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韜,耿曼英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鄭州 450000)
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NIP)是鼻腔鼻竇中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因其惡變傾向及高復發(fā)率,故而常被認為是一種“交界性腫瘤”。現(xiàn)研究表明,NIP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因素、多階段的,與遺傳、炎癥刺激、細菌及病毒感染、環(huán)境因素、變態(tài)反應等均有關[1-2]。探討NIP的發(fā)病機制,有助于NIP的早期診斷、預防和治療。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角蛋白10(CK10)在細胞增殖分化的過程中起重要的調(diào)控及效應作用;Ki67是一種存在于增殖細胞中的核抗原,與細胞周期密切相關,可反映細胞的增殖能力。本研究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Ki-67和CK10,探討其在鼻息肉(NP)、正常鼻腔黏膜(NM)及NIP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從而分析NIP的發(fā)病機制,并探討二者之間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耳鼻咽喉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經(jīng)病理確診的NIP患者50例(均經(jīng)鼻內(nèi)鏡下手術切除),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7.6±7.1)歲;初發(fā)37例,復發(fā)13例;癌變3例;根據(jù)Krouse分級:T1期8例,T2期11例,T3期25例,T4期6例。另選取NP組20例,男11,女9例;NM組10例,男、女各5例。所有組織標本常規(guī)石蠟包埋。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主要試劑 鼠抗人CK10單克隆抗體,購自上海杰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兔抗人Ki67單克隆抗體試劑盒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公司。修復液枸櫞酸鹽緩沖液、磷酸鹽緩沖液(PBS)、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顯色劑購自基因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3.1免疫組織化學二步法 (1)組織標本常規(guī)石蠟包埋,毎例各做3張3 μm厚的連續(xù)切片,放置60 ℃烤箱中,苯二醛及乙醇脫蠟水化;(2)高壓鍋抗原修復:加熱修復液(枸櫞酸鹽緩沖液),沸騰后高壓修復3 min;(3)PBS沖洗,3%過氧化氫室溫20 min阻斷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4)PBS沖洗,滴加一抗4 ℃過夜;(5)PBS沖洗,滴加二抗室溫50 min;(6)PBS沖洗,DAB顯色,復染細胞核,水洗,梯度乙醇脫水,烤片,封片。
1.3.2結果判定 以染色強度和陽性細胞數(shù)進行綜合分析,按半定量積分法判定結果。每張切片隨機選取5個高倍視野(×400)進行結果判定,按染色強度計分:無色計0分,淡黃色計1分,棕黃色計2分,棕褐色計3分。按著色細胞數(shù)占同類細胞總數(shù)百分比計分:陽性細胞數(shù)小于或等于10%計0分,>10%~25%計1分,>25%~50%計2分,>50%~75%計3分,>75%計4分,以兩類計分結果的乘積最終作為試驗結果:0~1分判為陰性(-),2~3分判為輕度陽性(+),4~6分判為中度陽性(++),>7分則判為強陽性(+++),陽性率=(輕度陽性例數(shù)+中度陽性例數(shù)+強陽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CK10與Ki-67在NIP、NP、NM組織中的表達 CK10分布在細胞質(zhì)中,呈現(xiàn)淡黃色、黃色、棕黃色顆粒狀物質(zhì),見圖1A。50例患者NIP組織中38例出現(xiàn)陽性染色,20例患者NP組織中8例出現(xiàn)陽性染色,10例對照NM組織中未出現(xiàn)陽性染色。NIP、NP、NM組CK10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NIP組與NP組、NM組CK10陽性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97,P=0.01;χ2=20.727,P=0.000)。Ki-67分布在細胞核中,呈現(xiàn)淡黃色、黃色、棕黃色物質(zhì),見圖1B。50例患者NIP組織中30例出現(xiàn)陽性染色,20例患者NP組織中11例出現(xiàn)陽性染色,10例對照NM組織中2例出現(xiàn)陽性染色。NIP、NP、NM組Ki-67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IP組與NM組Ki-67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57,P=0.021),NIP組與NP組Ki-67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7,P=0.787),見表1。3例癌變病例(鱗狀細胞癌)Ki-67、CK10的表達水平均為強陽性。
A:CK10在NIP組織中的表達;B:Ki-67在NIP組織中的表達
表1 CK10、Ki-67在NIP、NP、NM組中的表達陽性率比較[n(%)]
2.2單純NIP與復發(fā)NIP患者CK10、Ki-67陽性率比較 NIP組共13例患者發(fā)生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6.0%),37例未復發(fā)。復發(fā)NIP組患者CK10、Ki-67陽性率均高于未復發(fā)NI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2,P=0.048;χ2=4.593,P=0.032),見表2。
表2 單純NIP組與復發(fā)NIP組CK10、Ki-67陽性率比較
