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2016年12月教育部聯(lián)合十一部委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研學旅行”成為全國各地中小學生歡度暑假的首選。同學們或行走山水間,一路采擷,體悟書中黃金屋;或遠渡重洋,異域微留學,上演“異國求學記”……然而,研學旅行中“旅而不研”“游而不學”的亂象愈演愈烈,成為困擾師生、家長的“心頭病”。
國內某知名旅游網站發(fā)布的《在線海外游學市場消費分析2017》顯示,在研學旅行群體中,初中生占比達到49%,高中生占比達到24%,青少年是海外游學市場的主力軍。在這股出國研學風中,杭州的孫女士不得不花費了三個多月的工資,在這個暑假里,把即將讀初中的兒子送出了國門。因為兒子多次向她抱怨說,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
可是,熱衷于跟風出國游學,一定會有所獲嗎?其實不然。廣州多位市民聲稱,孩子們花費3.39萬元參加了一個暑假美國游學團,卻遇到很多“游而不學”的現(xiàn)象:名校參觀,變成了在學校外圍拍照留念;參觀麻省理工學院時,竟然被學校趕出門外;原計劃的STEM體驗課,結果是讓孩子們上自習……
無獨有偶,一位家長也在朋友圈里吐槽說:“孩子報團參加澳洲游學,‘游’得太多,‘學’得太少。兩周的行程,走馬觀花,幾乎是名?!蝗沼巍?。孩子疲憊不堪,收獲也有限,但價格不菲?!痹谒磥恚潭虄芍艿膰庋袑W并不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改變。例如這次澳洲研學回來后,孩子除了剛回來時跟他興奮地形容了在澳洲的見聞后,連個游記作文都沒寫。
“孩子帶回來了在悉尼歌劇院門口合影的照片,我問他悉尼歌劇院的由來和典故,孩子支支吾吾。這次他們研學就是學校跟旅行社合作,真正學習的地方其實很少?!?/p>
“研”與“學”界限模糊、研學費用過高等現(xiàn)象,使得研學旅行“大打折扣”,背離了教育部等十一部委的初衷,它像一根刺,扎痛了萬千家長,扎傷了廣大中學生,其背后的根源何在?
錯把文化旅游=研學。在山東省實驗中學教師高歌(化名)看來,現(xiàn)在一些老師、家長常常把和文化有關的旅游等同于研學活動,但二者并不能畫等號。他認為:“二者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研學活動具有鮮明的目標性,研學組織者要有自己的課程設計,將一系列知識點貫穿于研學中。否則,研學就只是旅游、玩樂的代名詞?!?/p>
課程單調,內容簡單。就讀于日照市某中學高二的周康談到對研學的感受時說:“研學無非是跟著老師或者導游四處轉轉、看看、寫寫、拍拍,沒有其他太大收獲?!彼耐嗤瑢W葉小雅說:“研學旅行,就是換個地方玩手機。”她的這一觀點得到很多同學認同。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緣于研學課程設計不夠專業(yè),內容簡單,致使很多研學課程浮于表面。
師資不齊,主題不明。我國傳統(tǒng)文化涵蓋建筑、文學、歷史、禮儀、音樂、繪畫等方方面面。“旅行社出于商業(yè)目的組織研學旅行,但他們的人才儲備不足?!苯K某校長喬錦忠說。雖然“去古鎮(zhèn)喝個茶,參加成人禮,也能增進對文化的了解”,但現(xiàn)在的家長并不滿足于此,所以如果沒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沒有相對完備的師資,學生難免在浩瀚的研學知識體系中迷失自我。
盲目跟風,面子工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家長的盲目攀比、望子成龍心態(tài)使得研學變了味道:別人家的孩子去國外,自己也得去;別人去遠程,自己也得去;別人坐飛機,自己也要坐飛機……“這樣的攀比也使得研學具有了盲目性。”高歌說,“整個社會,都應對研學有一個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不應跟風攀比。”
怎樣才能做到“真學真研”,學有樂趣,研有收獲呢?
旅行前擦亮眼睛,明確自我需要。就讀于北京某重點中學的趙曉東,參加山區(qū)體驗夏令營之后,說:“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更理解父母的辛苦,也學會了感恩、不怕困難的生活態(tài)度?!比绻f研學旅行是一朵花,那么立足自我需求的研學旅行就是讓這一朵花開在最適合的季節(jié)里。
明確研學的目的,零距離研學。來自河南某農村中學的楊豆豆說:“我游覽了故宮、長城,參觀了北大、清華……太棒了!我以后也要到北京上大學!”參觀清華大學后,他明確了自己的志向。中學生到海內外高校研學,要真正走進大學、感受大學的歷史文化和獨特魅力,深入地學習交流、入校體驗,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感受。
選取研學的方式,加速度研學?!敖K的省會南京為什么距離安徽那么近?徽商為何轉運淮鹽且聚集在揚州?”這是江蘇京師實驗學校安徽研學團的學生研學旅行時,老師提出的問題。這種主題研學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研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借助身邊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參與志愿服務等多種渠道,切實走進社會,體驗一回“學習的小主人”,在知識的天空里快樂翱翔。
有人說,研學旅行是體驗最美的路上課堂。只有真研學,才能讓自己一路采擷,為青春打上最美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