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媛 楊歡 于姍姍
【摘 要】目的:研究家庭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其產后恢復情況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96例(2017年8月1日到2018年8月1日期間)初產婦,將其依據隨機數字抽取法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家庭協同護理),各48例,對比2組初產婦的分娩結局、產后恢復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婦的總產程、產后2h出血量以及產后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且觀察組產婦的EPDS和SAS等心理狀況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初產婦在妊娠期間給予家庭協同護理有利于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縮短產婦的產程時間。
【關鍵詞】初產婦;分娩結局;產后恢復;家庭協同護理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2
臨床住院人群主要以產婦和新生兒為主的特殊群體即為產科,初產婦在家庭、社會以及生活中多方面的社會角色發(fā)生改變時心理會帶來巨大的壓力,高度的緊張會使得產婦內分泌紊亂、產后出血以及難產的現象[1]。家庭協同護理作為現臨床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在專業(yè)護理人員護理基礎上,讓患者及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健康護理,幫助患者達到更好的護理效果的同時,縮短住院時間,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2]。
為改善初產婦的分娩結局,我院對2017—2018年收治的初產婦展開研究,尋求適宜的治療方案,見正文描述。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選取在我院治療產婦(共收集96例),所選時間屬于2017.8.1日~~2018.8.1日期間,其中產婦年齡在22~35歲,平均年齡為(25.84±2.83)歲;孕周在37~41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8.45±0.19)周。將這96例產婦按照隨機數字分組原則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對照組這2組,48例為一組。
對比2組產婦的孕周、年齡等基礎資料數據差別較?。≒>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則2組可以實施比對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即對產婦進行飲食、相關知識等基礎進行指導。觀察組產婦則采用家庭協同護理,主要措施如下:①教育宣講:向初產婦即責任家屬進行分娩知識、育兒知識以及飲食營養(yǎng)等相關知識的教育宣講,并定期進行考核,讓產婦可以更好、更快的接受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②心理護理: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產婦難免會突然出現緊張、不安以及手足無措等心理,護理人員需多與產婦和產婦家屬溝通,在產婦傾訴的同時耐心、細致的傾聽并幫助解決問題;多于產婦家屬溝通,鼓勵家屬參與育嬰學習,讓家屬體諒和理解產婦的內心壓力和生理疲憊。③產前護理:產婦臨產前允許產婦家屬對病房進行簡單的裝飾,為產婦提供優(yōu)良舒適的待產環(huán)境;產前可提前熟悉產室的環(huán)境和醫(yī)療設備,可以安排一名產婦家屬全程陪同分娩,給予產婦心理支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產婦的總產程、2h出血量以及產后住院時間等分娩結局,并與產后發(fā)放EPDS(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來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20.0軟件核對后,總產程、2h出血量等分娩結局和EPDS、SAS評分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并用t值檢驗。當2組初產婦的各指標數據有差別時,用P<0.05表示。
2 結果
2.1 2組對比分娩結局 觀察組產婦的總產程、產后2h出血量以及產后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
2.2 比較2組的產后心理狀況 觀察組產婦的EPDS和SAS等心理狀況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各心理狀況指標情況,P<0.05。
3 討論
初產婦在妊娠期到分娩期期間不僅承受著身體上的變化,還要承受著來自自身、家庭以及社會角色轉變帶來的心理變化,這種改變帶給產婦極大的壓力,高壓下,尤其是初產婦會出現焦慮、抑郁以及恐懼等不良情緒,這嚴重影響了產婦的生活質量和妊娠結局[3]。為減輕初產婦在妊娠期的不良情緒,家庭協同護理的展開即是讓產婦家屬或丈夫全程陪同,讓家庭成員參與到產婦圍產期的護理中來[4];即主要通過護理人員加強與產婦家屬的交流和溝通,讓其家屬積極參與提高產婦對生產的積極性,減輕產婦育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有利于產婦的分娩結局以及產后恢復情況,且根據華義紅于《健康研究》雜志中發(fā)表文中采用的家庭協同護理結果一致[5]。
根據我院對初產婦展開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家庭協同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總產程、產后2h出血量以及產后住院時間分別為(541.83±135.48)min、(149.36±32.74)ml、(2.94±0.43)d,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總產程(627.39±184.47)min,產后2h出血量為(184.36±36.81)ml、產后住院時間為(3.89±0.83)d,觀察組分娩結局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臨床可比對性;且觀察組產婦的EPDS和SAS等心理狀況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各心理狀況指標情況,P<0.05。
綜上所述,家庭協同護理在初產婦妊娠期間可以有效改善產婦的分娩結局,降低消極心理情緒,值得臨床推廣使用該新型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思耀芬,賀秋園,楊美玲.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53-456.
蘇馨.家庭協同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影響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7,34(5):619-620.
李怡臻.協同護理模式對預防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張紅莉,周麗華等.臨床護理路徑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產后恢復的影響[J].華夏醫(yī)學,2016,29(1):94-97.
華義紅.家庭成員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心理狀況、分娩結局的干預效果[J].健康研究,2017,37(5):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