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喜 劉立炫 黃敏 張祥會 李秀平
摘 要 近年來,受糖業(yè)市場低迷、人工成本高居不下、效率低等因素的影響,甘蔗種植效益低微。從國外經驗看,走全程機械化的道路無疑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機械種植對蔗種的要求較高,好的蔗種是高產的第一步。基于此,結合甘蔗品種和蔗種質量這兩方面來討論甘蔗機械化生產對蔗種的具體要求,從而篩選出適合機械化種植的蔗種。
關鍵詞 蔗種;機械化;品種;質量
中圖分類號:S233.7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010
甘蔗是生產食糖和生物乙醇的重要原料。種植作業(yè)是甘蔗生產過程中勞動強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種植作業(yè)質量直接影響新植和宿根蔗的產量[1]。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甘蔗生產國,種植量僅次于巴西和印度。近年來,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和人工費用的上漲,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制約了我國甘蔗的發(fā)展。機械化種植成本比人工低150~450元/hm2,機種效率(按人平均)是人工的4.5~5.0倍,實現甘蔗全程機械化成了甘蔗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經之路。甘蔗機械化種植對蔗種要求相對較高,基于此,對湛江墾區(qū)目前較為常用的5個甘蔗品種,從其形態(tài)特征、產量、糖分、蔗種質量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對比,以期篩選出適合機械化種植的品種。
1 甘蔗品種
1.1 品種情況概述
對桂糖42號、桂糖46號、桂糖49號、柳城05/136、福農41五個目前湛江墾區(qū)種植面積較大、適應性較好的蔗種的形態(tài)特征、產量、糖分情況等方面進行具體概述。
1.1.1 桂糖42號(桂糖04-1001)
(1)親本組合。新臺糖22號×桂糖92-66。
(2)特征特性。植株高大,株型直立、均勻、中大莖;葉鞘易脫落,57號毛群短、少或無。豐產穩(wěn)產性強,宿根性好,適應性廣,發(fā)芽出苗好,早生快發(fā),分蘗率高,有效莖多,抗倒、抗旱能力強。
(3)蔗莖產量。2011—2012年參加兩年新植和一年宿根廣西區(qū)域試驗(共15點次),6個試點平均667 m2產蔗莖6.78t,宿根667 m2產蔗莖6.90 t。
(4)蔗糖分和含糖量。2011—2012年廣西區(qū)域試驗新植平均糖分為14.77%,宿根蔗平均糖分為15.05%,平均667 m2含糖量1.0 t[2]。
1.1.2 桂糖46號
(1)親本組合?;浱?5-177×新臺糖25號。
(2)特征特性。株型高大、直立、整齊,均勻,中大莖,莖圓筒形,脫葉性很好,可自動脫葉到上部;57號毛群少、短、易脫落。出苗好、宿根發(fā)株多、分蘗力強,有效莖數多。中大莖、早熟、高糖、高產穩(wěn)產、宿根性好、抗病抗倒性強,適應性廣。
(3)蔗莖產量。據2013—2014年廣西區(qū)域試驗兩年新植一年宿根試驗結果,平均667 m2產蔗量為7 632 kg,宿根平均667 m2產蔗量為7 294 kg。
(4)蔗糖分和含糖量。據區(qū)試結果,平均蔗糖分為14.40%,平均667 m2含糖量為1099.3kg[3]。
1.1.3 桂糖49號(07-994)
(1)親本組合。贛蔗14號×新臺糖22號。
(2)特征特性。植株直立,中莖,蔗莖均勻,易脫葉,幼葉鞘有少量57號毛群,葉片老熟時易掉落。早熟,高糖,高產。中抗黑穗??;抗倒伏宿根性強。蔗種耐貯存,萌芽率及出苗率高,分蘗率及分蘗成莖率高。
