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河
佞人是讓人防不勝防的一種人。
佞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會說話,二是會來事。比如秦朝的趙高。胡亥當皇上之后,趙高說:“皇上要顯得尊貴,應當深居簡出,不要輕易和大臣見面?,F(xiàn)在皇上年紀輕,處理事務未必做得件件恰當,如果在大臣面前暴露了弱點,對您的形象影響不好。以后皇上最好不要上朝,有什么事就由我向您報告。這樣一來,大臣們就不敢小看您了。”這番話,表面上時時處處在為秦二世著想,實際上方方面面在為自己考慮,這就是佞人的高明之處。
佞人有三大危害,一是弄權(quán),二是貪腐,三是不仁。佞人一旦把權(quán)力抓到手,就拉大旗作虎皮,連主人帶權(quán)力都玩弄于股掌之間。趙高便搞出了指鹿為馬的故事。而佞人掌權(quán)之后,往往還會瘋狂地聚斂財富。為漢文帝吸吮膿血的鄧通錢布天下,宋理宗時的“蟋蟀丞相”賈似道家中玉石堆積如山,乾隆時被稱為“二皇帝”的和珅富可敵國。這樣的佞人歷史上不少。
佞人誤國誤民誤事,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口誅筆伐。不過,要將佞人揪出來似乎不那么容易,得講點智慧。
東漢的王充做過一篇《答佞》的文章。他認為,盡管佞人打擊陷害別人時常常使出“譽(稱贊)而危之”“厚(優(yōu)待)而害之”等煙霧彈,使人“不知”,讓人“不疑”,但并非不可識別。他提出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辦法是,考察他們的動機(“察其發(fā)動”)、手法(“觀其所權(quán)”)以及言行是否一致。
唐太宗也有個識別佞人的經(jīng)典故事。據(jù)《隋唐嘉話》記載,唐太宗有一次站在樹下,說:“這是棵很好的樹?!庇钗氖考榜R上就跟著贊美這棵樹,并且說起來沒完。于是,唐太宗很嚴肅地說:“魏公常常勸我疏遠巧言獻媚的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誰,心里常疑是你,但沒有弄清楚,今天證實果然如此?!庇芯湓捊小岸Y下于人,必有所求”,一個人說話辦事總是看主人眼色,絲毫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完全不顧自己的尊嚴,這種人就可以打一個問號了。
歷史不斷,佞人不絕。但有的人并不是生來就是佞人,有的佞人也并不永遠都是佞人。最典型的例子是裴矩。在隋煬帝手下做丞相時,裴矩很是善于揣摩帝王心思,為迎合帝王的好大喜功,出了不少“餿主意”。跟了唐太宗之后,他卻直言敢諫,成為有名的諍臣。對待佞人,有時候可以不去防他,重要的是想辦法去改變他。
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特別是那些負有領導之責的人知道怎么做了吧。(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