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珍
(上海市進才中學 上海 200135)
“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是上海高中生命科學第1冊教材中第4章第1節(jié)的內容,主要包括“合成反應和分解反應”“生物催化劑——酶”“生命活動直接能源——ATP”。其中,酶的作用特點和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是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機理是難點。本節(jié)內容為學習“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內容作了鋪墊,又與第2章中“生物體內的有機化合物”部分密切聯(lián)系,因此,本節(jié)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節(jié)內容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屬于必修課程模塊1中大概念2。課程標準對本部分的內容要求是: 說明絕大多數(shù)酶是一類能催化生化反應的蛋白質,酶活性受到環(huán)境因素(如pH和溫度等)的影響;在教學提示部分,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內容提出了如下教學活動建議: 探究酶催化的專一性、高效性及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2.1 聚焦大概念,引導學生形成生命觀念 圍繞生物學大概念組織教學內容,強調對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為學生主動學習留出更多的時間,實現(xiàn)課程內容少而精,這是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變革的要求和期待?;谡n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分析,筆者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了合理取舍,將“生命活動直接能源——ATP”安排在第2課時,確保在本節(jié)課中,讓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進行實驗探究,能夠深入理解“酶的作用特點和酶活性受到環(huán)境因素(如pH和溫度等)的影響”這一生物學概念。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細胞的功能絕大多數(shù)基于化學反應”這一重要概念,為理解“細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營養(yǎng)物質”這一大概念起支撐作用,進而幫助學生從細胞角度,形成生命觀念中的“物質和能量觀”。
2.2 注重科學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 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茖W探究既是科學工作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范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被普遍認為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動手實踐、思考、觀察、記錄和交流等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提出、支持、評價以及修正觀點,在運用事實和證據(jù)進行論證過程中,提升科學思維的能力。
本節(jié)課,通過“探究酶的高效性”和“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這兩個實驗,給學生提供參與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親歷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基于實驗現(xiàn)象(即事實和證據(jù))的比較和分析,引導學生運用歸納和概括等思維方法,進行邏輯推理,闡明“酶具有高效性以及溫度和pH會影響酶的活性”這一科學概念,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2.3 遷移應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 課程標準對“社會責任”的界定是: 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積極運用生物學知識和方法,嘗試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jié)課布置的課后作業(yè),注重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將“生物催化劑——酶”的原理應用于解釋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條件、不適用于洗滌真絲類衣物的原因,并設計洗滌方案加以實踐體驗。通過網(wǎng)上搜索資料,讓學生感悟酶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和發(fā)展前景。設置這樣的課后作業(yè),目的是讓學生更加關注學習后的實踐經(jīng)歷,加深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探討或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從而實現(xiàn)生物學的學科育人價值。
依據(jù)課程標準并圍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能運用物質與能量觀,舉例說明生物與環(huán)境及體內細胞之間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進而實現(xiàn)機體的自我更新。
(2) 通過“探究酶的高效性”和“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的實驗,能運用簡單符號和文字記錄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在探究過程中,能與同學主動合作并交流結果。
(3) 能基于實驗現(xiàn)象(即事實和證據(jù))的比較和分析,運用歸納和概括等思維方法,進行邏輯推理,闡明“酶具有高效性以及溫度和pH會影響酶的活性”這一科學概念。
(4) 能運用酶的原理解釋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條件、不適用于洗滌真絲類衣物的原因,并設計洗滌方案進行實踐體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資料搜索,感悟酶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和發(fā)展前景。
4.1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新陳代謝 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教師提出系列問題: 我們每天三餐攝入食物的目的是什么?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其中,哪些屬于能源物質?學生在思考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歸納和概括出: 人體攝食的目的是獲取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教師補充說明: 人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能量,大家坐在教室里聽課、思考,腦細胞消耗的能量大約占20%。因此,同學們日常三餐都要確保合理的營養(yǎng),以補充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通過設問“細胞是如何從這些能源物質中獲取所需的能量”引出細胞通過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并將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教師小結: 正是由于生物體與環(huán)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機體內細胞之間也時刻發(fā)生著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才能實現(xiàn)機體的自我更新,即新陳代謝。
