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
“一眨眼不知過了多少時光,我們外行的推測完全破產,做政客的倒還是做政客,做科學家的一變而為皇英的高等華人,再變而為孫聯(lián)帥(即軍閥孫傳芳) 的淞滬督辦,討赤軍興,便在上海殺戮學生工人了。丁文江一個人墮落不足責,科學的人生觀本身也沒有罪,但因丁文江而使我們對于中國講科學人生觀的人開始懷疑,則丁文江之罪大矣。古人云:‘言之匪難,行之維艱。好做文章或出文存的人切須留意,要預先捫心細想將來會不會露出馬腳來?!?/p>
這篇題為 《丁文江的罪》 的文章發(fā)表在1926年第106期 《語絲》 上,作者豈明,即周作人。
丁文江是一位科學奇才,是我國地質事業(yè)奠基人之一。在上世紀20年代“科玄論戰(zhàn)”中,他是科學派主將,被贊為“中國的赫胥黎”。他首倡的《努力周報》 和 《獨立評論》 曾是中國思想界重鎮(zhèn)。
胡適先生說:“二十年的天翻地覆大變動,更使我追念這一個最有光彩而最有能力的好人,這一個天生能辦事、能領導人、能訓練人才、能建立學術的大人物?!?/p>
丁文江與胡適關系密切,周作人亦是胡的好友,為何周對丁不留情面?作為思想啟蒙者,丁文江的影響與貢獻不亞于胡適,為何被后人遺忘?
從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的詩句中,也許能猜出幾分原因。
1887年,丁文江生于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zhèn),在弟兄七人中排行第二。其高祖父丁椿曾任多年五品官,負責漕運,深知各地糧食差價,后轉為糧商致富。1832年建丁氏義莊時,丁椿兩次捐出土地1371.28畝、房99間,可見實力。至父丁吉庵時,家道大不如前。
丁文江5歲入館,寓目成誦。9歲讀完 《四書五經》,15歲準備報考上海南洋公學,例需地方官推薦才可,時任知縣是龍璋 (字研仙),胡適曾稱他是“湖南新教育家”(龍是湖南攸縣人)。
在面試中,龍璋以 《漢武帝通西南夷論》為題,丁文江的答卷讓他大喜過望,便勸丁直接赴日留學。丁后來說:“假若不是碰巧遇到龍研仙先生,我一生的歷史或許完全不同?!?/p>
1902年,父親舉債送丁文江到日本??梢贿B兩年,丁未入校讀書。
據(jù)弟媳史濟瀛回憶,丁文江“本想學海軍救國,但鼻子有病,嗅覺不靈,作罷”。丁文江自己則說,他曾在日本體育學會學騎馬,初期進步甚速,后來卻總是摔下來,“學來學去,一點進步沒有,一失望就不再學了”。加上當時日本與清政府有協(xié)議,不允許自費生學軍事,丁文江干脆轉向政治。
據(jù)好友湯中記:“他 (指丁文江) 那時候就喜歡談政治、寫文章……他談話時候,喜歡把兩手插在褲袋里,一口寬闊的泰州口音,滔滔不絕,他的神氣和晚年差不多?!?/p>
丁文江一生喜愛軍事,找夫人找的也是明代軍事家史可法的后人史久元。
在日本無所事事,恰好丁文江室友莊文亞(后成洋行經理人) 接吳稚暉信,稱:“日本留學生終日開會,吃中國菜,談政治,而不讀書?!?/p>
吳稚暉是國民黨元老,曾留學日本,他勸莊文亞去英國,稱每年只需五六百元。
莊文亞心動,拉丁文江、李祖鴻 (后成著名畫家) 同去,丁家匯來1千元左右,剛夠買三張船票,上船時,三人僅剩10多鎊。
過檳榔嶼 (今屬馬來西亞) 時,三人拜訪康有為,得10鎊贈金,到英國后,又得康的女婿羅昌匯款20鎊。
到了英國才知道,吳稚暉所說的只是食宿費,學費等不在其中。幸在此時,丁文江遇到斯米勒醫(yī)生,此人曾在陜西傳教,他建議丁去鄉(xiāng)村讀中學,生活成本較低。
丁文江與李祖鴻去了只有幾百戶的小鎮(zhèn)堡爾丁,“一星期膳宿只有十五個先令 (合華幣不過三十元一月),房東還給我補襪子”。
