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1974年的時候,院里鄰居老陶家買了一臺九時的黑白電視。這電視哪里是給老太太買的?全院子二十幾戶人家都跟著沾了光,尤其是像我一般大的孩子。到了放電視的點兒,就會拿上自己家的小板凳,到他們家蹭看電視一早可以占個好位置,晚了就得在邊上站著看。
后來他們覺得這電視太小了,買了一個屏幕放大器,這樣的話屏幕就放大成12時,正面看還可以,可是坐在邊上的人就看不好了,圖像都變了形。
又過了幾年,他家換了一臺18時的電視,但仍是黑白的,仍是招一屋子人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他家便把電視搬到院子里,從屋中扯出電線,大家就圍在院子里看。但秩序顯然不比在屋里好,你來我走,七嘴八舌,是個熱鬧一那時的電視節(jié)目,現(xiàn)在看真是興趣索然,可人們居然看得津津有味有許多年到他家去看電視的人有增無減,這樣的盛況,一直持續(xù)到他家買了21時彩色電視,此時黑白電視已經(jīng)普及到各家,既然自家有了電視,就不好意思再去打擾別人家了一遺憾的是老太太沒能看上彩色電視,她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以后,祭奠她時他的兒女們特意燒了個紙糊的彩色電視,說讓她在那邊看吧。
我和老太太的孫子很要好,有一陣子形影不離,成天混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童年時說的都是廢話,但每一句都很開心、青少年時好像開始討論人生哲理一類比較嚴肅的問題了,話題一般都是由某個電視節(jié)目引起的,說多了會有沖突或有不高興的情況?,F(xiàn)在想也想不起來,到底為什么了。討論的問題與后來的生活也基本接不上軌,如果說討論是有意義的,就當是消耗了青春期用不盡的精力。
隨著中國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我們的生活也日新月異,僅是電視機就更新了好幾代,從帶遙控的,到大屏幕的,又到平板的,換了一臺又一臺。忽然有一天我們卻發(fā)現(xiàn)我們不再看電視了,我們這會兒都用上了平板電腦,電腦尺寸大約與當年的九時電視一般大。我和老陶家的孫子還有聯(lián)系,但各忙各的,一年也難得一見,更別說在一起討論什么人生之類的嚴肅問題了,因為我們的人生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大半一我們現(xiàn)在每天都在拿著這個九時的電腦,用微信互發(fā)些有趣的段子和與吃喝玩樂有關的消息,日子過得十分悠閑,仿佛又回到我們的童年時,看到什么都傻樂的狀態(tài)在余下的時光里,我們就捧著九時大小的電腦,上網(wǎng),看電視劇,看電影,看各種東西,而四十幾時的大電視幾乎成了擺設。
想想這可真是有趣,四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我們獲取信息的工具卻又從九時回到九時,我是有些感慨,不知道別人是否有同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