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東
(南京第三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案例背景:
上半年在中華中學為幾批七年級的學生上了兩節(jié)《科學》課,都是光學內容,學生只有小學科學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八年級光學內容,學生表現得比預期的好得多?,F在就我在這兩節(jié)課上的一些典型教學片段進行總結和思考。
【教學片段1】光路的顯示
老師:光的傳播路徑怎樣才能顯示出來呢?
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噴水霧。
學生:對,還可以點蚊香、在有灰塵飛舞的房間里
老師:對,同學們的這些方法都可以顯示光路,如果我們這樣做實驗也不錯,不過可能需要的條件或者器材稍微多了一點。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制作一個可以顯示光路的激光筆。
(教師展示已經做好的器材和介紹制作方法)
思考: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過科學課《認識光》,所以顯示光路的方法很多學生都能立刻答出,所以這兒在初中階段可以快速帶過。而用噴水霧顯示光路的方法其實也可以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嘗試做一下,讓學生對比用線光源顯示光路的優(yōu)缺點。
【教學片段2】制作激光筆線光源
老師:同學們看我這有一個激光筆制作的線光源,現在我打開給大家看看。
(貼著黑板打開激光筆線光源,在黑板上顯示出顯眼的光路)
學生很感興趣。
老師:大家今天也和老師一起做一個激光筆的線光源。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激光筆頭固定一個有機玻璃圓柱體,讓光從側面射出去。
(教師展示自己的線光源,并下發(fā)器材)
學生動手自制線光源。做好的圖線光源樣式很多,大多是和老師一樣,個別學生直接用膠帶固定有機玻璃圓柱體,效果也不錯。
思考:透明圓柱體的作用是當作凸透鏡,具體原理暫時只能一帶而過,而教學中教師先展現自己制作的線光源其實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本節(jié)課上其實給了器材后有不少學生自己就發(fā)現可以做成線光源,所以應當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
【教學片段3】探索光的反射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靶子”,在后面的課桌上放一個大的平面鏡)
老師:我們做一個小游戲,同學們可以在教室內任意走動,拿著你們的激光筆,看看誰能用激光筆通過后排平面的放射,射中我黑板上的“靶心”。
(學生立刻活躍起來,各自找好位置、好角度去“擊中靶心”了,很快不少激光束都擊中了靶心)
老師:看來有不少同學都是高手,這么快就擊中靶心了,那你們猜想一下靶心、平面鏡、你的激光筆這三者位置、角度滿足什么條件就可以擊中了?
學生:三者組成等邊三角形!
學生:不是等邊,是等腰!
學生:好像不是等腰,靶心到鏡子距離和激光筆到鏡子距離不同。
老師:……
思考:對于沒有學過物理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提問“位置、角度關系”必然把學生的思路向數學上去引導了。其實細想起來,就按學生的思路進行下去,也可以發(fā)現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規(guī)律。
【教學片段4】探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
老師:利用我們自制的線光源,大家自制器材來測量以下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鏡面的夾角關系。
(學生先討論再制作,實驗過程相當順利)
思考:學生對于動手制作非常感興趣,也有很強的合作精神,這和現在的小學教育密不可分。初中物理其實動手內容可以有很多,如果時間允許,我們也該多給學生動手自制實驗器材的機會。
【教學片段5】繪制光的反射定律光路圖
老師:我們現在利用自制的器材記錄下光的反射光路,大家也測量一下角度,看看和你的猜想吻合嗎?
思考:對于七年級的學生,其實沒必要講授“入射角、反射角”,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反而更能發(fā)揮學習主動性。由于這節(jié)課給了學生充分的操作時間,從學生的記錄來看,學生的完成情況比預計的好得多。
總結:由于這批學生是選拔出來的比較優(yōu)秀的七年級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明顯感到學生思維和操作能力很強,所以課堂任務完成得比較順利。同時也看到,其實如果把物理知識融入一些小游戲、小制作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非常濃厚。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fā)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tǒng)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yōu)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