(3)蔗莖產量。據2013—2014年廣西兩年新植一年宿根區(qū)域試驗結果,桂糖49號平均667 m2產蔗量為6914 kg,2014年新植生產試驗平均667 m2產蔗量為6640 kg。
(4)蔗糖分和含糖量。據區(qū)試結果,平均蔗糖分為14.77%,平均667 m2含糖量為1 021.6kg[4]。
1.1.4 柳城05/136
(1)親本組合。CP81-1254×新臺糖22號。
(2)特征特性。植株直立高大,莖基部稍大,較抗倒,生長勢強,不早衰。稍頭部下部葉鞘與蔗莖分離角度大并露出大部蔗莖是該品種的主要特征。蔗株直立,節(jié)間均勻,生長整齊,蔗莖均勻度好,葉片空間分布好。宿根性宿根蔗發(fā)株較早,多為低位芽,群體協(xié)調能夠較強。中后期易發(fā)生粉介殼蟲,有稍腐病發(fā)生。
(3)蔗莖產量。據小區(qū)試驗,柳城05/136與新臺糖22號比2010年新植蔗增加123%,宿根蔗為126%。
(4)蔗糖分。2009年、2011年平均糖分分別為15.95%、14.34%[5]。
1.1.5福農41
(1)親本組合。新臺糖20號×粵糖91-976。
(2)特征特性。屬中熟、高糖、豐產品種。植株高大,中大莖,植株生長直立,莖略之字型,57號毛群不發(fā)達。該品種宿根性強,發(fā)株早,可適當延長宿根年限。
(3)產量和糖分表現。2012—2013年參加國家甘蔗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新植一年宿限平均甘蔗667 m2產量6 813.3 kg。2013年生產試驗平均甘蔗667 m2產
量6 698.0 kg[6]。
1.2 甘蔗品種對比
對5個甘蔗品種進行分析(見表1),所列舉的5個品種都為高產、高糖、宿根性好、抗倒伏強、抗病強、抗旱性好、脫葉性好、中到中大莖的品種,皆為機械化生產所需要的特性。另外,適應機械化與否還需要跟蹤機械后收割后宿根發(fā)芽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桂糖42號和福農41號對黑穗病比較敏感,種植時要做好預防措施,禁止把有病苗帶進地塊,最近幾年在湛江墾區(qū)發(fā)病率較高。桂糖41號有孕穗開花的現象,所以留宿根地塊收割完甘蔗后就要及時補充水肥促進營養(yǎng)生長。桂糖46號蔗種不耐儲存,采收后要及時種植,且對地力要求較高,同時廣東地區(qū)白條病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甘蔗的產量和糖分,控制檢測不攜帶該病原菌的蔗種尤為關鍵。柳城05/136分蘗率中等且出苗較慢,所以下種量要相應多一些,并且要注意粉蚧的危害[7-8]。
2 蔗種質量
蔗種質量不僅影響全苗和壯苗,而且影響產量。
2.1 全莖種和尾莖種
甘蔗種植以冬植蔗(11月到次年3月)為主,甘蔗種可以選擇全莖種和尾莖種。
全莖種是夏秋繁殖的新植甘蔗,一般為10節(jié)左右,高度為1.2 m左右,節(jié)間距相對尾莖種要大,整根甘蔗都可做種,但由于芽的老嫩程度差距較大,會影響發(fā)芽勢,導致苗生長不整齊。
尾莖種為收獲原料蔗后留下的尾部,大概60 cm,該部位節(jié)間距較小,芽數較多,活力也高,發(fā)芽勢好,出苗整齊。
目前,國內的甘蔗種植機械大部分都還是采用人工喂入式,甘蔗種長在1~1.5 m比較好操作,所以為了提高效率和質量,機械化種植都是采用全莖種為主。尾莖種可使用,但以人工種植為主。
2.2 人工選種
保證甘蔗產量的第一步就是有足夠的芽數,甘蔗芽的質量對產量影響很大。經過人工精選的蔗種,具有發(fā)芽勢強、發(fā)芽率高、發(fā)芽整齊健壯、分蘗早、生長速度快和抗逆性強等優(yōu)點。選不倒伏,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無受旱蒲心的蔗莖作種。經過人工選種,可以把死芽、過于小的蔗種、甘蔗過長的葉片給清理掉,使得甘蔗種的質量提高。人工種植時,可以做到芽選,把甘蔗葉剝開后,把甘蔗種砍成2~3芽一段,然后再進行泡種,可大大提高甘蔗的發(fā)芽勢。機械化種植只能做到收獲時株選,把過小的甘蔗和甘蔗葉片(葉鞘要保留)清理掉,梢部砍到蔗肉。經過選種的蔗種,機械種植時就大大地降低了甘蔗葉片過多導致拖種而斷壟的情況,也利于工人把蔗種喂入機械。但是,多了人工選種這一步驟增加了生產成本,同時影響工作效率。
