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肖,江景勇,邱莉萍,楊肖芳,李偉龍*
(1.臨海市農業(yè)林業(yè)局,浙江 臨海 317000; 2.臺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臨海 317000; 3.浙江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園藝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草莓灰霉病原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tài)為富氏葡萄核盤菌Botrytiniafuckelinan),是一種非?;缘乃荔w病原真菌,寄主范圍廣[1-2]。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待條件適宜,菌核萌發(fā)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脫落,借氣流、雨水、昆蟲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3-4]。病菌菌絲生長、孢子萌發(fā)、對果實侵染適溫皆在16~22 ℃,孢子萌發(fā)相對濕度RH≥81%[5]?;移咸焰吣芮秩静葺乃械厣辖M織,但以侵染花和果實引起花枯和果腐造成損失最嚴重[6]。
灰霉菌具有繁殖速度快、易產生遺傳變異等特性,極易導致病原菌產生抗藥性[7],已被國際殺菌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FRAC)列為高抗藥性風險的病原菌。20世紀70—90年代,苯并咪唑類(包括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二甲酰亞胺類(包括異菌脲和速克靈等)、N-苯基氨基甲酸酯類(主要成分為乙霉威)用于防治灰霉病,隨著這些殺菌劑的使用,灰霉病菌對其分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8-9]。為篩選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有效藥劑,對幾種作用機制不同的殺菌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為草莓灰霉病化學防治提供科學指導。
試驗在浙江省臨海市邵家渡辦事處邵家渡村設施大棚內進行,大棚面積(80 m×12 m)960 m2,土壤質地為砂壤土,土壤pH值5.5。2016年9月27日移栽,株行距25 cm×50 cm,品種為紅頰,常規(guī)管理,草莓長勢均衡、良好,試驗前1個月未施用任何殺菌劑,試驗時草莓灰霉病處于始發(fā)期。
25%啶菌噁唑水乳劑(菌思凈,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25%啶菌噁唑乳油(菌思奇,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健達,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瑞鎮(zhèn),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凱澤,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
試驗設8個處理。處理1、2、3分別為25%啶菌噁唑水乳劑375、500、750倍,處理4為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處理5為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處理6為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處理7為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250倍,處理8為清水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設計,共24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20 m2。分別于2017年3月21日、2017年3月29日施藥,采用頂能鋰電池背負式噴霧器,將藥液均勻噴施于草莓植株,不漏噴,不重噴,每小區(qū)噴藥液量約1.5 kg,折667 m2用藥液量5 kg。
3月21日第1次施藥時,棚內溫度16~20 ℃,陰天;3月29日第2次施藥時,棚內溫度17~18 ℃,小雨。第1次施藥期間平均溫度14.82 ℃,相對濕度76.25%;第2次施藥期間平均溫度16.57 ℃,相對濕度74.37%。
調查方法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標準,統(tǒng)計病果數、病果率及防治效果。第1次藥前將試驗區(qū)內個別病果摘除,未進行藥前基數調查;第1次藥后7 d調查每小區(qū)病果數、總果數,并摘除病果和成熟果實,第2次藥后7 d調查每小區(qū)病果數、總果數,計算各處理區(qū)病果率和防治效果,采用SPSS 21.0軟件Tukey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試驗期間棚內濕度偏低,有灰霉病發(fā)生,但病果率偏低。由圖1可知,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和25%啶菌噁唑水乳劑375倍的累積病果率最低,分別為5.7%和5.9%;其次為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250倍和25%啶菌噁唑水乳劑500倍,累積病果率分別為6.4%和6.6%;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和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的累積病果率相對較高,分別為7.2%、7.3%和7.3%,低于CK區(qū)的累積病果率13.3%。
圖1 不同殺菌劑處理的草莓果實累積病果率
由表1可知,第1次藥后7 d,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防效最好,與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25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劑500倍防效差異顯著,與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防效差異極顯著;25%啶菌噁唑水乳劑375倍防效次之,與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防效差異顯著,與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防效差異極顯著;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25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劑5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5種處理防效最低,差異不顯著。
表1 不同殺菌劑處理的草莓灰霉病防效
注:同列數據后無相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無相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第2次藥后7 d,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劑375倍、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250倍,與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防效差異極顯著;25%啶菌噁唑水乳劑500倍防效次之,與各處理防效差異不顯著;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3種殺菌劑防效最低,差異不顯著。
綜上可知,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劑375倍、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250倍防效最好,25%啶菌噁唑水乳劑500倍防效次之,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3種殺菌劑防效最低。25%啶菌噁唑水乳劑高劑量防效優(yōu)于低劑量,25%啶菌噁唑水乳劑和乳油相同劑量處理的防效相當。
第1次施藥后1、3、7 d觀察,各處理區(qū)草莓葉形、葉色、花朵以及果實生長發(fā)育正常,無藥害癥狀,這表明各供試藥劑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草莓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250倍防效表現優(yōu)異;25%啶菌噁唑水乳劑375、500、750倍防效隨著有效劑量降低,防效也降低,實際生產中建議25%啶菌噁唑水乳劑500倍;25%啶菌噁唑水乳劑750倍和乳油750倍防效相當,但與乳油相比,水乳劑加工、儲存安全性高,對環(huán)境和人畜危害性小;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1 875倍防效較低,但試驗中有效劑量也低,當增加有效劑量,藥效能否提高有待進一步試驗。
連續(xù)使用單一或屬于單一交互抗藥類群的選擇性殺菌劑會促進抗性種群形成,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是在農藥作用下的一種進化,當有害生物對某一藥劑產生抗性時,會對其他藥劑變得敏感,所以施行農藥混用和輪用是可以克服或減緩其抗性的[10],但要注意選擇作用對象相似而作用機制不同的藥劑。
嘧菌環(huán)胺是新一代嘧啶胺類殺菌劑,毒性低,對作物灰霉病等有特效,主要作用機理為抑制真菌水解酶分泌和蛋氨酸的生物合成,具有保護、治療、葉片穿透及根部內吸活性的功能[11];啶酰菌胺為吡啶酰胺類殺菌劑,對白粉病、灰霉病及各種腐爛病有效,通過與蛋白質復合體Ⅱ作用,抑制線粒體內的電子傳遞,具有出色的預防效果和很好的葉內滲透性,對病原菌整個生長環(huán)節(jié)均有作用,尤其孢子發(fā)芽抑制作用更強。吡唑·氟酰胺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和酰胺類的混劑,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吡唑醚菌酯通過抑制線粒體內電子傳遞系統(tǒng),與蛋白質復合體Ⅲ作用而呈現抗菌活性[12],氟唑菌酰胺屬于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作用于病原菌線粒體呼吸電子傳遞鏈上的復合體Ⅱ[13];啶菌噁唑是一種麥角淄醇合成抑制劑[14],具有保護、治療效果及良好的內吸傳導性,對菌落擴展、芽管伸長、分生孢子產生和菌核形成均具有顯著的抑制活性,對分生孢子萌發(fā)無明顯抑制作用[15]。
本試驗所選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和42.4%吡唑·氟酰胺懸浮劑都是線粒體呼吸抑制劑,但作用位點不同,與其余幾種相互之間作用機制各不相同。因此,在防治草莓灰霉病時可以將4種殺菌劑在安全劑量范圍內科學輪用和混用,建議在草莓灰霉病發(fā)生初期采用噴霧法均勻噴霧,每隔7~10 d用藥1次,連續(xù)施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