第一年,丁文江跳了三級,第二年考上劍橋大學。
然而,劍橋大學“一年用費必得三千金”,丁家無力負擔,知縣龍璋從當?shù)刎i、油、酒、腌臘、煙葉五項土貨中抽捐,每年選4名學生赴日留學,每人年助400元。因一人已改由清政府資助,龍璋遂將這筆錢補貼給了丁文江??杀囆?,2個月后,丁還是退學了。
不久,丁文江考入倫敦大學,因一門考試不及格,失去繼續(xù)學習資格。又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在這里拿到動物學和地質學雙學士。
1911年,留學9年的丁文江回國,通過了清政府留學生考試,獲得任官資格,但清朝不久便滅亡了。
1913年,丁文江入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任地質科科長,創(chuàng)辦地質研究所,該所是現(xiàn)代學術史上成績最著名的兩家學術機關之一 (另一是傅斯年創(chuàng)辦的史語所)。
1920年,經北大教授陶孟和 (曾留學英國) 介紹,丁文江結識胡適。
胡適好酒,丁文江多次勸他戒掉,胡早年曾撒酒瘋,后寫詩道歉。丁文江將其中句子請梁啟超抄在扇上,送給胡自警。
胡適說,丁文江是“歐化最深的中國人”,因丁的生活最有規(guī)律:睡眠必8小時,在外吃飯必用開水洗杯筷,家中常用酒洗筷子,夏天吃水果,必先在滾水里浸20分鐘。
1921年,丁文江辭去地質研究所所長,改任北票煤礦公司總經理。
1922年,在丁文江提議下,《努力周報》 創(chuàng)刊,匯集了胡適、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名學者。胡適仍熱衷文學革命,丁文江則說:“不要上了胡適之的當,說改良政治要先從文藝思想下手?!?/p>
丁文江有8年政府工作經歷,重視政治改革,他提出“好人政府”,并發(fā)動多位學者共同推出《好政府宣言》。
1922年9月,聯(lián)署 《好政府宣言》 的王寵惠、羅文干、湯爾和受命組織內閣,丁文江以為理想即將實現(xiàn),沒想到僅兩個月,在軍閥吳佩孚操作下,“好人內閣”便倒臺了。麻煩的是,這3名“好人”中,2人后來當了漢奸。
第二年,《努力周報》 亦關張。
1923年2月,哲學家張君勱在清華大學演講,提出:“科學無論如何發(fā)達,而人生觀問題之解決,絕非科學所能為力?!?/p>
張君勱此議,源于梁啟超“一戰(zhàn)”后訪歐,驚覺被神話已久的西方文明未能避免這場災難,當時歐洲人亦深感苦悶,認為西方文明有缺陷,需用東方精神彌補。
丁文江對此論頗不滿,指出:“歐洲的破產不是科學的責任?!?/p>
丁文江在英國留學時,醉心科學哲學,對幾位代表學者的著作“讀了三分之二以上”,在論戰(zhàn)中邏輯更清晰,指出未經實證的所謂“幸福”“永恒”“目標”,其實是新的“迷信”。他指出:“懶惰的人,不細心研究歷史的實際,不肯睜眼看所謂‘精神文明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肯想想世上可有單靠內心修養(yǎng)造成的‘精神文明。”
丁文江的觀點得到胡適激賞,二人給論辯對手戴上“玄學鬼”的帽子,贏得更多讀者支持,丁文江因此成為與胡適齊名的思想家。
從今天視角看,丁文江為科學正名、反對盲從,確有其積極意義,但他的主張有邏輯漏洞,人生觀固然有好的和壞的、正確的和錯誤的之分,但并無“科學的”和“非科學的”之分,因為人生觀無法統(tǒng)一。
正如梁啟超所說:“人生觀的統(tǒng)一,非惟不可能,而且不必要,非惟不必要,而且有害。要把人生觀統(tǒng)一,結果豈不是‘別黑白而定一尊,不許異己者挑梁反側?”