2.3 株高及節(jié)間長
機械化種植的甘蔗種苗長度在80~150 cm為宜
(120 cm左右最為適合),種苗過短,會增加喂入的次數,導致工作量增加,過長的甘蔗下部的芽會比較老或者長出氣根,發(fā)芽會比較慢或者不發(fā)芽。蔗種節(jié)間長短取決于品種和水分,一般來說,節(jié)間在10 cm左右相對適合,同樣重的蔗種節(jié)間短的芽數較多,節(jié)間長的芽數較少,如果為了保證芽數,節(jié)間較長的蔗種需要的量就大,這樣就使得成本增加。
2.4 莖粗
種用甘蔗直徑在1.5~2.5 cm為宜,太小的甘蔗雖然可以減少甘蔗用量,但甘蔗過小,種莖所攜帶的營養(yǎng)物質也少,長出來的芽不夠粗壯,長勢、抗性較弱,需要加強水肥管理。種莖粗所攜帶的營養(yǎng)充足,發(fā)芽強壯,但用種量增加,導致成本增加。
2.5 芽
做種莖的甘蔗,芽需要飽滿(但不能萌芽或芽過于突起,否則運輸和機械種植時易傷芽),無蟲蛀。蔗芽的萌發(fā)力,以梢部發(fā)育完全的蔗芽最強,中部次之,基部最弱,所以人工種植時會優(yōu)先考慮使用尾莖種,但尾莖種不適合機械化種植。夏秋繁殖的全莖種,雖然會存在基部芽發(fā)芽慢的情況,但對發(fā)芽的影響不大。
2.6 彎曲程度
機械化種植時蔗種要直立,但育種時經常會遇到臺風,導致甘蔗被風吹斜而生長彎曲,所以中上部有小于40°的彎曲對機械種植會有一定的影響,但超過40°會使工人不好操作,嚴重影響種植效率和質量。
3 結語
適宜機械化的品種不僅要滿足傳統(tǒng)的良種評價目標要求,即高產、高糖、抗逆、強宿根,還應注意適宜機械化作業(yè)的形態(tài)學特征和工藝性狀,包括抗倒伏、易脫葉、糖分耐轉化、耐除草劑[9]。對于機械化中耕管理來說,應選擇分蘗性強,成莖率高,前期生長穩(wěn)健,先促蘗,后伸長,主莖、分蘗整齊均勻的品種,避免使用主莖伸長較早,分蘗出生較晚的品種,以保證中耕培土的作業(yè)適期和作業(yè)質量。
一般情況下,農戶都是最求高產,所以種的晚熟品種比較多,提前收獲而含糖率不高,影響糖廠的整體糖分,甘蔗的種植要做到早中晚熟品種適當搭配應該控制在
3∶4∶3[8]。這些品種是育種單位在當地做出的研究,所以外地引種要先做個小規(guī)模的示范,適合該地種植再進行引進。
綜上,甘蔗高產高糖的第一步是甘蔗品種要好,甘蔗要選擇經過當地種植示范通過的品種,不得盲目大量引進未經當地種植示范通過的新品種。同時,蔗種質量也尤為關鍵,機械化種植以夏秋繁的全莖種為主,最好選用專業(yè)育苗基地的蔗種,蔗種采收要做到除雜、除小、除葉,蔗種過老、病蟲害多、風害嚴重的不作種,最終提高機械化種植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澳大利亞甘蔗種植技術及品種應用概況[J].廣西蔗糖,1999(1):59-62.
[2] 韋保特.甘蔗新品種桂糖42號在百色市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12):101,105.
[3] 如云.兩個桂糖甘蔗新品種介紹[J].農村新技術,2016(5):39-40.
[4] 黃家雍,李翔,譚芳,等.甘蔗新品種桂糖49號的選育與種性評價[J].亞熱帶農業(yè)研究,2016(2):73-78.
[5] 盧文祥,盧李威.甘蔗新品種桂柳05/136選育與種性研究報告[J].甘蔗糖業(yè),2015(4):1-5.
[6] 鄧祖湖,徐良年,林彥銓,等.甘蔗新品種福農41號的選育與評價[J].甘蔗糖業(yè),2014(6):1-6.
[7] 黃育江.甘蔗種植技術要點分析與應用[J].鄉(xiāng)村科技,2016(5):10-11.
[8] 石勐.合理搭配早、中、晚熟甘蔗品種提高經濟效益[J].甘蔗糖業(yè),1999(4):18-21.
[9] 張華,羅俊,袁照年,等.甘蔗機械化種植的農藝技術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1):78-8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