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田
[摘要] 目的 探討對胃癌患者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對術后腸道功能和康復效果的影響。 方法 方便選取醫(yī)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實施手術治療的90例胃癌患者,以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圍術期護理,觀察組則應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對比兩組術后的恢復指標,包括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開始進流質飲食時間、住院時間。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結果 觀察組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開始進流質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2.50±0.45)d、(3.66±1.02)d、(2.42±0.60)d、(11.02±2.01)d,均短于對照組的(3.50±0.60)d、(5.01±1.50)d、(4.50±1.20)d、(15.20±3.20)d(t=8.944,4.992,10.400,7.420,P=0.000);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44%低于對照組的17.78%(χ2=4.050,P=0.044)。 結論 在胃癌手術患者中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可縮短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胃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腸道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7(a)-0135-04
Effect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Surgical Nursing Model on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I Ying-tian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Hepatobiliar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1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surgical nursing model on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perioperativ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odel. The recovery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cluding the first exhaust time,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the beginning of the liquid diet tim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first time of degassing, the first time of defecation, the time of starting fluid intake and length of stay were (2.50±0.45)d, (3.66±1.02)d, (2.42±0.60)d, (11.02±2.01)d, respectively. All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50±0.60)d, (5.01±1.50)d, (4.50±1.20)d, (15.20±3.20)d (t=8.944,4.992,10.400,7.420,P=0.000);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44%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7.78%) (χ2=4.050, P=0.044).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surgical care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can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rapid recovery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Rapid rehabilitation surgical nursing mode; Intestinal function
胃癌不僅是我國高發(fā)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都占居首位,對人類的健康有極大的威脅。目前手術且仍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為將腫瘤原發(fā)組織取出臨床一般選擇根治術。根治術的手術切除范圍較廣,創(chuàng)傷較大,手術風險及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因此需要配合有效的圍術期護理以降低手術風險,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的快速恢復[1-2]??焖偻饪瓶祻屠砟钍窃谕饪茋g期采取經(jīng)證實有效的,可減少手術應激反應及并發(fā)癥的護理模式,自在臨床應用以來便被廣泛推廣,該次的研究中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該院治療的90例胃癌患者為例,探討在胃癌患者圍術期應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對其術后胃腸道功能和康復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以Excel軟件產(chǎn)生隨機數(shù)表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8~76歲,平均(58.2±6.0)歲,腫瘤 TNM分期:Ⅰb期8例,Ⅱ期22例,Ⅲ期15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7~75歲,平均(58.5±6.5)歲,腫瘤 TNM分期:Ⅰb期7例,Ⅱ期22例,Ⅲ期16例,兩組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在實施前已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后均經(jīng)影像學檢查、胃鏡檢查及病理診斷確診為胃癌;手術類型均為胃癌根治術;患者及家屬對于手術方式均研究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肝、肺、脾、腎臟及他部位遠處轉移者;發(fā)生貧血、惡病質及凝血功能障礙者;伴有自身免疫疾病、胸腔積液、腹水及水腫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胃癌根治術的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流程,術前指導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告知患者手術實施方案,予以常規(guī)的術前12 h禁食、4 h禁飲,術中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實施補液及輸血,術后做好基礎病情護理等。
觀察組在圍術期應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具體內(nèi)容如下:(1)術前:①健康宣教:告知手術實施方式及術中、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并發(fā)癥,對患者講解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的意義,確?;颊叩闹闄?,取得患者及家屬理解和配合。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在家屬的配合下實施心理疏導,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準備手術。②胃腸準備:不予以常規(guī)的胃腸減壓和營養(yǎng)支持,使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口服輕微導瀉,術前2 h禁食,并在術前2 h指導患者服用10%的葡萄糖水500 mL。摒棄傳統(tǒng)備皮,僅對手術區(qū)域皮膚進行清潔消毒。(2)術中:①限制性補液: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情況下補液量<2 000 mL,補液速度應維持為5~8 mL/(kg·h),嚴格限制鈉鹽的輸入,若患者血壓較低可以血管維持性藥物保持血壓的穩(wěn)定。②體溫維護:手術室溫度維持在23~26℃的恒溫狀態(tài),術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暴露,使用醫(yī)用輸液加熱器加熱輸入液體,腹腔沖洗液應維持在38~40℃左右,避免患者的熱量散失。③常規(guī)護理:不予以常規(guī)輸血、不采用吻合口架管,不留置腹腔引流,切口采用可吸收線縫合。(3)術后護理:①疼痛護理:術后采用靜脈自控鎮(zhèn)痛或口服止痛藥物,必要時予以鹽酸哌替啶肌肉注射,若鎮(zhèn)痛效果仍不理想則告知醫(yī)師,更換止痛方式。②飲食護理:麻醉清醒6 h后即可予以生理鹽水500 mL口服。術后第1天予以流質飲食,術后第2天可過渡到伴流質飲食,并逐漸恢復正常飲食。③導管護理:術后第1天即可拔除導尿管,鼓勵患者自行排尿。術后第2天若24 h胃液<500 mL即可拔除胃管。④術后活動:麻醉清醒后6 h后即可協(xié)助患者翻身,并進行床上的活動,增加雙下肢活動。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術后恢復指標,包括首次排氣時間、開始進流質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另外對比兩組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文中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Excel表格后,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兩組間的首次排氣時間、開始進流質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更短(P<0.05),見表1。
