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
小時候,每到晚上,窗外就傳來琴聲。我寫完作業(yè),走到陽臺,在月色下靜靜地聽著,對鋼琴和彈鋼琴的人充滿向往。
有一天,我問母親:“這是誰在彈琴???”母親告訴我:“就是那個小茜,跟你念同一所學校的?!蔽壹润@且喜,便問母親她的住址。
當天晚上,我便急匆匆地奔向她家。我正想叩門,心里卻怦怦直跳。我和她從未謀面,況且她是女孩子,這樣會不會太唐突?越在門前多待一秒鐘,我的心跳越是加快。最終,我還是沒有叩開那一扇門,只在門外緊張又歡喜地聽了半天。在那琴聲里,我只做了一個充滿幻想的聽眾。我在想著她的樣子,想著她彈琴的姿勢。
想彈鋼琴的愿望直到上師范后才實現(xiàn)。學校的幾間琴房,不輕易開門,但想點辦法,總是能進去的。我會在下午放學后到晚上自修的那一段時間,偷偷溜進去彈琴。我不開燈,只是就著路燈和星光,安靜而享受地彈琴。隔壁也有人在彈,但不知是誰。
有一次,我停止彈琴,走到隔壁,透過窗戶,看見那是一個女孩子。光線昏暗,看不真切,且只能看到背影和側(cè)臉,盡管如此,我的心卻已怦怦直跳,有人與我一樣喜歡鋼琴。要不要進去和她說說話,聊一聊鋼琴和音樂?
我毫無理由地對彈鋼琴的人懷有好感,單純地覺得彈琴的人一定是美的。這樣的想法在我的腦子里存在了許多年,以至有一次,我對母親說:“我要和彈鋼琴的人做朋友?!?/p>
畢業(yè)后,我很少彈琴。不過,我對音樂的癡迷不減。我淘了許多古典音樂的碟片,后來,又迷上新世紀音樂。那樣的音樂在我聽來很安靜,很踏實。在流行歌曲響徹大街小巷的時代,我以為很難找到一個與我一樣喜歡聽古典音樂,聽新世紀音樂的人??墒牵幸淮?,我在一個住宅小區(qū)里,卻聽到了這樣的音樂——不論是流派、風格,還是曲目,都與我聽的類似。我站在原地,四處張望,卻找不到音樂的源頭,一如年少時,我對音樂那一頭的人充滿遐想:播放這音樂的人,心也和音樂一樣純凈吧?那個人也喜歡彈琴吧——在無盡的夜色里,孤寂而又自得地彈著。
在這個紛亂的世間,看的東西不真切,不論找東西,還是找人,都很困難。我只是憑著一己之愿,尋找音樂另一頭的人。我懷著一種信仰:在這個世間,一定有一個人和我一樣,手握同一種靈魂代碼。我在尋找著他(她),他(她)也在尋找著我。我們都在花時間尋找著對方。
其實,誰不是這樣呢?你可能一直在尋找和你一樣喜歡同一首歌的人,會尋找同樣喜歡一篇文學作品的人,會尋找同樣喜歡養(yǎng)寵物的人……沒有什么道理,你就是用這樣的標桿來衡量你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
我們每個人的骨子里其實都有一種剪不斷的浪漫主義情結(jié)。它或深或淺地藏在你的靈魂深處。不論世間如何紛繁迷離,不論我們對物質(zhì)的追求多么強烈,我們的靈魂依然可能懷抱著一些精神的幻想——找到某些事物背后的身影,找到和我們一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