2.3不同分期NIP患者CK10、Ki-67陽性率比較 NIP組患者中T1~T2期19例,T3~T4期31例。T1~T2期與T3~T4期患者CK10、Ki-67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771,P=0.096;χ2=0.287,P=0.592),見表3。
2.4CK10和Ki-67在NIP組中表達的相關性 CK10與Ki-67在組織中的表達呈正相關(r=0.686,P<0.01),見表4。
表3 不同分期NIP患者CK10、Ki-67陽性率比較
2.5NIP患者的生存情況 Ki-67陽性表達患者復發(fā)率(1-累計無進展函數(shù))高于陰性表達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353,P=0.000),見圖2A;CK10陽性表達患者復發(fā)率高于陰性表達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52.735,P=0.000),見圖2B;Ki-67、CK10均表達患者隨診期終末復發(fā)率為18%(9/50),其中3例惡變,病理類型為鱗狀細胞癌,高于Ki-67、CK10均不表達時復發(fā)率[2%(1/50)],見圖2C。
表4 NIP組中CK10與Ki-67表達的相關性(n)
A:Ki-67;B:CK10;Ki-67與CK10圖2 NIP患者的生存曲線
NIP在鼻腔鼻竇的良性腫瘤中十分常見,它起源于上皮組織,占鼻腔鼻竇腫瘤的0.5%~4.0%[3]。生長具有侵襲性、術后易復發(fā)(復發(fā)率28%~74%)、癌變傾向(惡變率為5%~15%)等特點。各年齡段均可見發(fā)病,以50~60歲男性(男∶女約為3~5∶1)高發(fā)。NIP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表明,NIP的發(fā)生可能與病毒感染、炎癥刺激、抑癌基因、細胞過度增殖等密切相關[4-6]。
Ki-67是一種與細胞增殖相關的核抗原,功能與有絲分裂密切相關,與細胞增殖中密不可分,與多種腫瘤的分化程度、浸潤、轉移及預后相關。Ki-67的過度表達與乳腺癌、肺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轉移及預后密切相關[7]。在本研究中,Ki-67在NM、NP、NIP組中均有表達。從NM、NP到NIP組中,Ki-67的表達陽性率呈逐漸增高趨勢,在NM組與NIP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孟憲影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在3例癌變病例中,Ki-67的表達量明顯增高,均說明Ki-67可反映NIP細胞的增殖能力,并猜測Ki-67可能參與了交界性腫瘤的惡變過程。在NP組與NIP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Ki-67的表達無明顯特異性,不能表明其與NIP的發(fā)病相關。在復發(fā)與未復發(fā)NIP患者中Ki-67表達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NIP的復發(fā)與Ki-67的表達相關,這與BURA等[9]的研究一致。T1~T2期與T3~T4期NIP患者Ki-67表達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Ki-67的表達與腫瘤的臨床分級無關。
CK是細胞骨架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在上皮細胞發(fā)生、分化、成熟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組織中表達形式不同[10]。CK10屬于Ⅰ型(酸性)CK,通常表達于分化較成熟的上皮組織,是鱗狀上皮分化的標志,在皮膚中研究較多,而在鼻乳頭狀瘤方面的研究較少。姜莉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CK10在日光性角化病中多數(shù)陽性表達,而在基底細胞癌中僅少數(shù)表達,在組織中陽性表達越高,表明分化程度越高。本研究中,CK10表達于上皮細胞的細胞質(zhì)中,在NM、NP、NIP組3組中表達陽性率逐漸增強,染色強度逐漸加深;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NIP組與NP組、NM組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5),表明CK10可反映細胞的增殖活性,通過上調(diào)CK10蛋白的表達,使上皮向鱗狀上皮分化,從而參與NIP的發(fā)病過程。在復發(fā)與未復發(fā)NIP患者中CK10表達陽性率有明顯差異,提示CK10在NIP中的高表達與NIP的復發(fā)相關,這與SHABANA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CK10表達陽性率在T1~T2期與T3~T4期NIP患者中無明顯差異,說明CK10表達與腫瘤的臨床分級無關。本研究NIP組的復發(fā)率為26.0%,當CK10及Ki-67陽性表達時NIP的復發(fā)率高于不表達時的復發(fā)率,其表達與NIP的復發(fā)呈正相關,可作為預測術后復發(fā)的指標。Ki-67、CK10均表達時的復發(fā)率(18%)高于Ki-67、CK10均不表達時的復發(fā)率(2%),可側面反映二者在NIP發(fā)病過程中可能通過某種機制相關聯(lián)。但腫瘤的復發(fā)可由多種因素影響,如手術方式、術后復查情況等。部分Ki-67和CK10高表達患者亦無復發(fā),可能與隨訪時間較短相關,將進一步隨訪進行研究。
CK10與Ki-67的表達也密切相關,表明這兩種免疫指標可能通過某種機制相關聯(lián)。在3例NIP伴癌變組織中,病理類型為鱗狀細胞癌,CK10及Ki-67的表達均為強陽性,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強度明顯高于其他病理類型,猜測CK10與Ki-67可能參與了NIP的癌變過程,但由于樣本量較小,不足以說明CK10及Ki-67在NIP的癌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需進一步收集病例驗證,若結果符合,可能實現(xiàn)新的、有效的靶向治療。
綜上所述,CK10與Ki-67可分別從細胞核內(nèi)及細胞質(zhì)水平反映腫瘤細胞的增殖能力,亦可能參與NIP的惡變過程,CK10在NIP發(fā)病過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