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折不彎:舍棄自我,煙消云散!
寧彎不折:保存自我,來日方長!
人要學會變通,學會寧彎不折。古人都以“寧折不彎”來形容堅貞不屈,可哪曾想過將會毀滅自我。寧彎不折,如一束皮筋,將其拉伸后松手,便會給予你沉重的打擊;如一株小草,被踩扁后深陷土中,來年又是野草叢生;亦如一根承壓至極的彈簧,壓力愈大,彈力愈強。
西楚霸王項羽,因兵敗而自刎于烏江畔,面對失敗與屈辱,他選擇了寧折不彎。雖然看似英勇無畏,卻失去了卷土重來的機會。由此才會有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慨,才會有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嘆惋。因為寧折不彎,項羽錯失良機,雖以舍生取義顯現(xiàn)鐵血之心,但終為浮云,終成遺憾。悲哉!
寧彎不折,并不代表俯首稱卑,短暫的隱忍僅僅是為了以后的一雪前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寧折不彎,似二人過獨木橋,互不肯退讓,便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亦似精美的玻璃瓶,一旦摔得粉身碎骨,而后再想彌補時,便如逝去的煙花一般,不可復原。
因為寧彎不折,越王勾踐屈膝稱臣,甘為夫差的仆人,為夫差做牛做馬。勾踐臥薪嘗膽,以君子之身耐得二十年的含羞忍辱,終得以重執(zhí)王權(quán);因為寧彎不折,韓信面對市井無賴的挑釁,沒有拔刀而起,而是選擇忍受胯下之辱,苦練兵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終成一代名將,才有蕭何“國士無雙”的美譽;因為寧彎不折,太史公忍受宮刑的摧殘與世人的譏諷,選擇了忍辱負重,歷時十幾年寫下絕世巨著《史記》,道道墨痕,令其光耀了歷史千年,亦得魯迅先生“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褒獎。
寧彎不折,方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寧彎不折,學會變通。寧彎不折,是敢于面對艱難的樂觀;寧彎不折,是善于面對脅迫的智慧;寧彎不折,是勇于直面挫折的自信。
誰言忍辱枉此生?卷土重來時,定叫夕陽照余生。
故曰:寧彎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