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私家歷史工作室
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明太祖朱元璋誅殺胡惟庸的罪名是“謀不軌”,并廢除了宰相制度。這一事件歷來被視為明代加強君權專制的標志。
在朱元璋反元起義,進而統(tǒng)一天下的進程中,胡惟庸一直是個小角色,當過縣令,當過通判,好不容易在明朝建立后升任正三品的太常卿,但只負責禮儀祭祀,純粹是個清水衙門的無權官僚。不知道朱元璋看中了胡惟庸哪一點,親自點名,于洪武三年把他調入中書省—— 明朝初年承襲元制,設置中書省作為宰相機構,輔佐皇帝治理國家,乃國家第一要害部門。
當時有句話叫“有事當白中書省”,意思是說無論中央還是地方,舉凡政務,都得先奏報給中書省,中書省挑選不那么要緊的直接批復,相關國本的大事寫明處理意見,上呈皇帝決斷。由此可見中書省的地位多么重要、中書省的官員們有多大權力了。
公元1377年,胡惟庸升任中書左丞相。從1373年到1380年這八年時間里,大明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最大的官員就是這個胡惟庸了。據說他一貫瞞上欺下、作威作福、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簡直是壞事做盡,然而奇怪的是,向來精明的朱元璋卻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由著他胡作非為而絲毫不加管束。
胡惟庸倒臺的苗頭出現(xiàn)在1379年,當年發(fā)生了兩件事使朱元璋開始疏遠胡惟庸。第一件事源于胡惟庸的兒子在大街上飆車,結果車禍致死,胡惟庸傷心難過之下,當即下令把車夫給砍了。對這種諉過旁人、草菅人命的行為,朱元璋大為惱火,把胡惟庸叫來狠狠訓斥了一番,甚至還說:“殺了人,你得償命!”嚇得胡惟庸連連磕頭,好不容易才把這件事給糊弄過去。
第二件事發(fā)生在當年九月,占城國派使團前來進貢,中書省的官員沒能及時把消息通報給朱元璋。有個宦官趕巧出門,撞見了占城國使團,回來向朱元璋稟報,氣得朱元璋直拍桌子。于是責問胡惟庸和中書右丞相汪廣洋,胡、汪兩人辯解說這都是禮部的錯,再召禮部官員來詢問,人家卻回答說:“早就已經上報中書省了,我們并無責任?!?/p>
朱元璋盛怒之下,把中書省和禮部的官員全都關了起來,派專員嚴加訊問,追究主謀—— 究竟是誰想要欺瞞朕,架空朕的權柄?最后所有線索,也不清楚是真是假,全都歸結到了汪廣洋頭上,于是勒令汪廣洋自殺謝罪。
兩件事越扯越大,雖然最終因為種種原因,胡惟庸都全身而退,但朝廷百官就此都看清楚了,皇帝開始不信任胡惟庸,想找機會收拾他,于是紛紛上疏彈劾胡惟庸。到了翌年也就是1380年正月,御史大夫涂節(jié)突然揭發(fā)說,胡惟庸不止擅權,他還想要造反!
得到涂節(jié)的上報,朱元璋大怒,立刻下令逮捕胡惟庸,徹底調查此事。時隔不久,中書省一名中級官員商嵩奏報說:“胡惟庸確實想要謀反,臣手里掌握著證據。不僅如此,涂節(jié)和御史大夫陳寧也是同謀,涂節(jié)是看到陰謀即將敗露,這才反戈一擊,出首告發(fā)的?!?/p>
就此掀起了驚天大案,包括胡惟庸、涂節(jié)、陳寧在內的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全都給押赴刑場砍了腦袋。然而胡案并沒有因為胡惟庸等人被殺而宣告調查結束,此后不斷有新的證據出現(xiàn),牽扯到的官員也越來越多。1387年,突然揭發(fā)出胡惟庸勾結倭國,想要謀刺朱元璋;1390年,被俘的元將封績交代說胡惟庸曾經通過他聯(lián)絡北元太子愛猷識理答臘,想要借兵南犯;1390年,大將陸仲亨的家奴封帖木告發(fā)陸仲亨和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功臣通同胡惟庸謀反……
一直到1392年,也就是胡惟庸被殺十二年以后,靖寧侯葉升因為胡案掉了腦袋,這案子才終于了結。整整十二年中,據說先后被殺的人超過了三萬!
