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席治 章常珍
摘 要 楊梅采后管理效果直接影響著楊梅來年的產(chǎn)量,近年來,楊梅的市場效益發(fā)展良好,高暢銷、高收益的市場狀況大大刺激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積極性?;诖耍瑥氖┓?、修剪、除草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楊梅采后的管理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 楊梅;管理;楠溪江
中圖分類號:S667.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023
楠溪江位于我國浙江省永嘉縣,是遠近聞名的風景區(qū),以盛產(chǎn)楊梅著稱。每到夏至時節(jié),沿江山坡上那一片片紫紅色的楊梅成熟了,如霞似火,格外壯觀,令人神往。楊梅除了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其藥用價值也很高,包含豐富的維生素、果酸、糖類,能夠助消化,在治療神經(jīng)炎和壞血病的預防上也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而且楊梅酸甜適宜、風味特殊,經(jīng)加工,可成為楊梅干,楊梅罐頭、楊梅汁,味美醇香,往往令人喜不勝收。
1 采后施肥
楊梅樹結果后樹體消耗養(yǎng)分過大,應及時對采摘后的楊梅樹進行施肥,確保楊梅樹后續(xù)生長的營養(yǎng)供給充足[1]??紤]到楊梅根系根瘤菌很多,能夠發(fā)揮固氮的功效,在采后施肥要結合楊梅樹的現(xiàn)狀,根據(jù)楊梅樹抽發(fā)的數(shù)量和枝條的長度,在“多結果的樹采后多施,反之少施肥;旺樹多施,反之少施”的原則指導下,提高施肥的科學性、合理性。采后施肥最好選用地面施肥和葉面施肥兩種方法,對于結果多的樹木,可選用硫酸鉀或硫酸鉀鎂;對于春梢抽發(fā)少且枝條短于10 cm的楊梅樹,可選用硫酸鉀或者楊梅專用復合肥。葉面施肥最佳時期為7月中旬至8月底,為了促進花芽分化,可選用翠康花果靈+翠康金鉀,而對于樹勢較弱的樹木,可對其葉面噴灑稀土肥、綠芬威1號。
2 采后修剪
當下,造成部分楊梅樹結果體積小、產(chǎn)量低的原因之一是未對樹木進行合理的修剪,對樹木生長放任不管,導致樹體呈圓頭形,病蟲枝、交叉枝等屢見不鮮,在一定程度上損耗了楊梅成長營養(yǎng)。楊梅修剪不同于其他的落葉果樹,最佳修剪時期是在采后至9月,修剪要掌握“疏、截、放、撐、除”5個要點,適當疏刪樹冠上部和外圍的結果樹枝,為了保證樹體內(nèi)部光照充足,確保樹冠內(nèi)、外部都能開花結果,應回縮結果后衰退的枝組[2]。盡可能保留處于中心干、主干處的徒長枝,對于成年樹木的下垂枝,應在早期輔以他物進行支撐,或者處理吊枝,后期仍下垂的要逐漸剪除,剪除還應該包括過密樹枝、交叉枝、枯干枝、病蟲枝等等,剪除要從基部入手。修剪要結合樹木的長勢,除去多余的枝體部分,以達到營養(yǎng)均衡、光照充足之效。
3 采后除草
楊梅采摘時節(jié)正逢多雨之際,且采摘過程中由于反復踩踏地面,會造成土壤結板、硬化,進而影響土壤的透氣性、蓄水能力等。因此,在楊梅采摘后,做好園內(nèi)除草及其翻土耕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翻土耕作以淺中耕為主,深度為5~10 cm,耕作中盡可能把雜草覆蓋入土中,以此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fā),提高樹體的抗旱能力的同時,將雜草轉為化肥,環(huán)保經(jīng)濟。對于長勢良好的樹木,為了控制樹冠,促進結果,要控制新梢生長狀況,可施以多效唑。
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楊梅采后管理的一大重點,病蟲的為害不容小覷,會危害楊梅枝條,甚至造成枝條或全樹枯死[3]。病蟲害的防治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楊梅常見的病蟲害有根腐病、楊梅瘡、褐斑病等。
4.1 根腐病
