼慷慨,有漁陽三撾之聲,如飛兔腰衰絕足奔放,平日執(zhí)干戈、衛(wèi)社被之氣概,皆騰躍紙上?!?/p>
而“健”的境界在新學教育實踐上的體現(xiàn)為,為覺民啟智而樹人立國,丘逢甲從臺灣時期就決意投入新學教育實踐,內(nèi)渡后更在嶺東尋找到新學教育的同路人,不斷突破舊傳統(tǒng)和舊體制的制約,為嶺東新學注入新的思想動力。⑦因為舊勢力的干擾,也使得丘逢甲的新學教育實踐更多呈現(xiàn)了對舊體制的反抗性。
在《鄉(xiāng)土情懷與民間意識——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中,陳平原認為“辦學與吟詩”是貫穿丘氏一生的兩大嗜好,潮嘉時期(1895年—1906年)的詩風慷慨蒼涼,無愧梁啟超“詩界革命一鉅子”的期許;辦學則追求獨立自主,超越時賢興起人才的思考。
丘逢甲早年進士及第,便無意仕途,1889年回臺后更謝絕當時主政臺灣的唐景崧從政的邀請,毅然以講學育才為職責,任崇文書院、衡文書院、羅山書院主講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其間主要講授中外史實及西方新知識、新思潮。1895年中國戰(zhàn)敗割臺,丘逢甲棄筆從戎組織義兵抵抗日本侵臺,失敗后內(nèi)渡。1897年主講潮州韓山書院,于舊制書院介紹東西方文明,被頑固勢力“目為異端”,年終憤而辭去。次年主講潮陽東山書院,后兼澄海景韓書院主講,至1899年冬辭,獨立謀辦新式“嶺東同文學堂”。至1903年冬,因“嶺東同文學堂”宣傳新思想,學生響應上海愛國學社鼓吹種族革命之號召,地方守舊勢力借端搗亂,辭去教職赴廣州發(fā)展新式教育。至1906年正式就任兩廣學務公所職務,其間多次回鄉(xiāng)倡辦“初級師范傳習所”、“創(chuàng)兆學堂”、“鎮(zhèn)平縣立中學堂”等新式學堂。⑧
如陳平原所言“丘氏之辦學,有兩點最為值得注意,一是游說南洋華僑捐資,一是主張擺脫官府控制。”在無意點明了丘逢甲民間獨立興辦新式教育的可能性和意義。這也無愧于丘逢甲作為近代新學教育家對于新學教育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丘逢甲的新學教育實踐進行得并不順利。但他似乎一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在《創(chuàng)設
嶺東同文學堂序》中,他說,“神州大局,豈遂藉此挽回?然蟻馱一粒,馬負千鈞,各竭力所得為,亦我同人不得已之志之可共白者也?!泵鎸@樣的細水長流,也許他心中早埋下火種,期盼來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其憑借一己之良心與學識,“歸而講學于郡邑”,起碼還可“以其學說陶鑄當世人才”,并且影響一時一地之“人心風俗”。丘逢甲在新學教育實踐中表達了與“新派詩”同樣的堅毅雄健的精神氣質(zhì),在幾乎萬劫不復的現(xiàn)實困境中步履維艱,然而毫無難色、艱苦卓絕。
丘逢甲終其一生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和教書育人工作,他一方面不斷嘗試和探索近代中國教育的新式模式;另一方面以“橫貫東西”的文化眼界與實踐取向,開拓了中國近代詩歌的新樣式與新發(fā)展,使得新派詩人與新學先驅(qū)的雙重身份互動相生,其生命新境界也突出體現(xiàn)在“新”與“健”的境界中——其新派詩創(chuàng)作從詩歌形式及內(nèi)涵凸顯求新求變;教育實踐中突破科舉傳統(tǒng)教育模式,身體力行,興辦新學。從辦學理念,教學管理,甚至經(jīng)費、師資等教學資源的新學教育具體落實中,丘逢甲殫精竭慮,堅定不移,如其在《答梁詩五函》中所言“……吾道益孤?!艺八姆剑觉久宜?,唯有豎起脊梁,守定宗旨為之而已?!?/p>
參考文獻
[1]廣東丘逢甲研究會編.丘逢甲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1.
[2]黃遵憲.錢仲聯(lián)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丘逢甲.《嶺云海日樓詩鈔》[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5]陳平原.鄉(xiāng)土情懷與民間意識——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J].潮學研究(第8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07):16-41.
注 釋
①丘逢甲:《論山歌》,參見李樹政選注《丘逢甲詩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72頁。
②參見梁啟超:《夏威夷游記》,《飲冰室合集》(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89頁。
③參見賴曉萍:《丘逢甲潮州詩研究》,碩士論文,臺中:臺灣逢甲大學,2002年,第130頁。
④參見吳錦潤:《劍膽琴心流千古——論丘逢甲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風格》,見吳宏聰、李鴻生編《丘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專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1頁。
⑤參見焦福維:《丘逢甲詩歌研究》,碩士論文,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第34頁。
⑥詳見張永芳:《丘逢甲與詩界革命》,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1期,第46頁。
⑦詳見徐博東、黃志平:《丘逢甲傳(增訂本)》第一章第三節(jié)“聯(lián)捷進士,服務桑梓”、第三章“銳意新學,培育英才”相關論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⑧參見徐博東、黃志平:《丘逢甲生平大事簡表》,《丘逢甲傳(增訂本)·附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257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潮州市委宣傳部“2016年潮州市文化研究基金項目《丘逢甲新學教育思想實踐與嶺東教育現(xiàn)代化》、潮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項目《丘逢甲嶺東時期新學詩教研究》成果(批準號:2016-C-05)。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