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名教師,即使自身能力有限、作用有限,如果能堅持聆聽學生,對課堂有清醒的認識,就有可能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起作用。面對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學校和教師只要敢于揚棄,就有可能保有學校和課堂所需要的耐心。教師要懂得傾聽,不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學校要有耐心,不要被無謂的“政績”影響而表現(xiàn)得過于浮躁。
關鍵詞:傾聽;課堂;安靜
有位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說:“我上課的時候很緊張,因為只要發(fā)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支支吾吾、斷斷續(xù)續(xù),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边@不就是我們自己在上課過程中真實存在的情節(jié)嗎?在我們的課堂上只要有學生回答不出來,或者是講得斷斷續(xù)續(xù)的,我們老師馬上就讓該生先坐下,并告訴他再思考一下,又或者是告訴學生下次思考好了再回答,而緊接著就馬上提問其他的學生,或者是幫學生講出這道題目的答案。為什么我們的課堂這么的不善于“聆聽”呢,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而我想說的是,面對教育改革的各種流行風潮,只要我們教師敢于舍棄,就有可能把我們原本“浮躁”“煩躁”的課堂變成安靜的課堂,而安靜的課堂才有可能是一節(jié)“善于聆聽的課堂”。教育離不開強大的教師群體和個人,但是有時候,教師越強大,學生就越盡不到學習的職責。因此,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及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大膽地說,甚至是更好地說。
一、 我們的課堂缺乏聆聽,并且是有效地、尊重地、細心地聆聽
(一) 有人說:“教育始于聆聽?!焙玫鸟雎犝撸际巧朴谟^察的,教師專注而友善的眼神,是對學生最大的鼓勵和信心;好的聆聽者,都是善于記錄的,耐心地等待、用耳朵仔細地聆聽,學生將表達得更加細膩;好的聆聽者,都是善于探索的,師生交流是雙向的,探索學生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會讓每次的師生交流變得更加高效、和諧。
課堂的聆聽是雙邊的,而不是單邊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節(jié)課所努力去做的,就是讓學生彼此之間成為共學互助的伙伴,而不是變成一個個孤立的接受老師信息的授課對象。學生之間不能成為互相學習的伙伴,即使有新的想法、觀點,他都不會想跟同學分享,而是只會等老師提問或者是舉手告訴老師,然后再借由老師傳遞給其他同學。這樣一來,老師就只有累死。與此同時,學生會由于機械地接收信息而變得越來越疲勞。
好的課堂,應該是教師專注聆聽學生的發(fā)言,學生聆聽學生的發(fā)言。教師和學生或者學生之間的交流應該是不停輪轉(zhuǎn)的。而在我們的日常課堂上,對于那些自覺、主動發(fā)言的同學,我們教師的一貫態(tài)度更多的是:“好了,下次想好了再回答、回答大聲點,其他的同學聽不到、怎么會這樣回答呢、甚至只要學生一回答不上來或者是講得稍微有點不連貫,我們都會立馬打斷學生的講話,轉(zhuǎn)而提問其他的學生”。殊不知我們老師的這些舉動無形中就給發(fā)言的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在下一次的課堂上逃避提問,更別說是主動、積極的發(fā)言了。
懂得聆聽的課堂上著上著老師就不見了,學生由配角變成了主角,成為課堂的主導者,發(fā)揮其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我自己的一節(jié)課堂上,我曾經(jīng)這樣求變過。在《文化生活》第一單元第二課的《文化塑造人生》這節(jié)課中,我課前事先布置預習作業(yè)給學生,題目是:讓學生上臺講一本自己讀過的、對自己有所啟悟的書籍。課前我還是比較擔心學生不愿意講和講不好的。但是,上課后發(fā)現(xiàn)其實學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不敢講、講不好或者是逃避上臺發(fā)言。每一位上臺發(fā)言的同學都能詳細而耐心地介紹自己讀過的書籍,有所思考的談讀書心得、感悟。學生之間輪流發(fā)言,幾乎不用老師點名提問。而其他學生則是認真聆聽,即使是說話聲音很小的時候,全班也都專注、認真地聆聽,沒看見哪個同學表現(xiàn)得不耐煩。這堂課給了我深深的啟發(fā):如果我們老師每天每節(jié)課都給學生示范如何聆聽,哪怕是再小、再不連貫、再錯誤的聲音也愿意聽,而不是不失時機地打斷,那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每天都在學習如何聆聽,時間久了學生自然聆聽,這樣一來,也就離我們想要的目標:共學互助的課堂學習目標不遠了。
(二) 課堂聆聽什么?
在共學互助的課堂學習中,生生互動,老師沒有強勢地介入,學生反而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探究、交流,彼此之間可以互學,有話題談論,互相排憂解難。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敢于取舍,即不教簡單的內(nèi)容,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延伸和擴展。同時,教師應該著重聽聽學生不會的地方,看看到底學生不會在哪里。有可能這些不會的學生卻說出了其他同學也一樣不會的地方。這樣的課堂才是讓人安心的課堂。借鏡自照,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不會的憋在心里,不會裝會,不懂裝懂,而如果學生能夠勇敢地說出自己不懂的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好多人也不懂,這樣他就會很放心,從而有信心去弄懂。因為學生的不足是我們教師成長的空間。而以上這一切的形成,都是以學會聆聽為基礎的。
二、 我們的教育過于浮躁,而安靜的教育才能體現(xiàn)出教育的價值
教育界的浮躁之風長期存在,違背常理的情況更是甚囂塵上。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而安靜是一種非常好的行為習慣。”
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人的心境會變得更加遼闊。安靜教育的出現(xiàn),首先需要安靜的學校,其次才是教師的心靜。也只有學校安靜了,教師心靜了,我們的課堂才會正常,師生之間的關系才會和諧。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才會提高,學生也才會開始主動學習,真正學會共學互助。我尊敬并十分佩服和羨慕那些安靜教書的老師。他們可以不顧一切喧嘩、嘈雜,對于一波波洶涌而來的浪潮充耳不聞,他們安靜備課、安靜教書、安靜思考、安靜讀書,他們不愿為了升學率而去犧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不愿為了庸俗的名利而破壞了職業(yè)道德觀;他們樂于過普通的生活,當普通的教師,在平凡而正常的教學工作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yè)品質(zhì)。
安靜的學校,教師安靜教書,學生安靜學習,師生之間安靜相處,互相聆聽;安靜的學校單純而平凡,每天過著正常的校園生活,學生得到了他們渴望的校園青春,憧憬他們美好的人生。創(chuàng)建善于聆聽的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快樂發(fā)言是我們教師能夠安靜教書的重要條件,也是學生安靜學習的保障。安靜中會產(chǎn)生智慧的光芒,我們應該在安靜中感悟和體會教育,才能最大化地體現(xiàn)出教育教學應有的效果。學校本來就是教書育人的單純的場所,沒有那么多雜事,不要過度的折騰、消費老師。最了解學生的是老師,學校應該多聽聽教師的教學意見。希望我們的教育界能有越來越多的不單純追求“政績”的安靜學校的出現(xiàn)。每一所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素養(yǎng)不一樣,但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只要我們保持那份安靜,我想通過老師的理性思考,終將會帶領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
作者簡介:
張金頂,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毓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