通倭謀反的指控是在1387年,即胡惟庸被殺的七年后才提出的,主要牽涉到一名地方武官—— 寧波衛(wèi)指揮使林賢。明朝的軍事力量,以五軍都督府統(tǒng)轄,分為衛(wèi)或者所,一衛(wèi)5600人。衛(wèi)的最高長官就是指揮使,正三品官。
據說,胡惟庸曾經暗中買通了林賢,然后假裝上奏說林賢有罪,免官罷職,把他流放去了日本,讓他趁機結交日本君臣,陰謀造反。
過了幾年,一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胡惟庸再次上奏,要求恢復林賢的職務,把他從日本給召回來。隨即胡惟庸便委派自己的心腹前往日本尋找林賢,趁機暗中致信日本國王,請求借兵相助。于是,林賢就和日本國王商定了一條刺殺朱元璋的毒計。
什么毒計呢?林賢才剛回國,隨即日本朝貢的使團也來到了南京,向朱元璋進獻日本特產—— 一種巨大的蠟燭。據說使團隨員總共有四百多人,全都是士兵假扮的,他們把火藥和刀劍都暗藏在大蠟燭里,想要趁亂縱火,殺入紫禁城,謀害朱元璋!
好在大明天子福澤深厚,提前一步揭穿了胡惟庸的造反陰謀。
日本使團,或者不如說刺客團,攜帶著那些藏有火藥和刀劍的大蠟燭來到南京,一打聽,同謀胡惟庸已經奸謀敗露,被朱元璋給處死了。再加上他們攜帶的國書不被禮部所認可,朱元璋拒絕接受貢品,陰謀雖然并未敗露,但這些刺客只好灰溜溜回了國。耐人尋味的是,如此驚天大陰謀,并沒有被當場揭穿 (因為并未付諸實行),過了好幾年,林賢才突然遭人告發(fā),把這件事和盤托出。
有關胡惟庸通倭之事以及刺殺計劃,明明白白記載在正史,似乎無可懷疑,然而詳加探查,卻可以揪出種種疑點,讓人如墜五里霧中。
首先,和胡惟庸相勾結的日本國王究竟是誰?我們知道,日本并無國王,勉強可以加以國王名號的,是南北朝兩位天皇和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好在史書上明確記載了混雜四百名日本刺客的使團團長的名字,并且還是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叫做如瑤。如瑤和尚奉了懷良親王之命,組團來南京朝貢,是在1381年七月十五日,正好是在胡惟庸被殺一年多以后,時間上也說得通。那么,所謂的“日本國王”,肯定既不是指天皇也不是指幕府將軍,而是指的南朝征西將軍懷良親王了。
想一想實在奇怪,就胡惟庸來說,他或許真有造反之心,想謀害朱元璋,但勾結北元還勉強說得通,怎么會想到去勾結日本呢?日本當時南北兩朝激戰(zhàn)正酣,又怎會答應胡惟庸的借兵請求?
從中國傳統(tǒng)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四百個刺客并不算多,哪怕陰謀敗露,盡數覆滅,也沒有什么可惜的。然而若站在日本的角度,尤其是站在懷良親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四百人實在不是個小數目,他未必賠得起。
日本的國情和中國不同,兵和將必須截然分開:兵就是農民,平日生產,戰(zhàn)時才被拉上前線,訓練度很低,根本不可能參與這種機密行動;將就是武士,雖然最低級的武士也是半耕半戰(zhàn),但普遍訓練有素,紀律性也比較強。所以,混雜在使團中妄圖刺殺朱元璋的四百名所謂日本“兵卒”,肯定都得是武士。
1381年前后,懷良親王四處逃竄,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毫不心痛地派出四百名武士來嗎?
