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相
摘 要: 期末考試成績一下來,很多學生覺得粗心,未夠細致失分,家長也覺得無奈,造成這種狀況我認為很大程度是良好的數學習慣還未養(yǎng)成。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fā)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課前準備和預習 課堂學習 獨立完成作業(yè)
習慣決定成敗,好的習慣讓孩子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下面我談談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培養(yǎng)良好的課前準備和預習的學習習慣
充分的課前準備,使學生從上一堂課的思維定勢中轉化過來,迅速融入到數學學習活動當中,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提高學習的質量。數學學科的學習,要十分重視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實際操作中,一開始可以通過布置預習提綱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去閱讀課本,有針對性的去解決某些問題,以后逐步過渡到只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發(fā)現問題,讓學生課前對新知識有所了解。有些課上沒有條件、沒有時間做的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課前去做。如講統(tǒng)計表時,就可以讓學生課前調查好同組同學的身高、體重等數據。此外,還可以在課前準備的時間做一做口算卡、小測驗等。
二、培養(yǎng)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重要場所,良好的聽課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直接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發(fā)展。
1.認真閱讀課本的知識,養(yǎng)成愛思考的習慣
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要逐步訓練學生養(yǎng)成仔細、認真、完整地閱讀課本的習慣,閱讀課本時,要邊讀邊想,重點內容反復琢磨、仔細推敲、弄清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來龍去脈。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每節(jié)課可抽一點時間讓學生看書,也可以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和課前預習習慣結合起來,每次授新課前,把預習的內容布置給學生,提出適當的預習要求,指導看書的的方法,并進行必要的預習看書檢查,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2.上課踴躍發(fā)言,養(yǎng)成專心聽講的習慣
小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一節(jié)課單純的說教并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符合他們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教師上課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老師每個問題都要積極舉手發(fā)問,把上課想開小差、玩東西的學生“拉”到問題中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教育這些學生時,應該講求方式、方法,盡可能地利用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來教育學生,引導他們認識到做事情一心一意的重要性,并做到持之以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3.勤學好問,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質疑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一般來說,質疑可以發(fā)生是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及關鍵點,教師要激發(fā)學生“想和問”的求知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的作出評價,多用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孩子的心靈,通過榜樣示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提倡學生課后隨時記下自已所遇到的不懂的問題,主動地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養(yǎng)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良好習慣。
4.善于交流,養(yǎng)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交流可以博采眾長,展現自我,現在的小學生大多以自己為中心,不愿意和別人進行合作,不愿意和別人一起分享勝利的果實。那么在數學課的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的好處和必要性,有些任務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在具體操作中可讓學生通過課前共同預習、課中合作實驗、合作操作、同桌討論、小組交流等形式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對于學生而言,要積極參與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學會傾聽他人的發(fā)言,學會評判他人的觀點,學會接受他人的意見。
三、培養(yǎng)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作業(yè)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獨立學習活動,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透過學生的作業(yè)質量,能夠看出一個學生是否具有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作業(yè)的目的是鞏固和復習當天的知識,所以要做到“認真審題、獨立完成、自己檢查”。
1.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解題的基礎與前提,很多高年級的學生還經常沒按題目要求去做,或者看錯數字看錯運算符號,是因為低年級已養(yǎng)成了沒看清題目要求就急著去做的壞習慣,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要使學生在頭腦里明確審題是解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審題的具體方法,如應用題的審題要做到:認真讀題,從題目的情境中弄清條件,明確問題,再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培養(yǎng)學生按時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作業(yè)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要主動按時完成作業(yè),不需要家長提醒,甚至監(jiān)督,讓孩子明白做作業(yè)是自已的事情即責任,反之家長的好意提醒、催促會使孩子漸漸認為是父母做作業(yè)、讀書,慢慢地我們的家長就會發(fā)現孩子沒有責任感 。所以教師就是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自已的事情,而把自已的事情做完并獲得“成功感”,就是真正的責任感,學生按時完成作業(yè)也是責任感的培養(yǎng),其次,學生要獨立完成作業(yè),學生越獨立,理解能力就會越強,速度就會越快,相反,有些同學產生“依賴性”,題目難點就讓家長來幫忙,結果理解能力就會越弱,速度就會越慢。
3.培養(yǎng)學生作業(yè)要自已檢查的習慣
有些家長發(fā)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試題較難的往往考得比較好,試題簡單的反而成績不理相,于是時常這樣批評孩子“我的孩子就是粗心”,做錯了在別人面前總表述“其實我是會做的,只是不小心做錯了。”來證明自已還是聰明的,其實,考高分并不難,高分的孩子往往有認真檢查試卷的習慣。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們經常說“習慣養(yǎng)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好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可見效的,須在長期的教學中反復訓練,嚴格要求,加以深化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