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懷青,關慧歡,魏聰,劉國柱
掃碼了解更多
某柴油機凸輪軸在中頻感應淬火后的彎曲校直過程中,出現(xiàn)斷裂現(xiàn)象,斷裂部位在凸輪根部。隨后抽查半成品凸輪軸進行著色顯影試驗,發(fā)現(xiàn)在凸輪基圓R處有明顯的裂紋,如圖1所示。該凸輪軸材料牌號是QT600-3,主要生產工藝流程:鑄造(正火) →機加工→去應力退火→表面淬火→彎曲校直→回火→機加工等。
(1)化學成分 采用OBLF直讀光譜儀對斷裂部位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如附表所示,符合GB/T1348—2009標準。
(2)體視分析 在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凸輪軸的斷口形貌,如圖2a所示??梢钥闯鰯嗫谄街薄⒐饬?,沒有明顯的宏觀塑性變形,并且有3個區(qū)域,分別是表面a區(qū)顏色較暗,與中間b區(qū)有明顯的分界線,里面c區(qū)顏色亮白,為新鮮斷口;對凸輪根部加工區(qū)域放大觀察,如圖2b所示,發(fā)現(xiàn)有明顯的疏松。進一步觀察裂紋沿深度擴展的截面,裂紋曲折、剛勁有力、沿晶分布,如圖3所示,可見斷口屬于脆性斷裂。由此,初步判斷為凸輪軸在鑄造過程產生的原始缺陷。
圖1 凸輪軸斷裂及裂紋部位
凸輪軸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 (%)
圖2 凸輪軸斷口形貌
圖3 凸輪軸裂紋形貌
圖4 凸輪軸斷口掃描電鏡照片
(3)掃描電鏡觀察 采用配備有X射線能譜儀的Zeiss EVO18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凸輪軸斷口形貌,如圖4所示。圖4a~c分別與圖2中的區(qū)域位置相對應。從圖4中可以看出,a、b區(qū)域表面已經被覆蓋一層物質,經能譜分析為氧化物,且a區(qū)域的氧含量為28%,b區(qū)域氧含量為13.8%,c區(qū)域氧含量為11%(見圖5)。說明a區(qū)域氧化較為嚴重,為去應力退火前產生的裂紋,b區(qū)域為在淬火過程中,裂紋繼續(xù)擴展,后續(xù)回火加熱,導致氧含量相對減少,c區(qū)域為新鮮斷口,氧含量最小。a、b區(qū)域氧含量相差較大,是因為a區(qū)域經過去應力退火和回火兩次加熱,b區(qū)域只經過一次回火加熱,且去應力退火加熱溫度高于回火溫度。
(4)金相分析+硬度分析 對斷口腐蝕、拋光,觀察金相組織,如圖6、圖7所示。拋光態(tài)石墨,球化率良好;金相組織為極少量鐵素體+珠光體+馬氏體的混合組織。采用HR-150A型洛氏硬度計測試,凸輪表面硬度為53.5HRC,滿足感應淬火48~55HRC的圖樣技術要求。
對凸輪軸心部基體腐蝕、拋光,觀察金相組織,如圖8所示?;w為珠光體+少量鐵素體(<5%)+球狀石墨,石墨球化級別為2級。同時,可以看出,凸輪軸鑄造后基體組織中的珠光體含量近95%,滿足圖樣技術要求(珠光體含量≥75%)。但該珠光體是鑄造后直接得到的,未經過正火處理,與圖樣要求不符。采用HB-3000型布氏硬度計測試三點心部硬度,分別為259HBW、263HBW、272HBW,滿足圖樣220~290HBW的技術要求。
根據(jù)相關資料介紹,珠光體含量在90%以上時,可使疲勞強度下降,由于凸輪軸在搬運或加工過程中,受到碰撞,易產生微觀裂紋;同時,凸輪軸本身結構中的凸輪基圓與主軸過渡圓角R較小,易產生應力集中;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由于組織應力和機加工應力的疊加,最終導致該處產生裂紋。
圖5 凸輪軸斷口能譜分析
圖6 斷口表面腐蝕態(tài)金相組織
圖7 斷口表面拋光態(tài)金相組織
圖8 心部金相組織
凸輪軸斷裂原因為存在原始鑄造缺陷,在加工過程中組織應力和機加工應力疊加,在凸輪根部應力變化較大的部位產生裂紋,中頻感應淬火過程中裂紋繼續(xù)擴展,導致表面顏色較暗區(qū)域分為兩部分。在后續(xù)的彎曲校直過程中,凸輪軸受力進一步增大而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