1926年5月5日,軍閥孫傳芳在上海總商會突然宣布一個重大消息:任命丁文江為淞滬督署總辦 (相當于上海市市長),并發(fā)布了建設大上海的新計劃,該計劃由丁文江起草。
傅斯年因科玄論戰(zhàn)而對丁文江有崇拜之情,得此消息,曾向胡適表示,他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殺丁文江 (傅斯年回國時,丁文江仍任總辦,傅并未嘗試殺?。?。
丁文江賣身投靠,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對軍事感興趣,想幫孫傳芳辦一所軍事學校,但孫敷衍道:“丁先生,你是個大學問家,我很佩服。但是軍事教育,我還懂得一點。現(xiàn)在還不敢請教你。”據(jù)胡適說:“他這種議論,不但對孫傳芳說過,也曾對國民黨的軍事領袖們說過。”只是無人當真。
其二,傅斯年說,丁文江無法區(qū)分政治與行政的不同,始終將政治問題看成是一個行政問題。換言之,總想用手段來補價值的漏。
任職期間,丁文江取得了一定政績。傅斯年曾說:“行政上的成績是天下共見的:為滬市行政創(chuàng)設極好的規(guī)模,向外國人爭回不少的權利……以后也還沒有一個市長能趕得上他一部分。”
隨著北伐軍的逼近,只干了8個月的丁文江遭通緝,只好躲到了大連。在大連,他意識到日寇的威脅。
“九一八事變”后,回北大任教的丁文江發(fā)起獨立社,胡適、翁文灝、蔣廷黻、傅斯年、吳景超等常參與討論,大家共同創(chuàng)辦了 《獨立評論》。
因投靠孫傳芳,丁文江聲名狼藉,不僅周作人罵過他,曹聚仁也寫過 《忠告丁文江》 罵他。
其實,丁文江為官清廉,傅斯年曾說:“他從不曾坐過免票車,從不曾用公家的費用作私用,從不曾領過一文的干薪。四年前,資源委員會送他每月一百元,他拿來,分給幾個青年編地理教科書。他到中央研究院后,經濟委員會送他每月公費二百元,他便分請了三位助理各做一件事。他在淞滬總辦卸任后,許多人以為他必有幾文,乃所余僅是薪俸所節(jié)省的三千元,為一個大家庭中人索去。”
然而,小操守難補大糊涂。
1926年,段祺瑞衛(wèi)隊制造了“三一八慘案”。3月20日,丁文江卻拜訪了段政府高官顏惠慶,顏在日記中寫道:“他 (指丁文江) 極力維護政府采取的措施。他建議被害士兵家屬向學校當局起訴?!?/p>
“九一八事變”后,丁文江寫了許多分析文章,邏輯嚴密,文采燦然。他判斷,因入侵中國,日本國內將爆發(fā)經濟危機,“物價恐怕增加到一倍以上”,結果完全落空。
在現(xiàn)實中屢屢碰壁,丁文江自嘲道:“我們這班人恐怕只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罷!”
1935年12月5日,正在湖南地質考察的丁文江賦詩數(shù)首,其一寫道:
紅黃樹草留秋色,碧綠琉璃照晚晴。
為語麻姑橋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
一個月后,丁文江因煤氣中毒去世,不足39歲。
“出山要比在山清”,是丁文江一生理想,可惜太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