根腐病是20世紀90年代新出現(xiàn)的病害,即地下爛根而引發(fā)的枝葉、枝干枯萎。研究表明,根腐病傳染層次為根瘤、小根、大根、根頸、地上部,當楊梅樹感染上根腐病后,其枝葉急速發(fā)生青枯。在夏季高溫天氣,樹冠較小的楊梅樹從發(fā)病到死亡僅需幾天時間,而樹冠高大的老樹的生命期也只有1年左右。根腐病發(fā)病高峰期在采摘后的7—8月,多發(fā)生在土壤黏重、有機質(zhì)量含量低的且易積水的低洼處。在防治根腐病時,要做好園地調(diào)查選擇工作,避開存有大量圓毛草的園地。同時,對于感染根瘤病的樹木要盡早給藥。翻松病患樹土壤,深度控制在15~30 cm,株施0.25~0.5 kg 70%托布津或50%多菌靈,將其均勻地撒放在松土上,在覆蓋上土壤。
4.2 楊梅瘡
楊梅瘡又被稱為楊梅癌腫病、楊梅潰瘍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4]。楊梅瘡癥狀為粗糙的腫瘤,主要侵害楊梅枝干。在病患初始,在枝干上病部為乳白色的小突點,小枝被侵害后,形成小圓球狀的腫瘤,直徑為1.5~2 cm。病發(fā)的枝干將會枯死,樹皮呈粗糙開裂,凹凸不平。楊梅瘡引發(fā)的腫瘤會對樹體內(nèi)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運輸造成阻礙,進而導致樹體旱衰,造成樹木死亡。對于楊梅瘡的防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做好冬季清園工作。楊梅瘡病菌會越冬,次年春天從瘤體表面溢出菌膿,通過雨水、風等傳播介質(zhì),入侵到樹體的傷口和葉痕。因此,在春季萌芽前剪除帶瘤的樹枝,大枝上的腫瘤可以用刀削除,對清理后的樹枝干葉要集中進行銷毀。2)藥物防治。清園后,可噴灑波爾多液、在削口處涂抹硫酸銅等,以此保護樹體。另外,防治楊梅瘡,要注重樹體的保護,盡可能減少樹體傷口,減少病菌入侵感染的概率。在平時的采摘、養(yǎng)護工作中,避免樹體機械損傷,施以鉀肥、有機肥,增強樹體抵抗力等。楊梅果實沒有外果皮的保護,使肉質(zhì)不柔嫩,所以在采后的楊梅處理過程中,避免碰傷表皮、積壓的損害,從而使汁液外流,果實失水干縮,研究表明,貯藏的時間延長,楊梅果實呼吸異常,振動強度閾值下降,引起呼吸增量與振動強度、放置時間及溫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線性回歸關系。
5 果實采收
楊梅果實成熟度常以色澤判定,果實的采收成熟度因品種的不同而有差異,紅楊梅品種果實的成熟為外果皮肉柱充分肥大、光亮,呈深紅或微紫色。白楊梅品種的成熟為肉柱上葉綠素完全消失,呈白色水晶狀或略帶粉紅色[5]。楊梅采收需待果實充分成熟時分批進行,采收時間以晴天早晚涼爽時為佳。采收裝運過程要求輕拿輕放,避免損傷。
楊梅果實為核果,其食用部分為外果皮外層細胞發(fā)育而成的囊狀體,又稱肉柱。肉柱有長短、粗細、尖鈍、硬軟之分,主要取決于品種特性,也受環(huán)境條件、管理水平及樹體狀況、結實量、果實的成熟度等的影響。凡肉柱充分發(fā)育而先端圓鈍的果實,汁多味美;反之,則風味較差,但其組織致密,不易腐爛,較耐貯運。楊梅外果皮無保護層,因而貯運極為困難。
參考文獻:
[1] 錢東南,鈄凌娟,陳丁華,等.楊梅安全優(yōu)質(zhì)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3,29(6):109-111.
[2] 陶春華.楊梅種植過程中如何提高產(chǎn)量和質(zhì)量[J].現(xiàn)代園藝,2016,21(17):230.
[3] 黃現(xiàn).楊梅種植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農(nóng)業(yè)與技術,2017,30(16):530.
[4] 鞏衛(wèi)琪,房祥軍,郜海燕,等.楊梅采后病害與控制技術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進展,2013,27(6):403-407.
[5] 葉美娟,余柯達,邵俊怡,等.檸檬醛對楊梅采后保鮮的作用研究[J].微生物學雜志,2016,36(3):24-3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