殺死朱元璋,究竟對他有什么好處?當然,倘若朱元璋被殺,中國肯定大亂,就不可能遠征日本了,但與其如此,還不如上表稱臣。萬一陰謀敗露沒殺死朱元璋,大明王朝很可能大興問罪之師,懷良親王不是自掘墳墓找死嗎?
1381年,如瑤接到了禮部遞交的責備日本君臣的書信,回去交給懷良親王,懷良親王隨即回信,羞辱朱元璋,此信是在1382年送達南京的。這是懷良親王派往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批使團,此后不久,他就把征西將軍的職位讓給侄子良成親王,自己歸隱田園去了,兩年后死在一個名叫矢部的小地方。
不過,我們應該注意林賢任職的地點,是在寧波。寧波在元朝叫做慶元路,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認為這個名字有慶賀元朝之意,所以改為明州府,1381年又避國號“大明”,改稱寧波府。慶元、明州,乃是倭寇經常侵擾之地。所以林賢肯定和倭寇打過交道,他與倭寇暗中勾結,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之事。
胡惟庸上奏罷免林賢,把他趕去日本的說法,實在可笑—— 日本當時并非中國真正的藩屬國,哪有把罪臣流放到非藩屬的外國的規(guī)矩?倘若林賢是主動請求流亡日本或別的海島,那還勉強說得通。問題就在這里,倘若刺殺朱元璋的陰謀確實存在,那胡惟庸、林賢勾結的很可能并非真正的日本國,而是倭寇,倭寇假借日本國王使臣的名號,意圖突入紫禁城刺殺朱元璋,本是很可能發(fā)生的事情。
所以存在這么一種可能,就是胡惟庸勾結倭寇的陰謀在許多年以后終于敗露,林賢被拷打招供,記入史料。然而,后世史官按照案發(fā)時間去搜尋日本使團來華的記錄,結果只找到了如瑤這一條,于是就順理成章安在如瑤身上了。如瑤的后臺乃懷良親王,所以就把這個偽稱的“日本國王”也拉上了賊船。
那么,咱們換一個思路來考慮問題,把日本刺客和懷良親王扯上關系,究竟是后世史官的錯誤,還是當時大明朝廷特意為之?
胡惟庸謀反一案,不僅僅通倭一事,如前所述,疑點甚多,很可能根本就是一個有預謀的假案。請注意,胡惟庸被殺時的罪名其實并不包括謀反—— 雖然他是因為被告謀反而遭逮捕的—— 而是他“擅權枉法”,相關謀反的種種證據,包括勾結外寇,全都是此后十二年間陸續(xù)被“挖掘”出來的。
其實,從胡惟庸進入中書省,進而當上實際的第一把手開始,事情就變得異常詭異,不可捉摸,仿佛朱元璋非??粗卮巳?,預先為他鋪好了擅權的道路。后世的歷史學家分析,朱元璋重用和縱容胡惟庸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消滅宰相制度。
要想達成這個目的,首先需要找一個沒根基、沒人緣,喜歡胡作非為的家伙出來當宰相,先讓他搞到天怒人怨,然后皇帝再出來收拾殘局,趁此通告天下:看,宰相都不是好東西,說明宰相制度從根子上就是錯誤的,必須革除。
足智多謀的劉基曾經說過,胡惟庸是匹劣馬,用他拉車肯定會翻。然而,朱元璋根本不聽,或者不如說,正因為聽進去了才執(zhí)意要重用,就等著翻車的那一天呢!朱元璋這條計,埋伏時間夠長,發(fā)動起來也足夠激烈,借著收拾胡惟庸,趁機把中書省給廢了,此后六部官員直接向皇帝上奏,中間不必再橫插一個宰相機構。
朱元璋借著這個案子不但廢除了宰相制度,還大開殺戒,把大批功臣和高官都送上了斷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