設計意圖: 從學生最熟悉的一日三餐導入,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思考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對于機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引出本節(jié)課的重要概念——新陳代謝;另一方面,這些問題是真實的生活問題,對學生來說,感到十分親近,學生非常自然地、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4.2 溫故知新,判斷反應類型 過渡: 新陳代謝是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完成的,生物體內常見的化學反應有兩種類型,即合成反應和分解反應。
教師出示合成反應和分解反應的定義,組織學生依據(jù)定義,說出分析和判斷化學反應所屬類型的關鍵是什么?學生認為,關鍵是要區(qū)分哪些是大分子物質,哪些是這些大分子物質的基本單位或化學組成。然后組織學生回顧第二章學習過的有機化合物,如多糖、脂肪、蛋白質、核酸及其基本組成。
教師在PPT中列舉氨基酸脫水縮合、多肽水解、葡萄糖脫氫分解三個化學反應,讓學生分析、判斷其所屬化學反應類型,并講出判斷理由。再組織學生比較多肽水解與葡萄糖脫氫分解的異同,說明水解反應與氧化分解反應的異同。
設計意圖: 在讓學生回顧第2章生物體內主要有機物及其組成的基礎上,讓學生判斷列舉的化學反應所屬的類型。既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又復習鞏固了有機物的相關知識。通過新舊知識的銜接,有助于學生建構前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4.3 設置探究,培養(yǎng)科學思維 過渡: 從剛才的反應中可以看出,生物體內不管哪一類化學反應,都需要在酶的作用下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我們在初中化學課上已經(jīng)學過無機催化劑,讓學生回顧無機催化劑的特點,引出生物催化劑也有此共性,但是兩者有差異。
4.3.1 探究酶的高效性 學生通過下列實驗(表1),觀察比較3支試管中出現(xiàn)的實驗現(xiàn)象。
表1 試管1~3的實驗步驟及實驗現(xiàn)象
教師組織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討論: 設置1號試管的目的是?比較2號與1號試管的現(xiàn)象,說明酶具有什么作用?比較2號與3號試管的現(xiàn)象,說明酶的作用特點。通過上述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比較,由學生推導出: 酶具有催化作用;與無機催化劑相比較,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3.2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學生通過4、 5、 6三支試管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比較(表2),分析推導出: 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包括溫度和pH。教師補充說明,除溫度和酸堿度外,還有抑制劑、射線、重金屬離子等也會影響酶的活性。
表2 試管4~6的實驗步驟及實驗現(xiàn)象
設計意圖: 通過兩個探究實驗,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學會用簡單符號和文字記錄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與同學主動合作,并交流結果;學會基于事實和證據(jù),運用歸納和概括等思維方法,進行邏輯推理,闡明生物學概念。
4.4 分析討論,闡明酶的作用機理 組織學生圍繞下列問題開展小組討論: 為什么高溫下,酶會失活?酶的化學本質究竟是什么?為什么酶具有催化作用,它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為什么酶具有專一性?教師出示兩只分別放入蛋清和煮熟雞蛋的燒杯,讓學生觀察比較,說明經(jīng)過高溫后,蛋白質凝固了,其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然后,教師提供科學研究資料: 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由此,讓學生遷移解釋酶經(jīng)過高溫后會變性失活的原因。
教師出示教材中“酶的專一性示意圖”,說明圖中酶分子的活性部位,只有與底物在結構和形狀上完全契合,才能起催化作用。不同的反應物,結構和形狀不同,所以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物質或一類物質的化學反應。酶與底物之間的契合關系好比是鎖和鑰匙之間的關系,正如,你家的鑰匙不能打開他家的門;反過來,如果由于某種因素破壞了酶分子的活性部位,那么底物也不能與之契合,就好比家里的鎖壞了,鑰匙也打不開。
設計意圖: 酶經(jīng)過高溫后會變性失活,學生對此比較難以理解。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蛋清和煮熟雞蛋的蛋白質形態(tài)差異,易于理解蛋白質在高溫下變性失活,從而遷移解釋“酶經(jīng)過高溫后會變性失活”的原因。通過實物比較以及用“鎖和鑰匙關系”比喻“酶的專一性”,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絕大多數(shù)酶是一類能催化生化反應的蛋白質,酶活性受到溫度的影響”。
4.5 課堂小結,遷移應用解決問題 組織學生歸納小結酶的定義、作用特點、影響因素、作用場所。讓學生舉出實例,如: 加多酶片、加酶洗衣粉、酵素等,說明酶在生產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歸納本節(jié)的知識導圖(圖1)。
圖1 本節(jié)知識導圖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 ①仔細閱讀洗衣粉袋上的說明,解釋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條件、適用何種材質的衣物、去污力強的原因;②運用“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這一知識,設計一個合理的洗滌方案,使加酶洗衣粉中的酶發(fā)揮最好效果,并在家中實踐一次;③以“酶”為關鍵詞,在網(wǎng)上搜索相關資料,分析其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和發(fā)展前景。
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自己歸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促進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框架,形成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課后布置的實踐類作業(yè),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實踐體驗、感悟“生物催化劑——酶”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價值。
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認為: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理解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是本學科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所在,要仔細分析并挖掘教材內容中隱含的學科育人價值,學會將專家的頂層設計細化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中,始終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次,教師要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有效學習的探究實驗、動手實踐、互動交流等學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發(fā)展科學思維,基于事實和證據(jù),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具有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
本節(jié)課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注重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通過科學探究,對比分析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建構內在聯(lián)系,形成物質和能量觀;遷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彰顯了生物學教學的獨特育人價值,實現(xiàn)從“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