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麗娜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從遠古至今,藝術的發(fā)展就像我們?nèi)祟愐簧某砷L過程,由幼小變壯大,由稚嫩變成熟。同樣,藝術的傳播形式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從古代的口耳相傳、師傅帶徒弟和一些畫院的建立到近代學校的創(chuàng)辦以及現(xiàn)代學校美術教育,極大地使藝術得到了普及,使藝術的受眾人群得到了擴大。伴隨著對兒童美育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在校外興起了一股開辦兒童美術教育培訓機構的熱潮。這些培訓機構中有些有自己特有的一套教學體系,開設的教學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而全面。手工、水彩、丙烯、國畫、油畫……“創(chuàng)意美術”常常被提及自己的課程中。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作品也可謂是豐富多彩、層出不窮。這些機構的美術教學極大地對學校美術進行了補充。但這看似美好的教學下,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的作品出效果。作品成了家長對教學的一個衡量標準。所以教師為了達到這種教學結果,采取了一些不恰當?shù)姆绞椒椒?。對此,筆者結合自身經(jīng)驗以及觀察,提出點個人的看法。
對于兒童繪畫的階段分期,許多教育家以及心理學家都給出了不同的分類。但不管是以何種方式的分類,兒童繪畫的發(fā)展過程始終是一致的。首都師范大學尹少淳教授將兒童繪畫發(fā)展概括為三個方面:涂鴉期、圖式期和寫實期。處于涂鴉期的兒童因為文字和語言能力的不足,都喜歡涂涂畫畫,繪畫表達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與內(nèi)心情感,同時表現(xiàn)出對繪畫強烈的喜愛。所以在圖式期時,多數(shù)的家長會選擇讓孩子進入美術培訓機構中學習,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的繪畫能力。但一些機構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不注重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對兒童加以正確的引導。他們常常會采用讓兒童臨摹的方式,黑板上懸掛著一幅老師的范畫,然后給孩子講解繪畫內(nèi)容。我們通常說兒童是畫知不畫見,但這樣的方式一開始就對兒童進行了具體限定,作畫過程中多數(shù)的兒童很容易對教師進行模仿,這樣的教學過程將兒童的“我想要畫……我喜歡畫……我覺得……”變?yōu)榻處煹摹澳阋銘摗蠋焷懋嫛逼浣Y果變?yōu)榇蟛糠謨和睦L畫作品變成了老師課堂上那幅畫的復制品,毫無新鮮可言,兒童也體會不到繪畫創(chuàng)作時的樂趣。美術教育中提倡的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在這樣的課堂中會被慢慢磨滅掉。
學校的美術課堂中因為學生人數(shù)多,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孩子的作品都一一進行具體的指導。但是在美術培訓機構的課堂中,學生人數(shù)較之學校要少得多,孩子能得到老師“全面的輔導”。如果說一開始對孩子的引導就依照教師的觀念,那么指導繪畫過程中,教師對孩子的作品就很容易掌控。因為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在作品中出現(xiàn)畫的效果不是太好時,可以幫助他們進行快速的修改(這里的修改指教師幫著畫)。但有些孩子不愿意讓老師修改自己的畫。筆者曾經(jīng)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當老師拿著畫筆要對孩子的作品修改時,孩子要么表現(xiàn)出不愿意把手中的畫筆給老師,要么改完后發(fā)出一聲“啊”的感嘆,原因是老師改掉了自己原本的設想。這個過程中,我們以成人的繪畫觀指導孩子,重視作品的結果,然后將孩子稱為所謂的“大師”。
在這些機構中常常有一些名為“向大師學習繪畫”的課程,可是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寖和虼髱煂W習?是學習大師的繪畫內(nèi)容,還是繪畫的用筆用色?可大師的創(chuàng)作是在自身經(jīng)歷了社會后的感悟,而兒童是不能夠體味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太想讓兒童按照成人的評判標準來發(fā)展,是我們不相信他們本身是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作品。兒童通常不會去考慮畫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空間深度的要求。他的畫中沒有什么形,而只有一些成分、一些形的胚胎??墒乾F(xiàn)實中,一些大師在經(jīng)歷嫻熟的技巧訓練后反而轉向對兒童畫進行模仿,如米羅、保羅·克利等藝術家。他們的繪畫向兒童學習,他們覺得兒童畫中的那份天真、稚拙以及充滿童趣是十分寶貴的。所以有人說:“真正的藝術家就像是兒童,都是天生的泛神論者。他們相信每只鳥都有心事,每條魚都有靈魂,每棵樹都在竊竊私語,每片云都有自己的夢?!彼晕覀冞x擇相信兒童,不在意畫面的細枝末節(jié),放手讓他們大膽快樂地進行創(chuàng)作呢?
前面筆者對校外美術培訓教育機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膚淺的個人解析。但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單單是來自機構方面的,更多的是為了迎合大部分家長的趣味,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原則。但機構還是需要去正視這些問題,并和孩子的家長一起努力嘗試著去改善。學習藝術可以帶給兒童快樂,藝術不應該成為兒童學習的枷鎖。所以筆者提倡用藝術解放兒童,讓兒童回歸自然。那么如何讓兒童學習美術呢?
首先在理念上要以兒童為中心,在具體課程上也要盡可能地符合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爸挥凶裱瓋和陌l(fā)展規(guī)律,教育才能幫助兒童在美術行為和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發(fā)揮得更好?!?/p>
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談道,“自然教育的手段就是通過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辈⑶宜鲝埐捎脤嵨锝虒W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和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fā)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這就意味著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出發(fā),尋找貼近他們生活并且可觀可感的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美術培訓機構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多帶兒童到大自然中進行寫生,或者直接到美術館、博物館中進行美術學習,讓孩子學到的不僅是繪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美術的作用,奠定將美術應用在社會中,生活的意識。
其次是在這個“創(chuàng)意美術”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們無法辨別其真?zhèn)?。其中培訓機構有些課程打著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旗號,形式大于內(nèi)容。為了所謂的效果僅僅停留在表層,就好像披著華麗的外衣,脫掉后毫無內(nèi)容可言,一節(jié)課下來孩子什么都沒有收獲。因此,“多樣化”不一定就是好的,回歸“簡單化”的教學有時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無論是什么樣的課程,要真正從孩子角度出發(fā),符合他們年齡特征,果斷撇棄不適合給兒童開設的課程。游戲,故事,手工,陶藝是他們所需要的?!皫缀跛械暮⒆佣枷矚g玩黏土、堆沙子、捏面團。只要有這樣的機會,他們差不多都會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或終止正在進行的游戲,拿著泥巴或面團大玩起來?!痹谶@一過程中,孩子能愉悅身心,快樂地成長。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莫再以兒童作品是否符合成人觀的評價標準來阻礙兒童的繪畫。兒童在美術學習中的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但這不是美術培訓機構單方面可以改善的,因為還需要“消費者”——兒童的家長來共同實現(xiàn)。機構需要對家長進行一些理念輸入,“幫助家長提高對兒童美術教育的認識,使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美術能力起到正面引導的作用,而不是起阻礙的作用”。
關于對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的見解,也許會存在筆者個人的偏頗。但借此也希望美術培訓機構能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用美術教育的手段,設身處地地為兒童著想。
作品展示
教師作品
兒童作品
兒童作品
兒童作品
兒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