2.2 并發(fā)癥比較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2。
3 討論
胃癌的具體病因尚未明確,經(jīng)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環(huán)境、生活習慣、飲食、遺傳、重組、微量元素的攝入等因素均與胃癌的發(fā)生有關[3],由于胃癌的早期癥狀并不顯著,多數(shù)是中晚期被檢出。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胃癌的檢出率上升,其死亡率有所下降,特別是在早期胃癌患者中,通過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可獲得較好的預后[4]。胃癌根治術可將原發(fā)性腫瘤連同周圍轉移淋巴及及受累浸潤組織一并清除,是目前臨床的常用術式,但是由于手術切除范圍較大,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嚴重,術后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較為緩慢,且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容易影響患者的恢復,因此需要配合有效的圍術期護理[5]。
該次的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開始進流質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2.50±0.45)d、(3.66±1.02)d、(2.42±0.60)d、(11.02±2.01)d,均短于對照組的(3.50±0.60)d、(5.01±1.50)d、(4.50±1.20)d、(15.20±3.20)d,(P<0.05),提示在胃癌手術患者中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可有效縮短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焖倏祻屯饪谱o理模式是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發(fā)展而來,其原則是根據(jù)圍術期患者的病理和生理狀態(tài),利用經(jīng)循證醫(yī)學證實的、融合多個學科和多模式的有效護理技術,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的恢復[6]。在胃癌根治術中的傳統(tǒng)圍術期護理中,為避免發(fā)生酸吸入性肺炎,會在術前12禁食,4 h禁飲,而長時間的禁食禁飲容易使患者出現(xiàn)口渴、煩躁、脫水、血容量減少、低血糖等情況的發(fā)生,且手術作為一種較大的應激源,可大量消耗患者的能量,造成機能下降,自我修復能力降低。外科快速康復護理中在術前2 h予以適量的補充碳水化合物和水分,補充手術所消耗的能量,利于患者的恢復[7]。在常規(guī)的外科手術中為維持血容量會采取大量補液措施,增加心臟的負荷,特別是在胃腸道手術中大量補液容易造成吻合口水腫,增加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而外科快速康復護理中應用限制性補液,有效的降低了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8]。另外在手術過程中采取保暖策略,避免術中體溫的過多散失,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感染及心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術后的護理中采取有效的鎮(zhèn)痛措施,減少嚴重的機體疼痛造成的應激反應。術后長期的臥床會降低肌肉的強度,促進組織發(fā)生氧化,不利于肺功能的恢復,因此在外科快速康復護理中鼓勵患者及早下床活動,促進患者的快速恢復。術后各種管道早期拔除,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另外術后盡早的使患者恢復經(jīng)口飲食,能降低術后的高分解代謝,刺激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從而縮短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9]。
另外該研究中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44%,短于對照組的17.78%(P<0.05),在學者陳麗娜等人[10]的研究中,應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觀察組和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胃癌根治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12.5%、27.5%,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次的研究結果與以往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結果均提示在胃癌手術患者中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對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顯著的作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中所使用的護理模式均是經(jīng)循證理論證實、對于促進患者的恢復有顯著作用的方法,在護理過程中大大減輕了麻醉、手術、補液、體溫散失等各種因素造成的應激反應,從而降低了術后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有效的減少了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陳麗娜等人的研究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該次研究,經(jīng)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所選取病例嚴重程度不同、例數(shù)不同及術后的隨訪時間不同,因此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有所差異。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對于縮短胃癌術后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促進患者的康復有顯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魏萍, 李紅敏.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負性情緒及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16, 22(2):322-325.
[2] 何婉珠, 譚海燕, 曾宇彤,等.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降低老年闌尾炎患者腹腔鏡術后并發(fā)癥的實踐[J].現(xiàn)代臨床護理, 2016, 15(6):35-39.
[3] 梁顯軍,章周梁,郭帥,等.快速康復外科聯(lián)合微創(chuàng)手術在老年大腸癌患者中的短期效果分析[J].中國內(nèi)鏡雜志, 2016, 22(2):65-69.
[4] 李宏.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22):70-72.
[5] 倪娟,張佳,王麗平,等.快速康復外科在頸椎間盤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頸腰痛雜志, 2017, 38(1):76-78.
[6] 宋秋香,康海芬,孫慧卿.快速康復外科在胃腸道術后病人早期康復活動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7,31(21):2670-2671.
[7] 高月香.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方法及效果探討[J].世界中醫(yī)藥,2017,12(a1):213-214.
[8] 秦勝旗, 張忠濤, 王國軍,等.快速康復外科對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 2017, 21(1):14-17.
[9] 周雪,喻思紅,馮畢龍.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胃腸減壓方式應用于胃癌根治術的系統(tǒng)評價[J].護理學雜志, 2016, 31(22):92-96.
[10] 陳麗娜, 宋江偉.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 25(27):3069-3071.
(收稿日期:201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