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強
(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農牧局,西藏 阿里 859000)
PEDV屬于套式病毒目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成員,是有囊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其基因組長度為28 Kb,分子大小為6×103~8×103kDa;該病在仔豬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較高,其中新生仔豬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高達80%~100%。從流行病學來看,該病可發(fā)生于各階段的豬只,新生仔豬及哺乳仔豬最為嚴重,主要經口和消化道傳播,即使有一定免疫力的豬只,接觸后仍能發(fā)?。?周內的新生仔豬感染后可表現為排淡黃色水樣稀便、脫水嚴重、豬只畏寒扎堆,剖檢后仔豬腸壁變薄,腸道中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塊。
2018年4月初西藏自治區(qū)某豬場新生仔豬發(fā)生腹瀉、嘔吐、脫水為主要癥狀的疫情,通過抗生素治療無效,仔豬死淘率達25%,并且有新增發(fā)病豬只。
該病潛伏期為3~5d,可發(fā)生于各階段的豬只,新生仔豬及哺乳仔豬最嚴重,感染后可表現為排淡黃色水樣稀便、嘔吐、脫水嚴重、豬只畏寒扎堆。該場發(fā)病豬舍帶有腥臭味,因發(fā)病死亡豬只多表現為眼窩和肛門內陷等脫水癥狀、腹部空虛、皮毛雜亂潮濕等癥狀,與PEDV感染癥狀相似。PEDV的致病機理為PEDV在小腸粘膜上皮細胞中進行復制,腸絨毛脫落,從而腸壁變薄,使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下降,進而產生脫水。
病豬病理剖檢為腸道粘膜脫落、腸壁變薄,腸道中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塊,腸內容物伴有腥臭味。結合臨床癥狀,初步診斷為豬流行性腹瀉或者豬傳染性胃腸炎(TGE)。
對發(fā)病豬只糞便采樣,按照快速檢測試劑卡檢測說明書對樣品進行PEDV和TGEV檢測,PEDV試劑卡表現為陽性,TGE試劑卡表現為陰性,初診為PEDV感染。
采集發(fā)病豬只糞便,進行PCR病原檢測,結果如圖1所示。PEDV檢測為陽性。可以確診仔豬感染PEDV。
圖1 PCR抗原檢測結果
發(fā)病后采取以下措施,進行疾病防控:
發(fā)病豬舍采取嚴格的消毒、隔離,母豬下產床后對豬舍進行徹底清洗、熏蒸消毒,并做好監(jiān)督檢查工作,檢查合格后方可進豬;剛感染PEDV的豬舍,做好隔離,防止繼續(xù)傳染,并做好消毒。產房實行嚴格的隔離防疫,防止串舍。
該場采用給母豬噴鼻病料和后海穴注射PEDV疫苗的方法,使母豬獲得抗體。
采用收集含有該病母源抗體的初乳,給發(fā)病仔豬灌服已獲得該病抗體,同時灌服密斯坨、補液鹽等進行對癥治療。提高產房舍溫1~2℃,為仔豬提供溫暖干燥的生存環(huán)境。嚴格控制豬群流轉,進行上產床工作時對妊娠母豬實行洗澡消毒等措施,以切其斷傳播途徑。通過上述措施,該場6月底疫情得到了控制,仔豬的損失率恢復到正常水平。
(1)該病的發(fā)生季節(jié)性越來越不明顯,即使在溫暖的季節(jié)也可以發(fā)生;(2)防治該病要根據其發(fā)生階段不同,制定針對性措施,如發(fā)病初期以生物安全消毒、隔離為主,發(fā)病中期以提高母豬抗體及仔豬治療為主;(3)對該病的防治尚無特效藥治療,目前主要通過疫苗免疫、加強飼養(yǎng)管理等綜合措施進行防控,但該病的防治不能完全依賴疫苗免疫,要以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為主,疫苗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